APP下载

王孙

2021-12-12楚林

保健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王孙太后黄芪

楚林

草本植物里,黄芪的身姿实在特别,看一眼就再不会忘记。

五六月,在山坡处可见高大的草本。棕黄色的主枝直立向上,丰硕秀美。小小的叶片排队一样整齐地站在细细的枝条上,叶片两面有白色细细的茸毛,像羽毛一样飘逸。金黄色的花骨朵一串串挂在叶子旁边,花瓣大而低垂,像古代王孙公子金色的环佩。微风吹来,看它随风轻摇,俨然一位风度翩翩、倜傥风流的贵族公子正缓缓从原野上走来。

黄芪的根更是特别。一年一年,深深扎入泥土,无限伸展,盘根错节,三年可长2米多长。晾干、切开,黄芪片像一朵朵盛开的黄色菊花心,全是甘甜怡人的笑容。

因为色黃、个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古代也称作黄耆、王孙。

关于黄芪的来历,民间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善针灸,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助人,后因救坠崖的孩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谓之“黄耆”(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以示尊敬。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

“常喝黄芪粥,人老病无忧。”黄芪甘温纯阳,益气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为补中益气之良药。笔者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百岁老人介绍其长寿秘诀,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喝黄芪黑米黑豆粥。

关于黄芪的典故和传说有很多。

当年苏轼大病初愈后就常喝黄芪粥,写下千古名篇《咏黄芪》。当时他只因“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芪煮粥荐春盘”,黄芪粥成了他病后补养虚弱身体的佳品。

白居易也把黄芪当作必不可少的日常食物之一,作诗曰:“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胡适先生也和黄芪结下了不解之缘。1920年秋天,胡适因患消渴症,吃了不少西药都不见好转,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时隔不久,胡适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束手无策。陆仲安先生又重用黄芪等药,治好了水肿。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红枣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至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把这个诀窍告诉了朋友,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最受黄芪之益的当属柳太后。据《旧唐书·方技传》记,当年柳太后突然中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新蔡王心急如焚,请诸多名医诊治,均未奏效。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味弥漫,水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康复如初。

纤长瘦弱的黄芪,竟有如此功效,实属奇迹。人们都知晓,人参是补气良药,可为什么柳太后中风不用人参而用黄芪呢?人参偏于大补元气,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而柳太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致。黄芪以补虚为主,最适合用于体质虚弱、易疲劳、倦怠乏力、不想说话、言语无力、虚汗多、大病或手术后的患者。

初乳色的黄芪,质地温和,貌不惊人,却体贴入微,把一身的阳气,一身的正能量,慢慢悠悠、绵绵不绝地渗入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毛细血管,每一寸骨骼之中。韧劲十足的甘糯气息,在“润物细无声”中缓缓地推动气血流动,肌肤润泽,五脏六腑也随之苏醒。无力低微的生命便为之振奋,精神焕发。

药食同源,黄芪其实是慢性子,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有一个比喻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人参就像关羽和张飞,红参是张飞,生晒参是关羽,而黄芪则是刘备。刘备当年依附刘表以待天时,看似绵弱无力,实则厚积薄发。黄芪本是皇亲国戚、王孙贵族,只因生不逢时,地处寒凉、乡野之中,却依然保持宅心仁厚。黄芪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集天地之阳气于一身,成医家圣药。

正所谓:“情何脆弱梦何痴,做好人胜吟好诗。一缕东风杏林雨,仁心点滴即黄芪。”

猜你喜欢

王孙太后黄芪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黄芪茶,泡不如煮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都是自负惹的祸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古诗文中“王孙”一词的含义
浅谈黄芪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太后驾到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