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路径探索
2021-12-12王雪慧
王雪慧
[摘 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突出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要融入思政元素,各科教师共同开展思政教育,达到育人目的。将探讨和分析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220-02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正积极实施思政教育改革,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渗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大使命,高职教师更是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由于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高低对思政教育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确保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政资源挖掘能力,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活力,展现“课程思政”建设价值,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可靠保障。
一、“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
(一)政治理论意识不强
成长于21世纪的青年教师习惯于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难免会受到负面言论的干扰,他们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自主学习意识更是相对淡薄,这些都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没有重视加强对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力度较小,没有及时解决潜在问题和隐患,将会严重制约“课程思政”发展步伐。
(二)职业道德失范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将教书当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往往忽视了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更新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与学生的交流少之又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缺乏深入探究,更加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师生关系相对紧张,“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还有一些教师缺少服务学生的意识,没有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走上成功的道路,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缺失,不能够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高职学生上行下效,职业道德水平较为低下,与企业的人才标准差距较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三)创新精神匮乏
以往高职院校教学是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所用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也较为严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不当,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培育,职业发展道路会走得更加曲折,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仍然暴露出这些弊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充分暴露出教师创新能力的不足,他们贪图省时省力,不愿意在教学模式上做出过多的改变,更遑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使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这一现状急需得到改善,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二、“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前提是言传身教
高职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传道、受业、解惑,必须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中华儿女,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有力保障,在此前提下我们的国家才会愈发繁荣昌盛,得以不断发展壮大。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大批思想先进、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较高的教师人才,广大高职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扭转陈旧思想观念,大力开展思政教育,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塑造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展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高职院校才能保持长远健康的发展态势。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融入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借助不同渠道平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将会踊跃参与到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就会得以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应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重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了解,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示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及祖国的繁荣富强,学生会由衷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对国家未来发展形势抱有强烈信心,这种思想会对学生的行为造成巨大影响,他们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将传统文化散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展现泱泱大国风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充分准备。
(三)“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
一般来说,每门课程中都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对学生提出过分的要求,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加重他们的负担,都会限制“课程思政”的实施,削弱思政教育实际效果。高职教师应该注重深挖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党的思想、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等理论精神内核,让学生不知不觉就得到思想价值观的引导,明辨是非曲直,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問题。此举可以消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其主动接受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将会更为高效化,广大师生的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路径
(一)深化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认同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长期开展,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与全体教师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需要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确保他们可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意识到自己在相关工作开展中肩负的责任,形成主动学习和优化自我的意识,增加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除此之外,构建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投入充足的资金、资源用于打造协同教育平台,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创建有利契机,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职能互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之形成整体合力,强化“课程思政”效果,协同育人的理念将成为现实。
(二)加强课程思政改革的示范引领
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能模仿和照搬固有“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而是应该充分参考其他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打造试点项目。试点项目要高标准、严要求,就课程内容、形式、目标等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引入典型案例,增加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强化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教学课件也要具有示范性,其他教师听课后及时进行点评,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标杆。高职院校还要在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方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不断优化,并挑选优秀教师进行宣讲,给其他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三)推进教师育德能力的指导培训
一是鼓励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积极创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为那些勇于创新的教师发放一定的奖励,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较低的问题进行专题培训,促使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三是定期举办思政教育主题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高职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责任心,拓展教师思维,让他们将活动收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感染力,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学生思想得到正确引导,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会取得卓越成效。
(四)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育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任课教师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思政教育效果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得到落实,获悉当前工作遇到的挑战,给予相关支持,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激励教师的有效方式就是组织多种赛事,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根据教师具体表现运用不同的激励措施,考核结果对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评审、年度绩效考核等均有着重大影响,会激起教师优化课程设计的危机感,促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师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教师自主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有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依托,对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应该做好培训、教育、考核等工作,为教师创造交流平台,以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教师的内在潜能,提高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促進“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诗伟,苏谦,刘立国.大学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
[2]蒋昕芸.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以衡阳高职院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2):270-271.
[3]骆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运行机制与建设标准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0(6):28-32.
[4]朱磊.教育四大支柱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9,8(5):72-7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