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思考
2021-12-12孙颖玉
孙颖玉
[摘 要]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力的教科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推动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具有重要意义。从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现实依据出发,分析“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切入要点,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实现途径。
[关 键 词] “四史”教育;高职思想政治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134-02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校要将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作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所谓“四史”教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思想政治课是贯穿高职学生学习生涯的必修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对提升高職学生的思想认识、理论认识、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帮助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推动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有重要意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现实依据
(一)是推动“四史”教育进校园的重要环节
学生科学系统的思想意识、价值信念不会凭空自发产生,“四史”教育进校园、进头脑需要许多载体,其中要有一个正面的理论宣传过程,而思想政治课正是这样一个有力武器。从课程性质来看,思想政治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公共基础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课,学生可以接受系统而全面的“四史”教育的学习和宣传,从而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四史”的理论内涵和内在逻辑,达到价值认同和内化,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筑牢高职生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需要价值观的塑造和个人境界的提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把“四史”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相结合,通过回顾历史,去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通过理论学习,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推动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浪潮中去。
(三)是强化思想政治课价值引领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课不是空洞的理论宣讲,它需要有政治的高度、历史的厚度和理论的深度,是政治性与学术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把“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增加思想政治课的历史厚度,从而消除思想政治课的距离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可读性、可信度、亲和力和感召力,提升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实效性,强化思想政治课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把“四史”内容融入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也提升了“四史”教育的学理高度、理论深度,强化了“四史”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切入要点
(一)立足教材,各有侧重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模块。各模块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所以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四史”的具体内容和各模块的不同特色有所侧重。首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个模块,“四史”内容贯穿于课程始终,它们与“四史”教育是一“论”一“史”,史论结合,相辅相成。所以在这两个模块的教授中,要以史明理,在对史实的认识中提升理论高度。其次,“哲学与人生”这一模块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四史”的学习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而反过来,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的渗透与融合,学生能理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价值意识,以史增信。在讲授“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块部分,通过融入“四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革命先驱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干事创业的典型事迹,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自觉将“我的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二)立足学生,精准施策
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产生构建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并非空洞的说教所能奏效。所以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找准关键点,精准施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历史事件,结合社会热点,直面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冲突、意识分歧,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在价值观念的澄清中,在生活场景的体验中,讲好历史故事,增加课程感染力,从而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
(三)立足本土,整合资源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发掘本地本校教育资源优势,确保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地方史、家乡史、校史是鲜活的教材,当地的历史遗迹、革命旧址是不朽的丰碑,在“四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掘本地本土的教育素材,用好当地资源、讲好身边故事,将其转化为生动、活泼、接地气的思政课堂元素,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增强课堂感染力、号召力。让学生在本土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中,将“四史”教育入眼、入脑、入心,将思想教育走深、走实。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实现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夯实“四史”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提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四史”教育不是普通的历史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四史”教育需要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史实资料上升到理論认知、从零散思想观念上升到系统价值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引领,需要系统的教学体系的搭建。所以需要筑牢课堂教学的根本,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全面融入“四史”内容,夯实“四史”教育的基础。在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思想观念的碰撞中,通过对历史过程的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论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家国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以“云端”课堂为补充,提升“四史”教育的适应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融媒体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时代,学生可以轻易地从网上获得知识和信息,自由地发表见解和评论,并传播转发信息。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的形成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课堂的讲授,依赖于老师的宣教,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四史”教育更是内容丰富宏大、波澜壮阔,是传统课堂讲授所不能穷尽的。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也应该与时俱进,在虚拟世界开拓一块天地,引入“云端”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提升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适应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强国、慕课、职教云等平台,开展线上课堂,直播课堂,也可以利用QQ、微信等平台进行历史事件、社会热点的在线交流、讨论、辩证思考,还可以运用VR技术虚拟体验历史场景、事件情景等。这样既可以使思政课堂变得鲜活,也可以实现“四史”教育线上与线下、课前与课后的全覆盖,全面对接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以实践课堂为载体,强化“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既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构建、内化于心的过程,需要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上升为理性认知和强化认同。所以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融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去。这种实践,可以是课堂的实践,比如通过情景模拟、红色剧场重现历史事件,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的形式碰撞历史观点;可以是校园的实践,如常规的“初心”社团、研讨沙龙,又如利用重大节日契机进行的红色诵读、征文演讲等;也可以是社会的实践,如走进革命圣地、历史场馆,又如进行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四史”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变得可感可知,增加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提升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玉宁.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4).
[2]郭武轲.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1(2).
[3]韩亚伟.“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