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群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研究
2021-12-12刘艳敏刘雅俊
刘艳敏 刘雅俊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智能制造产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产业的实际需求,满足当下相关行业对智能化设备技术服务以及智能化制造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亟须建设机电类专业群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详细论述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内容包含实训体系、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实训资源、平台服务能力四个方面。
[关 键 词] 机电类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094-02
隨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各行业对智能制造产业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愈发强烈。目前,建设机电类专业群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已成为相关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地赶上时代发展脚步,需要相关院校教师对实训平台的功能予以进一步完善,从相关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现状着手,对实训平台的功能进行优化,发挥实训平台的实际效用,进而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有效锻炼,培养更多的智能化制造人才。
一、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研究意义
随着智能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该行业高素质智能制造类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相关企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愈发迫切。与此同时,部分企业转型、改造以及升级进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智能化升级与改造原有的生产线或生产设备,所以对高水平智能制造服务团队的需求也变得越发急切。在智能制造中,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因此,为了实现数字化工厂,为了满足当代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物联网人才、智能制造系统相关人才以及数字化维修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建设机电类专业群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例如,京津冀智能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加快相关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面向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推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以核心岗位群以及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核心,对制造技术专业群的能力标准以及职业岗位任务予以建立,在院校各专业课程中对智能制造以及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进行融合,并对相关课程标准予以制定,使其可以符合职业岗位标准。同时要构建递进式的产教融合实训教学体系,由专业群基本技术能力培养开始,逐渐向专项技术能力培养深入,最后发展为复合技术能力培养。通过实训平台机电控制实训中心、智能制造技术促进中心、机电基础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校中厂、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对学生的技术技能以及专业素养展开递进式培养[1]。
(二)校企间建设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与多家企业展开多方合作,多方向、多渠道地引入设备、技术、资金等,从而建设多元化的实训平台,通过契约合同制、校企股份制等诸多合作模式的深入探索,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类人才。
1.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对契约合同制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对院校与企业的权利及义务进行有效划分,通过契约对双方予以约束。合作共建企业为建设实训平台提供相应的设备及一定数量的师资力量,并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开发、选型以及建设,全程参与实训教学及评价。从院校的角度来说,可以为实训平台建设提供大量的优质生源、就业生源及师资力量。
2.与地方企业合作,对“校中厂”的可行性以及股份制合作模式展开积极探索,地方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加工设备,院校提供工业生产线改造费用、厂房车间以及一定的技术支持,由地方企业及院校共同出资组建股份企业,根据双方投入合理划分股份,实行权、责、利的充分结合,进而最大限度保障“校中厂”的良性、长期运作。从企业的角度而言,通过建设“校中厂”,可以有效缩减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食堂、宿舍以及厂房用地的成本,并且会具有充足的人才支撑。而从院校的角度而言,“校中厂”的建设可以为专业群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生产实训的机会,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就业平台,并且能为院校教师提供工程锻炼的机会。此种举措可实现院校与企业间的共赢[2]。
(三)建设实训平台实训资源
1.对实训教学资源进行开发。由院校以及企业共同对实训资源开发团队予以组建,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课程教材予以有效开发,并加强与专业群教师的联系,集中力量对PPT、实训教学、微课、视频、三维虚拟仿真动画等网络数字资源予以充分开发,将教学知识点与“碎片化”数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对当代教育学的新要求予以充分满足。
2.对虚拟仿真网络实训平台进行开发。校企合作对智能制造的三维虚拟仿真实训模块进行开发,应用互联网三维呈现技术,对真实设备模型予以应用,从而使操作体验更加真实,提高学生的操作体验感。通过支持多类型终端设备的网页浏览器,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自行开展操作练习与实训演示,进而为正式实训奠定坚实基础[3]。
3.校企共同合作对在线教学云平台进行开发。运用“理—虚—实”的一体化教学框架,从而使学生线上学习、线下实训联系愈发紧密,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教学云平台进行学习以及训练的同时,院校可以和相关企业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云平台将院校人才培养与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深度对接,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及针对性得以有效提升,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云平台推荐到与院校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以及就业[4]。
(四)建设实训平台服务能力
1.对大学生创业创新平台进行搭建。依靠智能制造培训平台、大学生创业创新科技园以及机器人创客空间等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并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以企业挑战杯、实际项目、发明杯等赛事作为平台,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提升。与此同时,校企要对大学生创业创新扶持体系进行构建,设立专项的扶持基金,对可行性较高的项目或计划予以一定程度的扶持与融资,对一体化创业实践平台进行搭建,并且院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创新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增强创业的信心,进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实基础。
2.对校企创业创新平台进行搭建。院校与企业展开合作,对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工业机器人技能培训基地予以共建,通过彼此间的协调与更正来对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工作与培训予以开展,对基本职责以及机构设置进行完善,加大管理力度,对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化,从而为地方中小企业生产线设计、调试加工、智能化改造以及后期维护提供整体化服务,进而对当下地方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技术服务欠缺的状况进行有效改善。
3.对师资培训能力和社会培训能力进行提升。院校及企业要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实训基地、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的作用,通过对工业机器人相关技能鉴定项目以及技能应用培训内容进行拓展,进而对专业群优势产业的能力进行有效提升。院校在与具备一定规模、设備较为先进的企业展开合作时,双方要根据自身需求共同建立企业培训部,依靠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实训平台,依靠实训平台全面性的师资力量,为地区院校、国内各相关院校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提供培养条件。
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复杂性较高,根据本文研究得知,相关人员在建设实训平台过程中,着手点应放在机电类专业群智能制造现状,对工作路径进行优化,从而将实训平台的建设程度以及效用进行有效提高,进而从根源上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予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彤,颜志勇,刘晶.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创客型工匠培养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8):180-183.
[2]杨超,方群霞.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4):269-270.
[3]吴迎春,陆新,白永明.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20(12):30-34.
[4]周建起.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0,2(25):113-114.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