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专业群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2021-12-12唐立伟龙育才李权
唐立伟 龙育才 李权
[摘 要] 分析岗位变迁对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影响,从专业群视角,按照装备制造生产流程的逻辑顺序,梳理智能制造专业群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对接X证书标准,以“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岗课证融通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出了基于“三标融通”的三教改革和评价机制,为新型课程体系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智能制造专业群;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050-02
一、引言
随着《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发布,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迎来了高速增长,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是高职院校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究其原因,就课程层面而言,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以往多从专业视角设置课程,导致现有课程只能满足企业岗位单项能力培养要求,无法适应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课程结构不合理。智能制造引发岗位变迁,需要一批新兴课程迎合新岗位、新设备、新技术。但由于设备、师资原因,新课程开发较为滞后。(3)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轨,与X证书的内容融合不理想。总之,传统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新岗位专业综合能力需求。
因此,从专业群视角,构建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是帮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满足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措施。
二、智能制造领域岗位变迁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一)智能制造领域岗位变迁情况分析
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制造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1)智能制造核心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机器代工”成为现实。(2)制造过程智能化。(3)“智造”催生定制个性化、组织离散化、系统集成化、资源云端化的新生产模式。随之而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岗位结构大调整。一方面机械性、重复性工种将被机器替代,只會一种技能的“单工种”也将被社会逐渐淘汰。另一方面产业智能化会重组出一些新的工作岗位,数据化维修人才、3D打印、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岗位将成为新宠,未来需要大量多元复合型人才。
(二)岗位变迁对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影响
岗位变迁对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新要求,必然对课程结构及内容产生深远影响。(1)在智能化制造工厂,各种设备间需要协同操作,因而岗位能力需求也从单一技能型转向综合技能应用型。为此,应改变以往从专业视角设置课程模式,从专业群视角设置课程以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新的要求,以及1+X证书制度试点,使得原来课程内容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需从两个方面调整:与新设备、新技术、新标准对接;与X证书的内容融合。(3)要调整课程结构。对智能制造关键的新技术、新工艺,设置相关课程来应对;对于智能制造岗位所需的可迁移创新能力,增加跨界交叉融合课程来培养。
三、1+X背景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依据智能制造生产流程的逻辑顺序,梳理智能制造专业群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将工业机器人运维、应用编程等X证书的内容融入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二)创建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工业机器人运维、应用编程是我院1+X试点证书,我院对接区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析装备制造生产流程:订单管理→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加工设备→仓储管理,得到岗位群,使得课程内容紧贴岗位工作实际,并对接X证书等级标准,以“平台+模块”的形式,创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由三层组成。底层是基础共享课程,包括国防教育、计算机应用等人文基础课和以金工实习、制图及CAD、电工电子等为代表的技术公共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基础能力。中层是专业方向模块,为专业群内五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各专业独立教学。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属于自动化类,与PLC控制等课程相同,但是各专业有明显的差异性。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能力。顶层为拓展互选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可迁移创新能力,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实施要点
基于1+X证书制度和制造智能化改造背景,从课程标准、三教改革和评价机制入手,围绕“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落地课程实施。
(一)对接“岗证”,制定课程标准
岗课证融通的课程标准主要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分别与职业岗位、技能等级标准、社会评价对接。课程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匹配。充分调研智能制造生产流程,学校邀请制造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核定高职层次对应的岗位群,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汇总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将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
(二)积极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1)抓好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智慧课堂”、高校进修、与“智造”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等途径,培养教师“智造”新技术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2)开发适应工业4.0新时代的模块化教材。基于岗位工作过程需求,与“智造”龙头企业共同编制工单式教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移动交互式新型活页式数字教材,推进碎片化学习。(3)通过“课堂革命”推进教法改革。首先,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课堂,推进“员工式课程”,使课堂变为车间、教师变成教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实现有机统一。其次,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新技术手段,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虚拟课堂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智慧教学。
(三)构建“三标融通”的评价机制
对于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职业标准融通的校企共建课程,调整课程评价方式,建立课程考试和行业认证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课程成绩从三个方面评定:(1)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和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成绩。(2)与课程紧密相关的X证书考核成绩。(3)行业企业参与的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以证代考,三者融通,真正实现了“岗课证”合一。
五、结语
在工业4.0战略和1+X证书制度背景下,从专业群视角,推行岗课证融通课程改革,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智能制造产业需求。虽然该课改眼下遇到了瓶颈,但是随着1+X证书制度、学分互认机制的完善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岗课证融通课改必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敏.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8(2):61-64.
[2]刘倩婧.智能制造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J].教育现代化,2017(9):11-12,17.
[3]褚义景.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9(3):42-4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