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构建:一个思政研究线索的探寻
2021-12-12王丽虹杨光辉尚慧萍
王丽虹 杨光辉 尚慧萍
[摘 要] “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构建”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德技双修型人才的共识,但“劳模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向深化、细化、实化,是学界的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要明确“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的新时代内涵、基本思路和逻辑基础,从而提出研究目标、有待解决的难题,实现研究形式与内容、思政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
[关 键 词] 劳模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基本思路;分析框架;逻辑基础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012-02
一、引言
“匠人精神”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2014年由周德文在人民日报刊登《中国梦呼唤工匠精神》一文,“工匠精神”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开始进行探索,即刻成为思想政治领域一个热门的话题。经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学术发展后发现,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之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历史传统文化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2000—2012年之间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历史与时代交锋、经济转型时期的文化探究;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这一时期是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研究。
但在梳理学术成果和思考的过程中需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劳模工匠精神在社会文化价值观、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中研究和发展已久,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
第二,学界、教育界都认识到了劳模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它的逻辑基础是什么?
第三,既然劳模工匠精神研究已经成为学界、教育界,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共识,那么高职院校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二、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的新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对思想文化发展方向作出了重要指示。劳模工匠精神构建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特征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点睛之笔就在于“红色基因”,因此,“红色基因”是劳模的政治本色。
第二,伟大劳动者们时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匠人匠心的优秀品质,“工匠精神”是劳模的本质属性。
第三,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日益变迁的创新时代发展,提出“创新理念”是劳模的本质要求。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要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视野”是劳模的时代特征。
三、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的基本思路
那么我们应该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社会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具体实践的角度研究劳模工匠精神呢?2012年之后,高校致力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推进思政教育,然而,如何在课程技能培养中有特色、有亮点、易融入、有触发、有成效地培育劳模工匠精神,也是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问题上系统化和接地气的一个难点。
正是这一难点的客观存在,使得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研究既是“突破口”也是“着力点”。具体而言,主要采取以下路径:
(一)目前工匠精神、劳模文化与思政教育文章基本思路
1.劳模思政问题、现状、解决路径。
2.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等某一环节的路径分析。
3.思政育人的全过程分析,研究育人价值。
(二)本文研究提出的基本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办学目标的重要抓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匠人精神”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成“劳模精神”,融合成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培育一流工匠、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需要将“劳模工匠精神”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高职思政体系之魂。
四、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的逻辑基础
思政研究不能离开质性资料和实践基础来进行阐述,需要首先明确研究的实体是什么,从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逻辑上构建,提出三点把握。
(一)明确界定概念范畴
我国高职院校设定的时代价值,承担的社会使命,理解“劳模文化”“工匠精神”的历史重量,劳模文化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内涵发展,从而形成劳模工匠精神构建逻辑性的延展和分析。
(二)明确理论基础和历史来源
劳模工匠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工匠精神,凝练出来的。
由图2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在自身發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价值环,同时,从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价值环,恰好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三)明确基本内容
遵循研究的基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这一部分着力在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的特征、规律和发展预期,劳模工匠精神如何引领三全育人体系,又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以及研究方向和发展预判。
五、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难题
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的研究要呈现一脉相承和完整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在研究的分析框架中体现出三个特征,具体而言:
第一,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呈现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研究的承接性和完整性。
第二,要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到劳模工匠精神构建思政研究的目标过程,呈现逻辑性和框架性。
第三,逻辑框架是一个各个单元整齐划一、为中心目标服务且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系统,从而呈现研究的完整性和成效性。
为了达到研究目标,需要解决劳模共建精神构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三全育人”思政体系建设的困难点,必须要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第一,系统性问题。劳模工匠精神教育涉及劳模文化、工匠精神、思政教育的概念界定、基本内容、当代价值和内涵建设,而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系统表达和叙述,是“劳模工匠精神构建”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第二,突破性问题。高校思政工作片面停留在思政课和“生拉硬拽”的课程思政上,学生不能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思政教育是分散的、枯燥的、限制的、理论的,甚至是“无用的”。
第三,根本性问题。中国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正确性,“劳模工匠精神构建”恰好从根本上改善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学习不到位和学习排斥现象,为思政创新性教育方式提供根本性、源头性思想动力,从而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完整而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蔡颖,王冬凤,罗洪保.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究:兼论工匠精神培养[J].职教论坛,2018(8):154-158.
[2]杜武征.中国外交哲学构建:一个研究线索的探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3):78-91,127.
[3]杨光辉,尚慧萍,王丽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劳模工匠精神”培育可行性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8):206-207.
[4]周德文.中國梦呼唤工匠精神[J].民主,2014(9):58-59.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