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大”学习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21-12-12刘丽萍廖翠兰
刘丽萍 廖翠兰
[摘 要]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借助“学习强国”和“学习通”两大平台,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思政教学工作,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大课堂;学习强国;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3-0006-02
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的“3.18”讲话中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哲理丰富。这对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政课和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蕴含着无穷深邃的中国智慧。实质上探讨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在当今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需要思政“小课堂”的主阵地,还需要依靠社会“大课堂”。因为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问题,就必须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
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的意义
(一)能强化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思政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小课堂”的讲授,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好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青年大学生对树立科學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有初步认识,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加强课程建设和充实教学团队,进一步发挥好“小课堂”的作用。
(二)增强理论教学的价值认同
思政教师单单利用“小课堂”,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熔炉进行锻炼学习,实施“大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目睹中国现阶段发生的变化及经历的种种问题,能够用“小课堂”的所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四个自信”。
(三)提高青年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知行合一,不仅要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大学生要真正理解并掌握党的理论,就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去探索解决理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必须通过社会“大课堂”使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破除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引导大学生立下远大志向,做奋斗者。将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育人成效。
二、依托“两大”学习平台,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的新模式
(一)重构“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2020年3月起,概论课开始实行专题教学,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一共设置二十四个专题,我们对2018版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重新编制、整合,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的组织框架和教学模式,增强思政“小课堂”的灵活性、有效性、创新性,更加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概论”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理论性强,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两大理论体系,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教师在“小课堂”的教学中,不仅要重点讲解两大体系中的理论问题,还要增添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到本课程教学,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概论的教学内容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一定的创造性。针对2019级学生,增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专题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针对2020级学生,增加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的学习,让“小课堂”密切联系国家和社会,适当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从与学生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说起,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能够用课本中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思政“小课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比如在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安排了“00后谈马克思”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两大学习平台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专题十一的教学中开展“习语典读分享会”,专题十二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教学中,开展了辩论赛活动:“中国梦是国家梦还是个人梦?”或者“访谈父辈,说说他们年轻时的梦想”。在专题十安排创作爱国的小视频等。
(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谈到“八个统一”,其中第四个统一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高校要达到较好的育人成效,就不能脱离社会,思政课堂不仅要还有深度,还要有广度。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的实际,一是高校教师通过思政“小课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使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二是我们通过社会“大课堂”教学,加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对国情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增长见识和积累经验,并能以实际行动投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厚植爱国情,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社会“大课堂”既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又要帮助和关爱学生,将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与大学生成长经历中的困惑有机联系在一起,注重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协同性。
1.依托“学习强国”和“学习通”平台,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尤其理科生。他们在中学时期没有系统学习“四史”知识,对历史知识学习较欠缺,缺乏对历史事件系统的理解。而这些历史知识恰恰是学习好“概论”课程的基础。现在的大学生生活优越,远离了战争与贫寒、远离了硝烟和炮火,很容易滋生坐享其成的想法,也很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动力不足。所以我们融入“四史”的内容,让学生汲取精神力量。而“学习强国”平台正好有“党史”专栏,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先浏览学习,课前三分钟开展“我有话要说”的时政评论并通过学习通发布收集,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状态,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无缝对接。
2.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地参观或考察
我校在每年的清明节,由思政部全体教师亲自带领部分学生到方志敏烈士陵园实地参观与考察,通过现场老师讲解和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等形式,加强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大一新生以宿舍为单位自行前往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等地参观学习并在“小课堂”上汇报讲解,汇报后,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组与组互评、班级互评、老师参评,使“概论”课程的实践考核更加科学,也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我校学工处每年都会开展“红五月”活动,定期开展红歌比赛。
3.开展人物访谈、社会调查等活动,实现课堂知识与社会有效对接
针对2019级学生,思政课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脱贫攻坚方面的调查,让学生从调查中总结、感悟“十三五”规划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对国情的认识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2021年春节期间,在建党100年来临之际,我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优秀成果的征集活动,学生通过到红色基地参观考察,对老战士、优秀共产党员、青春榜样等先进典型人物访谈,利用抖音等新媒体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增强对党的认同。学生也可以返回家乡看变化,深入了解家乡在党的领导下的发展和变迁,讲好脱贫致富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红色革命的故事等。我校还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四大教育融入“概论”课中。
总之,通过“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改变过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张皮”现象,设计一套根据学院特点知行合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并不断通过各种反馈完善。
参考文献:
[1]汪元宏,蒋德勤,王有炜.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2.
[2]乔娜.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研究[J].教育管理,2017(2).
[3]魏景荣.校园微电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J].江苏高职教育,2019(3):47-51.
[4]牟海林.用好“学习强国”平台突出思政工作实效[N].大众日报,2019-04-1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