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示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2021-12-12王美雨薄丽

现代语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短视频中华文化教学策略

王美雨 薄丽

摘  要: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十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入围赛中首次采用短视频比赛方式。短视频在展现全球130位选手汉语水平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度与文化技能的外显能力。短视频比赛是检验海外汉语语言文化教学成效的新机制,为目前的海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海外汉语教学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海外汉语;中华文化;教学策略;第十九届“汉语桥”;短视频

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十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以下简称“第十九届‘汉语桥”)在入围赛中首次启用短视频参赛的方式,这是疫情时代针对全球性中文比赛的一大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参赛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检验参赛者在短时间内展示自己汉语语言文化水平和技能的能力。

一、第十九届“汉语桥”入围赛概况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第十九届“汉语桥”从入围赛开始,便采用了线上比赛的方式与新的评分机制。其比赛方式是:参赛选手提交能够展现自己汉语水平、中华文化素养与中华才艺的三分钟短视频,由“汉语桥”比赛组委会上传央视频APP中的“汉语桥”专区和“汉语桥俱乐部”APP中的“汉语桥”专区。这两個APP互为补充,涵盖了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能全面有效地展示选手的表现。其评价方式为“专家专业评分与网友点赞两项分数相加”[1],即采用专业和业余评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能更为客观地衡量选手的汉语语言文化水平,有利于选拔出综合素质较高的选手。这种全新的比赛模式、参赛作品展现方式与评分机制,在为第十九届“汉语桥”比赛增添亮色的同时,也提供了检验海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就海外汉语教学角度而言,这种参赛方式是“创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机制”的一个成功实践。

所谓“创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机制”,指的是在网络时代,从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者在具体工作中,“要运用好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文学作品等传统传播渠道,同时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新平台,通过动漫、微电影、手机视频等新兴文化传播手段,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元素的文化海外推介活动,扩大覆盖面、形成传播声势,达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效果”[2](P202)。第十九届“汉语桥”正是利用了互联网传播新平台,将海外汉语语言文化学习者的学习成效进行了最大范围的展示。在比赛期间,网民的参与度很高,截至2020年10月18日,投票渠道开启仅18天,“央视频”APP中130位选手短视频的最高票数就达到了18844票,“汉语桥俱乐部”APP中的最高票数则为54629票,总票数为449624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参赛选手所展现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内容类型丰富、水准较高,为全球网民提供了了解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尤其是纯文化类内容的快速便捷的渠道,有效地激励了外国青年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加深了世界各地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

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与输出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P347)从这个角度来看,130位参赛选手在短视频中展现的中华语言文化,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海外汉语教育机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成就的具体展示,也是对它们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建设能力的一个重要反馈。

二、第十九届“汉语桥”入围赛中的文化类型

就“文化”的广义范畴来说,第十九届“汉语桥”入围赛参赛选手所展现的中华文化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类,如服饰、美食、工艺品、曲艺、戏剧、武术、书法、茶艺等;二是中华古典诗词名句类,这是指选手在比赛中所使用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名句、诗句、成语等;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果类,这是指中国与参赛选手国家之间的文化的交流、援建的项目及援助的物资等。参赛选手所展现的中华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显示出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兴趣点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目前的海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推动其朝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方向前进。

(一)中华传统文化类

总体上看,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汉语文化教育机构在教授学生汉语的同时,既重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讲授与传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才艺技能,所以选手们能够在短视频中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而言,选手们在短视频中展现物质文化的方式又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的物质文化主要指服饰、工艺品等,动态的则主要以学生实践操作的形式呈现,如食品加工等。

静态形式主要是指选手在短视频中所展现的服饰、发型、脸谱、扇子、中国结等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形式。其中,服饰文化主要包括汉服、旗袍及武术表演时的太极服、武术服等,尤其是欧洲组拉脱维亚赛区的奭慈敏不仅身着旗袍,还详细介绍了旗袍的由来、发展与文化内涵,从而让受众深入了解了旗袍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选手展示的静态形式下的中华物质文化类型,能为受众带来一种直观的视觉美,甚或激发他们的审美共鸣,产生一种参与其中的意愿,但却没有重视阐释它们的文化内涵。我们知道,这些静态的中华物质文化不仅内涵极为丰富,而且具有时代性、功能性等。基于此,选手在展现静态的中华民族物质文化时,虽不能像奭慈敏那样面面俱到,但也应考虑到利用汉语来介绍一下其文化内涵和独特之处,使其成为展现自己的汉语水平及对中华文化掌握程度的一个有效手段。

选手在短视频中以动态形式展现的中华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短视频中,选手或亲手制作或边吃边介绍他们喜欢的中华美食。选手亲手制作的中华美食有麻婆豆腐、担担面、饺子、汤圆、炒鸡蛋、包子、舂木瓜等;选手去饭店品尝和介绍的中华美食主要为火锅、鱼香茄子、蒜蓉金针菇、京酱肉丝、辣子鸡丁、干煸肥肠、水煎包等。可以看出,这些中华美食都相对简易,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视频时间有限,选手没有足够的时间系统展现复杂的中华美食制作方法;二是选手还不具备用复杂的汉语介绍制作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中华美食;三是海外汉语教学者不是专业厨师及受其他因素影响,无法教授给学生更为复杂的中华美食制作方法;四是当地的中国超市或其他超市中的食材,不足以满足选手制作复杂中华美食的需要;五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便制作中华美食,只能介绍自己知道或曾经吃过的中华美食。尽管如此,选手们在制作、品尝及介绍这些相对简单的中华美食时充满热情,体现出他们对中华美食的由衷喜爱,表明了他们具有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及参与到中华文化中的迫切愿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其中,非物质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蕴含着深厚民族文化意蕴的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脉络与精神脉络。2005年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4]。

参赛选手在短视频中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节目可谓是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充分体现出他们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度与掌握度。选手们涉及到的非遗类主要有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古筝、数来宝、相声、书法、剪纸、针灸、茶艺、舞龙、太极拳、南拳等。埃及的文昊称自己:“说的了绕口令,打得起快板,唱得好京东大鼓”,埃及的桑英杰则表演了绕口令、贯口。突尼斯穆罕德表演的双节棍、阿富汗马新表演的刀法、冰岛雅旻表演的气功等,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赛选手对中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掌握与展现,既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广泛兴趣与关注,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二)中华古典诗词名句类

由于参赛选手的汉语水平普遍较高,他们能在短视频中流利地使用文化内涵丰富的名句、诗句、成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上述表现,一方面体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接受范畴与传播意愿,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海外汉语教学者在汉语文化教学中所致力传授的文化理念。同时,不同选手对这些内容展现度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同海外汉语教学者的语言文化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乌干达的马为、赞比亚的吴京、缅甸仰光赛区的李薇等选手,都在短视频中结合具体语境来引用传统文献中的经典名句,从而展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深入理解。这些选手所用语句分别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溫故而知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求诸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中,赞比亚的吴京使用最多,表现出他在学习态度、为人处世、孝悌观念、自立自强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极其重视,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哲思,而深受参赛选手的青睐。例如:克罗地亚的玛雅引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反映克罗地亚和中国的关系,就十分贴切。吉尔吉斯斯坦的白星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表达自己强烈的自信,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表明自己的学习态度,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激励自己刻苦求知。其他引用诗句的选手还有菲律宾的毕钥晨、缅甸曼德勒赛区的赵怡熙、利比里亚的孙参、几内亚的王胜利等,其所引诗句分别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与此同时,选手们还能够灵活运用成语、俗语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陈述自己的观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巴拿马的贝凡妮、委内瑞拉的李鸥娅使用“乘风破浪”表示自己学习汉语的决心;格林纳达的谢尔顿用“修身养性”“博大精深”表达自己对中国武术的景仰;巴基斯坦的海德尔用“海纳百川”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新加坡的陈淑恩用“发愤图强”表明自己学习汉语的态度;越南河内赛区的陈氏海川则用“实事求是”说明自己处事的态度等,可谓是不胜枚举。

参赛选手在短视频中所展现的这些汉语语言文化内容,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念具有普适性,能够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所广泛接受并乐于传播。

(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果类

中外经济交流类,是指参赛选手在短视频中所介绍的中国与本国的文化交流、经济交往情况,其中,又以非洲地区选手为主。这些选手不仅关注到中国和本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而且采取各种方式来生动地讲述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本国的帮助,表现出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切向往。

埃及选手文昊采用照片的形式,讲述了“中央商务区”项目建设与中国援助埃及抗疫物资的故事,并引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和和美美”等诗句、成语,为中埃作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友好关系作了形象的注解,体现出埃及年轻人将中埃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美好愿望。贝宁的莫山介绍了中国援建的中国文化中心、议会大厦、立交桥、友谊体育馆等;埃塞俄比亚的霍真则以“世界青年说”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解了中国所援建的水电站、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总统府及中国医疗队对其国家的帮助;科摩罗的哈衣卡则用数来宝的形式讲述中国抗疫、援助世界各国的情况;科特迪瓦的卢波讲述了到中国所援建的学校、医院、奥林匹克体育场、水电站、高速公路等。

参赛选手在短视频中所讲述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故事,反映出他们已关注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了非洲国家政治独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5](P10-19),从而极为认同中国对本国的援助。学习汉语是他们拟参入到其中的主要途径,因为学好汉语后可以到中国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文化和技术,以便为本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可以说,这种由选手自己去主动讲述中国对其国家援助的故事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全世界网民们深入了解中国援助非洲的内容与成效,也可以有效激发非洲乃至世界各地人民学习汉语文化的兴趣。

三、新形势下海外汉语教学策略

通过对第十九届“汉语桥”入围赛参赛选手所展现的内容与表现水平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选手并未完全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在汉语语言文化的能力外化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短视频形式是对以前传统比赛方式的突破性创新,海外汉语教学者与学习者还一时难以转换思维。为适应这种新的比赛方式及汉语语言文化传播模式,海外汉语教学者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切实有效融合汉语本体知识和中华文化元素

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任何语言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土壤而产生的,同时,语言又是为该文化服务的,两者不可分割。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海外汉语教学时,不应只教授语言本体的内容,即只注重教学生怎么说汉语,而不注重讲解其所蕴含的文化要素;或者是只传授文化,不结合汉语。通过第十九届“汉语桥”各选手的短视频,可以看到海外汉语教学机构都比较注重太极拳的教学。不过,选手在短视频中只是表演太极拳的招式,却缺少相关文化内涵的讲解。这种重形式表演而轻文化内涵的做法,折射出相关教学机构在具体教学中忽略了某些看似寻常却极为重要的文化内容,这实际上是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的。我们认为,为了使学生能对太极拳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不妨从两个层面来着手实施:第一,教师可以从太极拳的来源、发展出发,既阐释其招式的文化内涵,又阐明太极服、太极鞋等有关事物的文化内涵;第二,在参赛短视频中配以字幕或在比赛时配以解说。这样既能充分展现选手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度,也可以让受众在观赏太极拳表演的同时,体味到它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海外汉语教学者应具有发散思维并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要用一种陌生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所熟悉的文化教学内容,进而采取合理的方式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对今后的海外汉语语言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提升自己的汉语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更应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进行汉语本体教学的同时,能自觉地、准确地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二)不同的文化类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的文化类型极为丰富,同时,海外汉语教学的语言载体主要是汉语。那么,如何在汉语教学模式下,让学生精准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文化类型的形式、内涵,并结合学生的汉语实际水平,选择最为恰当的汉语表达方式。上文曾经提及,参赛选手所展现的动态物质文化类型较为单一,说明在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如何将汉语教学和动态物质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在任何参赛条件与参赛方式下,都可以利用汉语展现出多类型的、动态化的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不仅如此,還应在保证学生汉语表达输出度的前提下,将静态和动态的物质文化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汉语为载体来全面展现中华物质文化的教学目的。再如,针对中文经济文化交流类型,海外汉语教学者可以采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中国对其国家援助的项目,用汉语描述出来。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完善,在保证汉语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成为在当地自觉传播汉语语言文化的使者,从而夯实中非友好关系的基础。

(三)以符合时代潮流的形式展示学习效果

目前正迈入智能化、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展现自我的主要媒介。在这一大背景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在网络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成为海外汉语教学者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海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后,通常会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发表一些相关信息,不过,其内容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状态而缺乏应有的关注度,甚至会出现表述性失误或常识性错误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海外汉语教学者应该将短视频这一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短视频技术在网络上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这样一来,既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与制作短视频的技术水平,也能实现在网络空间上系统性、全方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线上比赛模式的日益成熟,全程均采用视频的云上比赛或将不只是疫情等特殊环境下的临时变通,它极有可能会变成常态化的运作方式,成为展示海外汉语教学内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新渠道。因此,海外汉语教学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切实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以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第十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决赛赛制

[EB/OL].http://bridge.chinese.cn//c19/318/318_ 9959_1.html,2020-09-10.

[2]吴玉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建构[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安芳.灵丘罗罗腔研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6.

[5]王飞.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发展、挑战及展望[J].云梦学刊,2021,(2).

Show Chinese Culture and Tell Chinese Stories

——On the 19th “Chinese Bridge” Finalist Competi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Wang Meiyu1,Bo Li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5;

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In 2020,due to the impact of COVID-19,the 19th“Chinese Bridge”Chinese Proficiency Competition for World College Students adopted the form of short video competition for the first time.The short video not only shows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of 130 contest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ut also reflect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explicit ability of cultural skills.The form of the short video competition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mechanism of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current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On this basis, relevant teaching institutions and teachers can actively innovate teaching contents and strategies,so a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Overseas Chinese;Chinese culture;teaching strategy;the 19th“Chinese Bridge”;short video

猜你喜欢

短视频中华文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