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UP主唐骋:给不穿鞋的人穿上鞋子

2021-12-12李静

青年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斯塔科普

李静

唐骋和他的妻子芳姐

如果像搞科研那样较真,严格地说,即将获得中科院神经所博士学位的唐骋的原创科普视频UP 主之路,起点可以精确到2019 年2 月14 日。那一天,他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其实就是他的妻子芳姐,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原创视频。处女作即爆款,此后不到两年时间,他们在B 站的科普ID“芳斯塔芙”(fun stuff 的音译,意为“有趣的东西”)已经积累了180 万粉丝。2020 年年底,还获得了2020 年度果壳科普贡献奖的个人奖项。

从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博士,“沦落”为一个天天研究视频内容的全职科普UP 主,唐骋认为值得。他觉得科普也应该分层,就像卖鞋一样,需要有人把鞋子卖给穿鞋的人,但也要有人去想办法让不穿鞋的人穿上鞋子,他希望自己成为后者。他的目标,就是用最有趣的方式,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传递给普通人。

“路人甲”三叶虫的不凡经历

“芳斯塔芙”的科普内容以各种泛生命科学类的有趣知识为主,例如古生物、演化、科学史、神经科学等,偶尔也做打假类科普,例如,《网上流传的“海怪”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内容都偏小众,少见当下的热门。

唐骋不是不想追热门,而是追不上。凭他和芳姐目前一个管内容一个管剪辑的二人小分队,从选题确定、查找核实资料、写文案、定剧本再到剪辑完成,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大约耗时一个月。等他们把视频做出来,热门早凉了。于是,唐骋干脆踏踏实实做自己有能力做,也感兴趣的内容。

唐骋和芳姐都是B 站的老用户。2018 年,本就在其他平台有些科普经验的二人有点技痒,开始尝试搬运一些海外网站上的科普视频汉化。慢慢地,他们积攒了700 来个最初的粉丝。那时的B 站还没有知识区,科技区被网友戏称为“营销号区”,在科技区正儿八经做科普的账号可能连10 家都不到。于是,唐骋萌生了做原创科普视频的想法。

首个原创视频极其“难产”,最难之处不在内容,而是两人之间的配合。唐骋的想法无法有效地传达给芳姐,芳姐辛苦地做了一个又一个版本,仍然呈现不出唐骋想要的效果,而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唐骋又说不清楚。两人都几近崩溃,一度放弃了做了一大半的视频。这时,B 站推出了“新星计划”。在奖励的诱惑下,唐骋和芳姐又把已经放弃的视频捡了起来。

这部耗时两个月的试水作《奇虾:初代霸主的故事》一经推出,24 小时内播放量接近10万,48 小时后“芳斯塔芙”的粉丝量由700 多涨到4.3 万。如今,再打开这个视频,满屏的弹幕写着“梦开始的地方”。

视频的一炮而红并非偶然,在该作诞生前,唐骋狠下了一番功夫——认真研究了当时B 站人气最旺的几个UP 主的视频,琢磨怎样可以吸引观众。“可以说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每一个视频我都刷了十遍以上。”唐骋说。

第一个视频就已经是“芳斯塔芙”风格的成熟作品,接下来的每一个视频都延续了处女作的叙事特点——将古生物人格化、剧情化、情绪化。那些与当下遥隔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之久的古生物,在巨大的时空跨度中上演了或悲怆或奇袭的动人故事,伴随着唐骋略带中二的文案解说,它们的经历突然就与今天的观看者产生了共鸣。比如,古生代地层中最丰富的化石之一三叶虫,一直处于古生物界最底层,除了充当路人甲就是被当时主流的顶级掠食者吃掉,但是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历经2 亿年,熬死了一代又一代的所谓顶层霸主。三叶虫没有能力往上走,但是它一直拼命地活着。

“老师,什么是细胞?”

唐骋的科普生涯其实从2013 年就开始了。那时,他刚进入中科院读博,被派到一个小岛上研究跟克隆猴相关的课题。小岛上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网络信号也不好,连生活用品都需要到附近的镇子上赶集购买。唐骋把写科普文章当成艰苦科研生活中的放松手段,一边做着实验,一边每个月给网站写2 ~ 3 篇科普文章。

如今“芳斯塔芙”视频中深入浅出又轻松幽默的逗趣文案,就得益于唐骋那些年的科普文章功底。2016 年, 已经写了100多篇科普文章的唐骋,加入了上海科普作者协会,也是那段时间,他在网上给小朋友讲了几堂网络课程,让他对科普有了更多思考。

有一次,他花了很多时间准备课程,讲了一小时后,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心态崩了:“老师,什么是细胞?”唐骋说,自从自己高中选择理科以来,十几年都生活在一个身边不可能有人不知道细胞的环境当中。那一刻他突然明白,很多人在做科学传播之前,可能真的没有去认真研究过受众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能够展示故事画面的视频,无疑比文字更直观也易于理解。唐骋推出第一个爆款科普视频后, 受到飞速涨粉的鼓励, 再加上两人已经度过最艰难的磨合期,很快“芳斯塔芙”就在同年2 月又迅速推出了两个视频,几天内粉丝就突破了10 万。

“地衣”带来的生机

互联网上的碎片化学习常被诟病,通过十几分钟的视频获取知识,似乎只是制造学习的幻觉。搞科研的人做科普,也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这两种说法,唐骋都不太赞同。在唐骋看来,科普的目的本就不是让极少数人成为专家,而是培养大众对科学的兴趣, 推广讲究证据和逻辑的科学思维方式。如果可以在娱乐化的同時保持知识的严谨,那么学习就不是假象。

在唐骋每个视频的制作过程中,最费时费力的就是查找资料和考证信息,无论是文献的来源和途径,还是查证的深度和广度,与他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写作并无二致。遇到难以搞懂的问题,常常要查上一两个月。即便如此,视频中还是难免有差错,每期视频后的勘误已经变成一项“例行工作”。

唐骋非常希望和更多专业科研人员合作,以确保内容的精确。但这就又绕不开仍有不少人对科普抱有成见的问题,尤其在科研领域,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对此有思想负担,总觉得科研应该在庙堂之上,出去抛头露面,不是科学家该做的事情。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专业科普人才的匮乏,于是制造阴谋论、伪科学的营销号才有大把机会“收割韭菜”。

这也正是唐骋在博士毕业后决心全职投身科普的重要动力。学术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急需专业人才去填补。

唐骋想做“地衣”,他觉得这个生物最能代表自己。它可以在其他生物都长不出的地方生长,成为荒漠中的拓荒者。与英文、日文世界相比,中文世界的科学传播尚处于荒芜的状态,唐骋并没觉得自己的作品有多好,但他相信这些作品可以推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带动更多人投入进来,让这片领域越来越有生机。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1 年第7 期)

猜你喜欢

斯塔科普
把失败晾出来晒晒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亚洲模式》乔·斯塔威尔
《亚洲模式》乔·斯塔威尔
两位公主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