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快乐体验指南
2021-12-12汪冰
汪冰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拿起手机追综艺很爽!但放下手机回归现实,心里却空落落的,甚至跌进抑郁之中。研究证明,在智能手机和网络综艺中找寻快乐,无异于水中捞月,甚至还可能放大不开心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
1. 对比效应:娱乐放大了快乐与痛苦的对比
设想一种境遇:一个人得了绝症,医生说还有3 个月的生命。他去旅游,吃了梦寐以求的美食。那一刻,他是开心的。然而吃完之后呢?是不是会陷入更强烈的痛苦之中:如果这样的美好再多一点就好了……
这就类似从综艺和网剧中追求快乐:那一刻你的内心有多轻盈,回到现实就会觉得生活有多沉重。娱乐放大了快乐与痛苦、梦想与现实的对比。
2. 戒断效应:有了刺激未必快乐,但没有刺激就很痛苦
当药物成瘾,你戒断时会非常痛苦,进而会因无法戒断而内疚自责。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你可能又一头扎进瘾中。
最后你会发现,有了这种刺激,未必就会快乐,但没有这种刺激一定会更加痛苦。这就叫戒断效应。沉迷手机、娱乐综艺也是同样的道理。
3. 阈限升高:不是段子不搞笑,是你口味更刁了
《吐槽大会》制作人李诞曾说,节目越来越难做,因为观众越来越难被逗笑。没错,这是因为观众的“快乐阈限”升高了。
“阈限”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引起感觉器官感知的最小刺激量。举例说,有的人用手轻轻拍一下就会感觉到疼,而有的人被狠狠打了一拳才感觉到疼,那么后者对于疼痛的感觉阈限就比前者高。随着刺激频率增加、刺激强度增大,人们对于这一刺激的感觉阈限就会不断升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的搞笑网综越多,想要感受到快乐就越难。
4. 没有付出:未添加努力的快乐不值钱
对人类来说,没有参与付出的活动很难带来深度的满足感。比如,努力完成一件你想做的事情,你會很快乐;但追了一整天剧,你会感到失落甚至内疚。被动地接受刺激跟主动投入一件事所带来的满足感,差别就在于停止之后,你变得更快乐还是失落。
娱乐放大了痛苦与快乐的对比,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有效的快乐?
1.“招聘启事”
这是一种改变认知的练习方法,最初被用于职业培训: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抱怨,提出离职。人力资源部门在批准前,交给他一项任务:写一则该岗位的招聘启事,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招到人来顶替他的工作。为了达成目标,你竭尽全力将这个职位描述得美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份工作的价值和优点。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框架的转换。
同样,当你陷入抑郁,感觉自己的生活毫无可取之处时,不妨想象你正在招募一个人跟你互换人生,你需要说动对方同意,那么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生活?
2. 三件好事
在纸上写出今天发生的三件让你快乐或感恩的事。通过这种方法帮助你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如果实在没有,那就想想做一件什么事能让今天变得美好。
3. 忘我体验
找到至少一件能让你实现“忘我体验”的事情。比如,冥想、瑜伽或跑步等。经常去做这件事,有助于你从抑郁情绪中抽身出来。说到底,我们不是要忘记抑郁,而是要忘记自己。
4. 对话书写
一人分饰A、B 两个角色:A 是你自己,B 是想象中最完美的朋友。然后展开一段你想要进行的对话,并将它记录下来。比如,A 说,我现在很孤单。B 作为完美的朋友会怎么做? 肯定是安慰并且追问“ 为什么会孤单”……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受到真实温暖的关系所带来的安全感,同时也能从另一人的视角重新审视现有的生活。
(摘自《时尚健康》2021 年第7 期,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