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之”字路
2021-12-12胡松涛
胡松涛
延安的山路都是羊肠崎岖之路。“落日照着崎岖的山坡/大地无言的默着/只有原野的远处/传来飓风的吼叫……”毛泽东走在去“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上课的路上,想起艾青的诗句,笑起来。在他看来,大地万物都喧嚣着,都在说话,就看你听懂听不懂。
毛泽东走在路上,一眼看见眼前的路,一扭一扭正写着一个字:之,之乎者也之“之”。他一回头,后面的路上也写着“之”字。一个接一个“之”字在风中摇摆。山不碍路,路自通山,路是“之”字路。群山移步换形,这个“之”曲曲折折,时隐时现,笔画之间貌似断了,实则联系。多像汉字,多像书法。字中藏义,字形藏理。大地奇妙,大地中生长出来的汉字同样奇妙。毛泽东的指头在虚空中比画着,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今天的课,就讲这个“之”吧。
这是1938年12月25日,毛泽东到“抗大”讲课,讲的是“之字路原则”。毛泽东说:
中国的河大都是朝东面流的,无论是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然而也都是曲的,决没有一条直的。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走曲路,而不是走直线,同志们细想一下,不管大事小事,总是采取曲线的。这个问题也就是:走“之”字路,还是走“一”字路?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走“之”字路,而不是走“一”字路,这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发展的原则,叫作走“之字路原则”。
面对台下拿枪杆子的学员,毛泽东因人施教,拿子弹做例子:
子弹在枪中间也是走的“之”字路。你不信拿一杆枪来,把那枪栓拉下来,然后一只眼睛闭起,一只眼睛光着,对准枪口上一看,原来里面也是走的“之”字路,那个来复线是螺丝形的。那么,子弹在枪筒里面受着压迫,所以是走的“之”字路,出去之后,不走“之”字路了吧?不是,出了枪口走的还是“之”字路。如果是走直线,那么我要打太阳,于是把一支枪口对着太阳瞄准,“砰”一下,那个子弹走直路,朝着太阳走去,一下子就打到太阳的身上。但是,世界上却没有一支枪可以打太阳……枪弹的对头是空气,空气不准它到太阳那里去,走到半路上,空气叫它说:还是下来休息休息吧!它就要下来。
毛泽东停下来,让子弹飞一会儿……
由浅入深,由事到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是毛泽东的讲话风格。他善于在平易的话语中最经常、最大量地凸显出思想性,令人惊奇。
子弹飞了一会儿。毛泽东接着说抗日战争也得走“之”字路:
我们的抗日战争,敌人进攻,我们退守,这是第一个阶段。渐渐地,敌人没有力量再进攻了,于是我们就准备反攻。这是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反攻,敌人来一个总的退却。这是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都是走的“之”字路。
我们走路,如果不走“之”字路,就要碰壁,就要受到打擊,遇着挫折,失望,消极,灰心,于是向后转开步走。开步走有两种,一种是向前开步走,一种是向后开步走。我们走路,如果前面有一张桌子挡住,我们还是不管,硬要走过去,那只有把鼻子碰出血来。所以在这时候就要稍微转过一点,我们要懂得转弯抹角。
……
我今天就是来告诉同志们这一个办法,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情况,如果走不通,我们就转一转弯。
识得“之字路”,认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那个地方不通,就要转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抱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坚定自知地走着“之”字路,在弯弯曲曲、挫挫折折中完成历史的翻转与进步。
(摘自《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