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
2021-12-12顾静怡
顾静怡
在数学王国中,保罗·埃尔德什绝对是最怪的数学奇才。他是1984年沃尔夫奖获得者,在离散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人能比。而他的一生犹如闲云野鹤,无财产、无妻小、无固定居所,被称为“三无”数学家。
1913年,埃爾德什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他天生喜欢数学,是那种极具天赋的数学天才。
3岁时,当别的小孩还在拖着鼻涕蹒跚着向父母撒娇的时候,他已经无师自通地学会解算3位数的乘法,更让人惊讶的是,4岁时他还独自发现了负数。在埃尔德什心里,“数”是上天赐给他的快乐。
埃尔德什徜徉在数学的王国里。大学一年级,他用比前人更简单的方法重新给了贝特兰猜想一个初等证明。有人评价:“同样是移栽一枝蔷薇,有人用的是铲车,而埃尔德什只用汤勺就做到了。”大学二年级,他进一步将贝特兰猜想推广到其他算术级数中。1934年,他又将贝特兰猜想作为博士论文发表了。
很快,埃尔德什在数学领域备受关注,柏林大学著名数学家舒尔称他是“布达佩斯的魔术师”。
1938年,埃尔德什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一员,与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爱因斯坦、哥德尔、奥本海默等一起工作,开始了漫长的数学生涯。他把自己的时间最大限度地用于数学,心里唯一牵挂的就是他的数学笔记本。平日里,他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自己的数学灵感,写满了整整10本。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开始了旅行般的生活,犹如闲云野鹤,没有固定住所,成了一位在世界各地巡回的访问学者,不停地奔波在“数”的旅途上,过着“流浪”的生活。
他永无休止地寻求着数学妙题和数学知己,以疯狂的速度探访着一个又一个数学家,与他们一起工作,合写论文,很少在一个地方待一个星期以上。
然而,因为“为人笨拙,不循常规”,埃尔德什的薪水很低,可他却一点也不在乎。他把仅有的津贴和薪酬都给了亲友、同事、学生,甚至是陌生人。每次在街头遇到流浪汉,他都倾囊相助,自己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猜想和真知灼见与其他数学家分享,对数学界经常会发生的成果优先权之争却从不放在心上。
无固定住所、无财产之外,也无妻小,埃尔德什天生就是为数学而生。他不断地证明各种各样“数”的猜想,可以不停地喝浓咖啡,可以一天连续19个小时不睡觉。他会在凌晨5点钟的时候打电话给同事,为的只是分享数学成果。
埃尔德什除了“数”之外,对其他问题不感兴趣。由于长期长时间用眼,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医生告诉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角膜移植。
一天,埃尔德什坐在飞机上,等待起飞去国外做数学演讲。这时医生通知他合适的眼角膜捐赠者已经找到,需要他马上去医院做角膜移植手术。埃尔德什不愿意放弃演讲,他觉得数学比眼睛更重要。然而,角膜移植不能等。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之下,他才不情不愿地下了飞机。谁知进了手术室,当医生把灯光调暗准备手术时,他又闹起来了。理由是一只眼睛手术,另一只眼睛照样可以看书。实在拗不过他,最终医生只能在他和另一位数学家的讨论中完成了角膜移植手术。
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发现数学真理,把在不同的数学领域里与大量合作者发表的147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留给了后人。在他心里,数学才是他一生的财富。
(田宇轩摘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第1期,蝌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