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有用”的事情上
2021-12-12刘媛媛
1
有两种人喜欢说“慢慢来”。
一种是心里没数的人,当他看到周围人都进步得很快的时候,会安慰自己,慢慢来,不要急,一步一个脚印,实际上他只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另一种是心里有数的人,这种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路径,有属于自己的做事节奏和速度。因为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并不会被周围人影响。
第二種人当然是少数的聪明人,第一种人就是“伪踏实人”。
踏实是个好品质,但有时我们赋予它的赞美,掩盖了问题本身。
其实,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当下最值得做的事情。产品质量管理中有一个“二八定律”:大多数品质不良问题的形成,可以归因为重要的少数,这个少数只占20%,其余的小瑕疵,才是不重要的多数造成的,而这个多数占80%。
这让我回想起当年参加《超级演说家》比赛,我发现自己从发型到着装、从演讲气场到演讲内容,通通不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人会做出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告诉自己慢慢来,先从发型开始改变,再到着装,再去抓演讲内容;第二种就是抓瞎,手忙脚乱。
但其实这两种选择都不够明智,当你方方面面都在崩塌的时候,就应该静下来想一想,接下来的精力到底花在哪里,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多数问题。
我当时的选择是改变内容。
自己说话的节奏还不错,加上好的内容,还是有取胜的可能。
果然,内容改变之后,大多数问题都被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一些不影响大局的瑕疵。这就是解决最重要的20%。
人很容易落入“只要有用就做”的陷阱。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情只要有用,就不管不顾地做,就会陷入努力的沼泽,因为“有用”不等于“值得”。
我在《非你莫属》上遇见过一个选手,他花了两年时间考研、考公务员,结果都没有考上。当主持人问他浪费了这两年是什么感受时,他说:“并没有浪费,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很多,所以觉得值得。”
可我并不认为如此。如果换种选择,他或许可以收获更多。衡量到底值不值得,我们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我也曾落入过盲目付出的陷阱。大学期间比较迷茫,觉得自己处处都不够好,所以总是要求自己去关注很多信息,仿佛这样就可以打开所谓的格局、拓宽所谓的眼界。
我还要求自己学许多东西,但其实也不知道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求自己读书,可是读书的范围也不确定,借来书之后就乱看,并未形成什么知识系统。
毕业后才发现,能够改变未来命运最关键的20%的事情,我并没有做。我应该多去尝试、了解和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然后及时选定未来的职业道路。
2
我邀请过一位TOP20跨国公司的高管来做讲座,她说自己从大二就开始收集各种求职信息,去接触学长学姐,了解一些行业和职位的情况,最终结合自己的英语特长和专业锁定了几家外企,并充分研究这些企业的招聘要求。大四一毕业,她轻轻松松就从上千名应聘者里脱颖而出。
为何你的努力和别人的努力总是有差别?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它重要的20%,“二八定律”告诉我们:80%的成果都是由20%的努力产生的。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环节,就能以更少的投入,收获更大的回报。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有节制、更专注的努力方式,去追求更高的效率。
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有粉丝提问说,自己的性格懦弱,总是被别人欺负,就连刚来的新人也看不起他,人际关系让他很苦恼。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业务做得也不够好,加上不太会说话,领导也不喜欢他。这一切让他很自卑,他问我,该怎么改变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应该去学习一下沟通和表达?
我说:“你先分析一下,在这些问题当中,性格懦弱、跟同事处不好、不会说话、业务不好、领导不喜欢、自卑苦恼,哪个部分是关键的20%?”
我认为关键的20%是把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只要业绩上来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当中的80%,就可以增强自信,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如果天天去讨好同事,那就南辕北辙了。
所以,在不知道什么问题是关键的时候,要把通往目标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列出来,问自己:是哪些问题导致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其中的哪些问题是你认为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可以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
通过自问自答,圈定其中关键的部分,然后在这20%的领域,投入卓绝的努力,去得到80%的收获。改掉只要有用就去做的思维,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我只做三件事,我应该做哪三件?如果只做一件事呢?这一件对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是不是有用?
我们这辈子都在和问题打交道,一堆问题向你涌来的时候,必须识别出关键问题;一堆事情要做的时候,必须确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才能赢得更快。
(若子摘自《精准努力:刘媛媛的逆袭课》,湖南文艺出版社,魏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