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重在村 唤醒资源驱振兴

2021-12-12肖培富

中国农业会计 2021年8期
关键词:山庄闲置农业

肖培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城乡发展状况作出的历史性抉择,也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中央已连续18年下发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稳定。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决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加强乡村建设,成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着力点、主旋律。这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我们党更加坚定地按下了乡村振兴的“快进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切实增强乡村活力,积极消弭城乡差距,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对农业农村发展是一个新的机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党中央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生动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保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旨在通过解决不充分来解决不平衡的问题。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保障。产业振兴位居五大振兴之首,管根本、管全局、利长远,是务必首当其冲要抓紧抓好的。众所周知,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公共产品不足,公共服务滞后,与城市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乏力,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活力相对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处于产业链最低端,农民分享不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中增值收益。按照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内在要求,各地在产业发展中,瞄准眼前山,立足脚下地,各唱各的拿手戏,各打各的优势牌,积极发展“农”字号产业,着力拓展延伸农业服务业,在搞好农业“优一”的同时,注重“接二连三”,着力拉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业“新六产”,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路径、画卷,可谓亮点频现、异彩纷呈。有的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有的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有的革故鼎新突破拘囿。一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犹如雨后春笋。

有道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深化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农村改革要紧紧围绕短板弱项,聚焦难点堵点,锁定土地制度,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走深走实,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当下实践中,有的地方针对大多数青壮劳力涌向城市、住房闲置、农村出现“空心化”的现象,推出迁散集居、合村并居等改革措施,充分挖掘农村“旧宅基”、“破厂房”、“老村落”等闲置资源的潜力,唤醒沉睡资源,驱动乡村振兴,不失为一大举措。且看来自山东省新泰市的报告——

一、旧宅基上长出“摇钱树”

刘杜镇围山庄村属革命老区,是“抗日堡”。1941年农历七月十五,700多日伪军来犯。村上民兵和群众并肩作战,殊死抵抗,以牺牲72人的代价打退了进犯之敌,这就是著名的“围山庄保卫战”。革命战争年代,英勇无畏的围山庄人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和平建设时期,与时俱进的围山庄人勇立潮头,守正出新,变中求进,搞承包、促改革、谋发展。进入新时代,意气风发的围山庄人怀揣梦想、真抓实干,用思想底色、实干本色、创新亮色,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他们通过迁散集居,将村东南居住分散、占地较多、房屋破旧的56户村民,迁入统一规划的集中居住区,对部分残垣断壁、无人居住的废弃房直接收归村集体,复垦出良田50多亩,用于发展林果、种植蔬菜,力促产业振兴。村民赵传营在复垦的旧宅基上栽种了300多棵果树,年收入逾4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老赵逢人便说,自己种下的是“摇钱树”。据村党支部书记邱成林介绍,该村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加强党建引领,注重产业发展,从拆迁废旧房屋入手,深入挖掘闲置资源潜力,在腾出的50多亩旧宅基地上搭大棚、栽果树,年收益不下60万元,撬动了乡村振兴。

“置身围山庄,又闻号角声。追梦逐高浪,潮头唱大风”。这是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今日围山庄人打响的“新的围山庄保卫战”。这号角,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这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今日围山庄人,正伴着全面小康的脚步、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沐着伟大复兴的霞光,昂首阔步前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二、破厂房里产出冷鲜品

刘杜镇东刘杜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突起时的异军,村办翻砂厂、轧钢厂拥有机床17台、红炉4盘,主要从事机件加工、轧钢机、螺纹钢等生产与销售,曾红极一时,闻名遐迩。然“乡路弯弯”、崎岖难行。后因管理不善,经营不力,企业倒闭。原来的厂房闲置起来,无人问津。进入新时代,该村立足实际,积极发展农业“新六产”,着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投资50万元,在原旧厂房上新建了一处占地830平方米的恒温库及便民服务大厅,为农民储存山楂、大蒜、土豆等农产品,借以规避农产品集中上市、碰头打架、谷贱伤农的现象,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收益,使农民融入产业链、富在产业链。“这不仅盘活了闲置旧厂房资源,拉长了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而且村集体年可增收近7万元,社会效益年增30多万元,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村支书曲兆兵如是说。

三、老村落里走出新居民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怀揣梦想,进城打工,致使农村房屋无人居住闲置起来,有的成了危房烂房。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有碍新农村建设发展。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助推乡村振兴?各地在实践中做法不一。有的允许工商资本下乡,利用闲置空房,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开办农家乐等。有的对老村落进行改造,硬化街道,改水改厕,整饬环境,发展休闲康养等。有的则修缮旧房,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实施“闲置小院复活工程”,盘活村民房屋使用权,发展主题民宿、民俗体验等乡村新业态,将闲置小院打造成业态小院。诸如传统古朴的手工豆腐坊、挂面坊、馒头坊、粉条坊等,让游客参与手工作坊劳作,购买绿色健康食品。游客既体验了传统手工艺,愉悦了身心,记住了乡愁,又带火了乡村旅游。龙廷镇掌平洼村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该村位于九顶凤凰山,是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这里有风景的看头,有文化的说头,有产品的卖头,有再来的念头,有农民的盼头。置身掌平洼,最引人驻足观瞻的是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古石屋。这些石屋,不用泥和石灰,全由片石垒成,虽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仍保留古朴原貌,成为一道特殊风景线。身处掌平洼,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建于“农业学大寨”年代的螺旋井。井口直径18米,井深26米,沿井壁修台阶108级,蔚为壮观,颇有情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见证。来到掌平洼,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千亩杏梅园。一年四季,赏花、享绿、品果、看枝,别有一番情趣,让人流连忘返。石屋、老井、杏梅,三景相联,令人神往,游人络绎,每年到此一游的游客不下10万人次。如今,该村正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顺势而为,修建环山路5公里,建大寨文化馆一处,办红色文化展馆一处,依托古井、石屋建起民宿一条街,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新景点,精心擦亮“古井人家”旅游品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一大渠道。今后发展中要从简单的采摘、民宿向游购娱全产业链升级,突出乡土味,彰显农家情,走精细化、差异化、全域化、文化化发展的路子,变“一季游”为“四季游”。正所谓:春赏百花秋品果,夏享凉风冬玩雪;看山望水记乡愁,便是乡游好时节。

乡村的发展变化,牵动着城里人向往的情思,招惹得城里人纷至沓来。他们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成为老村落里的“新居民”。这些新居民在参与农事活动中,亲身体会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份辛劳,也真切感受到农家“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那份喜悦。通过城里人的又一次“上山下乡”,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融合,畅通了城乡要素的流动。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使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与农村固有的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资源相对接相融合,产生出化学反应,借以迸发新活力,澎湃新动能。

对唤醒的沉睡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这无疑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驱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具有深远之影响。

猜你喜欢

山庄闲置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桃花山庄
不做闲置主妇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长篇节选)
闲置集装箱船队运力已超100万TEU
栖凤沐花海 渔影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