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匀质中的非匀质”
——杰弗里·巴瓦在碧水酒店中的空间组织逻辑*

2021-12-12徐大辉金秋野

建筑技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巴瓦轴线碧水

徐大辉 金秋野

原口秀昭在描述匀质空间时提到:“匀质空间是由于混凝土、钢框架技术的采用,取代了传统堆砌式的承重墙,使得大跨度空间成为可能,并由此产生了可以使用各种功能要求的灵活经济的空间。这是一种可以采用一般化机械化大量生产、在世界各地建造起来的非个性空间[1]。”20世纪初,密斯·凡·德·罗对匀质空间进行了发展,形成了艺术性的匀质空间,来满足人们对建筑均衡美的审美情趣。“匀质”是指均衡稳定的状态,当其表现在建筑空间上时,这种空间是无方向、无等级、无中心、无区域划分的,建筑内部仅存在等距摆放且规则的结构系统,而无赘余的要素,所以真正的匀质空间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空间模型。作为20世纪的基本空间范式,匀质空间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包括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越到晚年,他的作品越重视匀质空间的反思性表达,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在巴瓦生前最后的作品——赤壁之家中,三排七列等跨的柱子支撑起巨大的电镀钢板屋顶,清晰的结构体系形成了规则的网格空间。没有墙,没有门,没有窗,没有百叶,一切围护结构荡涤一空,仅有等距设置的柱子和散漫摆放的家具。单看结构体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匀质空间,但在这看似匀质的空间中存在着诸多“非匀质”的要素:建筑西侧,水平屋顶下抬起的底座、向南侧微微倾斜的屋顶……诸如此类的变量改变了匀质的秩序,使空间产生了轴线、方向和空间等级。巴瓦所追求的匀质空间为什么有诸多“非匀质”的要素?这些“非匀质”又是基于什么目的而出现的?这种“匀质中的非匀质”是否有设计上的规律?

实际上,巴瓦的匀质空间主要受密斯的影响。在密斯的设计语言中,“匀质”更像一种观念操作。在新柏林国家美术馆中,密斯采用了平缓的抛物线形屋顶来解决屋顶排水的问题,并将屋顶四角抬起,通过视差矫正的方式使得屋面看起来更加平直,并且在不同的位置采用了不同标号的钢来解决屋顶各部分受力挠度不同的问题,而这样的操作仅是为了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完美”[2]。赤壁之家中屋顶不刻意追求水平,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顺势将视野向东南方打开,给空间带来方向性。赤壁之家的选址存在半层高差,巴瓦将卧室置于地势较低的位置,屋顶覆盖了整个场地,卧室被隐匿起来,卧室上部形成露台式的起居空间,俯瞰全局。功能使用更加便捷,而空间的“匀质感”却被破坏。

巴瓦在匀质空间中置入“非匀质”要素设计的手法不仅存在于赤壁之家中,还出现在碧水酒店的大堂里(图1)。点阵式混凝土柱列所形成的空间具有“匀质”的特性,但仅由裸露的梁柱形成的结构空间单调乏味,因此在匀质框架体系中如何产生“美”便成了巴瓦所面临的问题。碧水酒店的轴网系统并不匀质,而是充满了各种微妙的变化。如何利用匀质空间的结构和经济合理性,并根据身体经验和社会伦理进行适应化改造,是巴瓦建筑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现代性”。本文以碧水酒店为例,探讨建筑在这一方面的特征——“匀质中的非匀质”。

1 轴线下的空间秩序

碧水酒店中匀质的空间形态得益于它的结构体系——正交网格的框架和点阵状的柱子,两者形成了匀质空间的基本骨架。仅由梁柱结构形成的匀质空间所容纳的信息量少、空间领域的可辨识度低。但是在碧水酒店中却完全无需为此担忧——在这里,空间序列通过轴线串联在一起。在理想化的匀质空间中,轴线本应该是不存在的,或者有无数条轴线彼此等价,而巴瓦却通过置入特定轴线,为空间带来丰富的差异化体验。

1.1 轴线置入

从碧水酒店的首层平面图中可以看到,空间布局有两条轴线(图2):一条轴线垂直于海边,穿过门廊、接待大厅、酒店大堂,最后到达椰子林、沙滩和大海(图3);另一条轴线平行于沙滩海岸,连接客房的一臂,穿过了大堂中的水景、观演区、休息区、酒吧和餐厅。垂直于海岸线的轴线将各个空间串联起来,空间形态通过尺度和方向不断调整变化,每个空间都在暗示着下一个空间的出现,最终将视线引导至远方的椰树林和大海(图4)。

巴瓦的轴线与传统的轴线也不尽相同,传统轴线通常是为了强调某种空间仪式感,在轴线尽端采用建筑、雕塑或者其他物件形成有凝聚力的视觉中心。而在这条垂直轴线上,视觉终点结束于尽端浩渺的大海,在收尾处形成了视觉焦点上的“空”。这样一来,驱动人们前行的因素便成了无中心视点的漫游和好奇心,层叠之景在漫步中不断展开。在平行海岸线的轴线上,高差、材料和结构不断变化,划分空间区域和使用功能。轴线的方向性和高差将空间的重心置于大厅西侧的抬高区域,这里容纳了两组沙发区,墙上挂着一艘独木舟,成为大堂的视觉核心。坐在这里俯瞰大堂,聆听着海浪的声音,空间的节奏感至此达到高潮。

1.2 “动轴”与“静轴”

作为碧水酒店中“非匀质”要素之一,两条轴线将首层的空间组织起来,但两者也存在差异。纵轴上游客不断运动,而横轴上游客更多的是停留。在纵轴上,层叠的界面和细节可以强调空间的方向性,从而在心理上暗示行人不断前行。横轴则是通过细微的差异来划分空间,从而形成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区域,行人能从心理上区别不同空间的功能。轴线的空间操作对应了游客行为的差异,也对应了两种不同的空间状态:运动(纵轴)与静止(横轴)。在轴线的处理上,巴瓦始终朝着一个目的:空间的可阅读性。最终,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通过不同的轴线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

2 结构处理与空间表现

匀质空间的结构原型是通过柱、板的组合创造出等柱距、无方向、无等级的规则柱网空间。不加编辑的匀质柱网虽然使空间更加纯粹,但也剥离了层级,信息承载力被削弱。标准的匀质本应是柱子等距安置,而在碧水酒店大堂中,柱子的排布稍有变化,这也成为空间的“非匀质”元素之一。

2.1 适应空间表现的结构变化

碧水酒店的大堂中存在着三种柱距,北侧的柱网尺寸为4m×4m,形成4排4列的结构网格;南侧柱网尺寸为6m×4m,形成7行2列的结构网格;西侧第二排的柱间距由4m变成8m,最外边一排柱的柱距为4m,但柱径缩小变成200mm×200mm的细柱。大厅柱网的限定暗示了其功能边界,4m×4m和4m×6m的柱网区域对应着主要使用空间——休息区和咖啡吧,西侧两排柱子间距变宽成为走道(图5)。尺寸不同的柱跨组合形成了变化的网格,限定出不同的空间,而这些都是体型错动的结果。大堂是四面同性的向心性空间,而其上的客房和走廊则变成了线性空间,两层空间相互交叠,相邻的两翼客房错动一跨并由过厅衔接。形体的错动带来了视线上的不同归属,树庭的视线引导人们走向过厅。错动的一跨带来了庭院的进退关系,在庭院的设计中,没有使用任何刻意的空间操作手法,仅通过体量的错动调整庭院的大小,以此来解决线性体量的建筑在体验中单调乏味的问题。错动的体量使得走廊在尽头直面庭院景观,庭院的明亮与休息厅的昏暗形成对比,将视线自觉地引向庭院。人们在廊下穿行,前景和侧景不停变幻(图6)。碧水酒店的走廊虽然采用直线布局,但走廊空间的组合却并不恪守横平竖直的规则。在走廊过厅处形成了几个对角空间,柱子的限定将四个方向变成了八个方向,形成了斜对角的对景,空间凝聚成了一个连接着四面八方的节点,线形空间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错动的结构使柱子本身成为划分空间之景的方式,当我们正视柱子时,其两侧会呈现出不同明暗、不同内容的景致(图7)。通过这个方式,匀质的框架在巴瓦的手里顺势成为一个个空间场景的限定器。

2.2 “内匀而外不匀”

密斯所追求的匀质空间是建立在结构秩序能够真实表现的基础上,并不是对结构真实性的表达。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密斯曾试图建立起“柱子是用来支撑建筑,墙是用来划分空间的”这一结构逻辑。然而在实际建造中,除了八根对称摆放的十字形细柱外,大理石墙体和屋面板的钢龙骨也起到了承重作用,是“外匀而内不匀”。而巴瓦的结构逻辑是保持框架自身的简明,并不刻意隐藏什么,通过适应性的微调创造出丰富的结构表现和空间变化,是“内匀而外不匀”。框架结构的真实形态形成了一个个“框景之洞”(图8),漫步其中,身旁是不断变化的景致,框架时隐时显,经常根据力学计算保留梁柱不等宽的无修饰状态,或许巴瓦认为结构真实的表现即可形成“美”的元素。比如,在酒店大堂中,吊顶仅对管线进行掩饰,高度恰好停止在梁暴露出来的位置,而非刻意地将结构的基本形态掩盖(图9)。巴瓦对待结构的态度,跟传统大木梁架的做法有相似之处,并不是一成不变地保留结构自身的“匀质”,有时巴瓦也会进行调整,比如移柱或减柱。在碧水酒店二层的公共区域,首层大厅的柱子并没有全部向上延伸,出现了“减柱”的做法。从这个位置向外看,是树林和大海,减柱的操作让这个空间更面向自然景观。这些“非匀质”要素可以反馈出巴瓦对结构处理的原则:结构的“匀质化”因空间所需要的气氛不断妥协。

3 细节处理与方向等级

1 碧水酒店大堂

2 碧水酒店平面图

3 垂直轴线上的视线

4 纵轴上的空间状态

5 由柱距不同所形成的区域

6 走廊漫步的侧景

7 过厅中正视柱子

空间的舒适感不仅来自于对结构体系的控制,还源自于巴瓦对空间尺度的细微把握。“非匀质”要素不仅表现在结构、轴线等方面,更表现在近人的尺度上,巴瓦尝试用细节的处理来实现方向的变化和空间等级的差异。

在酒店接待大堂中,横穿的轴线将其割裂成两片区域。南端通过一幅巨大的眼镜王蛇壁画强化了横向的空间(图10),空间方向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前台办公区域占据三跨空间,三面压低光线的亮度,形成了极强的领域感,使人只想短暂停留。与之相对的是大堂休息区,这里与接待服务区隔离,两侧临水,气氛相对轻松,沙发家具被摆放在近水两侧,呈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图11)。在这里,巴瓦通过家具的摆放限定出活动区与服务区,进而在同一个大空间中创造出快与慢两种节奏。

沿着轴线继续向前,右侧是连通轴线的水池,左侧是通往二层的楼梯,继续向前便是酒店大堂,在大堂的匀质柱列中,巴瓦通过多个层次来划分空间。例如,咖啡吧区域的地面抬高,铺装由黄色水磨石变成了柚木地板,将咖啡区域和休息区划分开来。除此以外,在大堂中的家具摆放上,巴瓦也进行了区分,靠近外侧的休息区域存在两种家具摆放方式:靠近外面的一组摆放紧密,供人闲聊之用;靠近内部的一组摆放松弛,供人等待、休息以及观赏晚间乐手表演之用[3],两种家具摆放的方式使得两个区域产生了功能上的差异。松弛摆放的家具也由三种家具组成,有中心有周边,区分出使用者的身份。位于中轴线上的沙发最重要,对面的两把躺椅次之,而位于轴线两侧的椅子等级最低(图12)。通过对空间细节的处理,巴瓦最终实现了对使用行为的微妙操控,进而使得匀质空间产生了等级差序。

通过家具创造差异不仅出现在首层大厅,还出现在二层和三层公共走道休息区域。占据在每个角落的家具限定了空间区域,电梯门正对高桌,将交通空间划分成了两部分——电梯前厅和客房区走廊。这张高桌也限制了流线,驱使人们只能向左或向右前行:向左会看到种着榕树的庭院;向右则可以看到极具序列感的走廊和一组制作精美的家具及配饰。北侧的柜子和镜子正对着柱子,二者之间似乎又将电梯前厅与休息区划分开来。休息区由两组家具组成,北侧相对复杂,由沙发、椅子、茶几等组成,沙发背部挂了4幅陶泥制作而成的雕塑画,台灯、植物等配饰也一应俱全。这组家具对面是另一组家具组合,由沙发和四个长椅组成,看起来相对“低配”(图13)。两组家具都提供了休息的功能,但却使两者的空间等级产生了反差,烘托出主要休息区的等级差序。这样的处理会驱使人们在构成复杂、具有吸引力的区域攀谈交流,而在摆放相对简单的区域中独处。巴瓦进一步进行感官的细分,使匀质空间的原型通过“非匀质”要素复合化,在匀质的梁柱结构中创造了不同的方向暗示和等级差异。

4 结语

匀质空间是对框架体系经济性的表达,而这一切在巴瓦手里都顺势成为了本土化适应的结果。巴瓦和密斯对匀质空间的表达最根本的区别便是出发点不同,密斯为了追求空间的“匀质化”而妥协功能,巴瓦为了功能的舒适使用而不断地妥协空间的匀质化。拥有现代建筑教育背景的巴瓦让匀质空间脱离“观念”,回归“常识”。

古代建筑结构上的向心性往往带来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序列,建筑师通过设定序列中不同等级的“视觉焦点”来完成“体验塑造”。匀质空间削弱了空间级差,造成边缘扩张的离心倾向。巴瓦却仅取其功能上的适用性,不刻意追求绝对均等的观念模型:他在空间中区分中心和周边,建立序列并置入差异化的视点和方向,成为影响空间“匀质化”的要素。结构操作、材质编辑、家具摆放进一步强化了“非匀质”,散点式的对称格局凑在一起,表现为多中心的、相对匀质的内向景观,最终达到巴瓦所遵崇的建筑原则——实用、愉悦、坚固[4]。通过轴线的不停转换、主次空间的次第分布、视线上的遮掩和控制,让这个缺乏显著特征的场地呈现出“内向的风景”。丰富而平实,简明又通透,漫步其中,目之所及,处处是景。

碧水酒店的美体现在它的朴实无华,也体现在它的细致精密,这一切都是通过基本的结构编辑和形体控制来实现的。碧水酒店使用平常的建筑材料和平实的建筑语言,在平实的土地上创造了平实的建筑,空间体验却绝不是平淡无奇的。或许,碧水酒店的平淡之美,正是巴瓦毕生追求的“大音希声”。

8 正视“框景之洞”

9 暴露出结构的吊顶

10 酒店接待大堂前台区

11 接待厅空间轴测图

12 大堂中的家具组合

13 相对“低配”的家具组

* 注:本研究得到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课题(UDC2019010921)和北京建筑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Y2008)资助。

图片来源

1,3,7-9,12,13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提供

2 来源于文献[2]

4,5,6,10,11 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巴瓦轴线碧水
人大监督守护龙乡碧水蓝天
依法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问走”雾霾浊流 “询来”蓝天碧水
人大“年检” 守护鹰城蓝天碧水
十一岁硬汉
十一岁的硬汉
十一岁硬汉
少年巴瓦
机械加工的误差分析
疏松载流螺线管轴线上磁场的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