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12-11李佳艺王勇
李佳艺 王勇
摘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是为了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求的特点,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教学体系建立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专业人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水准、高质量、多规格的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人才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2]。教育部从2020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必将影响全日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等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应共同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模式。让学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自主创新头脑和良好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环境污染物分析与监测等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环境学科具有环境工程二级本科学位授予权,2012年招生以来,培养了大批环境工程专业性人才,并且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尽管如此目前开设的理论与实验课程多为基础理论研究与验证性实验,很难激发学生主观地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且在学生实习期间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很难让学生接触到企业或者科研单位的高端仪器和应用型课题。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适合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高校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性人才提供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环境工程专业将调整为资源与环境领域,该领域学科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培养目标和定位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涵盖了较多的基础理论课程,如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微生物学等。但工程技术创新较少。本科生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多,然而相关基础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少,这导致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未能良好的结合,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未能达到培养的目的。我国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在实践中学生未能接触到一些技术性和实质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的理解不够彻底,也影响到了学生对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对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有了新的要求,也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创新性和实践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削弱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设计能力。主要是由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实践应用和实际案例教学的缺乏。专业实践是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部分,实习单位未能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中,因此,学生对专业实践实习并不满意。这是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解不够彻底,理论实践结合不紧密的其中一个原因。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中的重要性。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教育应重视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因此,有必要对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前提,学校办教育,首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最基本问题。环境工程专业是工程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教师在环境工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意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工程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出来学生能够从事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调研、工程检测、工程实施、工程开发管理等技术工作。学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是国家得以繁荣昌盛的主要力量,而非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所以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当地或者本学校特色,构建以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为导向,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学科建设,培养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将环境工程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能够独立完成项目,做好环保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调研、工程检测、工程实施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3,4]。
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应做到扎实且精,对基础理论学习应侧重工程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培养适合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追求高学历,高素质,更要追求“双师型”,因为光靠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不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而中青年教师刚毕业,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质量,首先应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这能促进环境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提高。通过环境工程专业的专项教育、具体项目培训、技术研发创新、海外学习访问、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精英教师,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方面,总体上应注重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紧抓基础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创新,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兼顾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培养学生方面,要大力开展合作教学,通过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使用人单位和学校零距离合作,并且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同问题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应急处理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高效沟通能力,以学生为纽带将相关信息传递至合作双方,促进双方更好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
2.2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是在教育部颁布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的指导下设置,统一的专业规范对教学课程有一定的帮助,但也会导致每个学校之间没有差异性,体现不出各个学校专业的特殊性。中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大致由以下三种形式发展而来,第一类是以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为首的传统市政专业发展形成的环境工程专业,第二类是以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为首等传统化学化工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第三类是以农业、海洋、地质等院校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5]。根据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人才定位,制定符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学位课(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为增强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将工程科技论文写作纳入公共必修课;为增强学生工程规划和设计能力,专业必修课程中可增加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基础,如全国环境工程领域推荐的污染防治工程、环境反应工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应该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可增设案例课程与校企合作的课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中心”,用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需求,灵活自主的选择课程。学校还应该统筹、整合学校所拥有的可利用资源,从而实施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不能单纯的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也可积极地引进行业中的专业人士和企业家来学校讲解专业相关的从业知识与就业情况,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环境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训,从而提高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应变能力。从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除了拥有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教师与企业从业人员一起授课,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双重学习,有效提升实际操作经验,使学习的知识有效的契合社会需求。
2.3建立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为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实验课的频次。以环境工程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目的,鼓励学生依据试验目的自主试验设计,独立开展实验,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本科生与校企单位合作实习,根据专业基础知识和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任务,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企业学习时,应结合教学任务和要求多参与相关企业的实践操作,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由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其答疑解惑,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知识,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同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环境工程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有利资源进行整合和运用。通过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使用人单位和学校零距离合作,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提供平台。
2.4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是否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应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督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方案设计、论文、PPT汇报展示和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能力评估。紧抓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针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估。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研究与专业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提供自己的课题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便利。学生可以从这些研究中总结课题,完成自己的论文。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工程背景”观测点,使论文本身具有实际意义。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进行考核,其中每个环节都要到达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由于近些年来,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国家下令严禁论文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教师和学生应重视这一情况,学生在完成论文时,应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在批改论文时也应严查这一情况,杜绝此类情况发生。
3结语
本文从人才培养的定位、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模式,为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证。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应结合国家需求、社会需要、地方特色等全方面进行发展,从问题和不足入手,解决问题,弥补不足,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家宏,王先宝,于生慧.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6):3:92-94.
[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質量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402759.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3]陈宇飞.工程类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73-74.
[4]林建国,杜馨,王常高,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1.
[5]徐树建刘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167-169.
作者简介:
李佳艺(199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实习员;
王勇,(1982-),男,江苏省溧阳市,本科,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