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成本管理难点和要点分析
2021-12-11黎国荣
黎国荣
摘要:成本管理是当前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新思路,也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手段。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全面成本管理,来对企业成本管控进行更加科学、客观地指导,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价格更加合理的产品,促进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梳理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医药行业;成本管理;策略
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市场发展迅猛,但也使得企业间竞争逐渐加剧,加大成本管理拓展利润空间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多年管理中,医药企业基本都有成本管理理念,也有一套成本管理制度、方法,但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化,尤其是企业间常用成本管理手段不再有多少差异,成本控制带来的效益不高,构建一套现代化、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企业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医药行业的发展对医疗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开始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医疗行业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医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定价政策的发布有效推进医药企业回归公益本质,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药品。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的一种管理手段,基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开展动态化监管,囊括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等各个流程,合理控制各阶段的成本耗费,实现高效率经营[1]。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化,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构建一套现代化、贯穿企业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企业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盈利水平,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提升技术研发水平,保证企业产能的提高,对企业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许多医药企业过分关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结果缺乏真实性,没有实现对成本的全面控制。成本核算仅针对原料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进行分摊和统计,无法全面反映资源消耗和使用效率。没有对产品前端的研发、销售等过程的成本开展核算,成本无法精准地体现企业的获利状况,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成本管理仅针对固定成本,缺乏前端规划,对成本构成没有进行全面梳理,对成本的影响因素缺乏分析。
(二)核算模式陈旧
当前多数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依然沿用实际成本法,成本归集的目标主要是产品,针对人工成本、材料费用等进行归集,对间接成本通常依据工作时长和设备运作时间开展分摊。成本核算手段,通常适合直接材料和人工费用在成本中占据较高比重的情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制造当中,企业成本构成不断改变,跟产能存在关联的成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如果依据传统的核算手段,对设备工作时间、产品等标准开展分摊,跟实际成本的联系较小,分摊方式的选取会造成核算数据真实性降低,影响企业经营决策[2]。企业管理者多为管理专业人才,对成本管理体系革新重视不足,成本管理制度、手段等常年不变,现有成本管理手段多为传统方法,即便引入新的管理手段,实际应用也不够深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难以提升。
(三)部门之间缺乏协同
医药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中,设立了综合部、项目部、财务部等多个责任主体,但成本管理工作缺乏独立性,由财务会计部门兼任,无法对成本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和整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通道。而且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属于平行部门,财务部门无法调动其他部门的配合度,管理层、其他部门只配合提供数据,并未主动参与到管理执行中,企业成本管理决策、制度方针等的实施较为粗放。而且在成本管理中,财务部门对企业成本管控负主要责任,各部门对自身成本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相互交流合作,成本信息较为分散。
(四)成本激励和考核不到位
当前许多企业都没有构建科学的成本考核体系,部门对自身成本管理中的责任不够明确,成本管理中心只负责成本信息的核算和分析,缺乏有效的成本考核对其进行激励,不利于成本管理渗透和融合到日常工作当中。企业缺乏专门的部门对成本管理情况开展考核与评估,没有制定规范的成本考核制度,成本考核缺乏依据。此外,企业没有基于年度成本计划分解季度和月度的目标成本,也没有将成本指标落实到成本责任中心,未能对各部门责任成本管理目标和责任进行明确。
(五)价值链管理不全面
当前许多医药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过分重视会计报表中产品的生产成本,认为只要产品收入高于制造成本,企業就存在获利空间,这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观念相违背。成本管理不能仅考量价值链中的采购和制造环节,企业要对价值链的结构进行全面了解,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的联系,构建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医药行业要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成本管理战略规划进行调整。作为成本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要引起管理者高度的重视。同时,企业要加强对成本控制当中预算、规划、研究、应用等各个环节的重视,从单纯的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转变,实现对成本的全面管理,保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要从经营性成本管理向规划性成本管控思维转变。经营性成本管理的工作重心是产品的生产环节,通过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重点针对固化成本进行控制,实现采购成本、生产损耗等的降低,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医药企业要在产品开始生产之前就进行规划性管理,在产品研发、规划、生产线设计等环节落实成本管理,实现产品全过程的成本控制[3]。
(二)优化企业成本核算方式
医药企业要对自身成本核算方式进行更新,依据企业运营特点,对企业成本控制目标进行考量,选取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成本核算手段。当前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战略成本法等,各种核算方式具有的优缺点存在差异,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先进的成本核算方式不但能够提升核算精准性,还可以引导企业管理者对成本变化的原因进行关注,在传统成本核算方式下不能控制的间接成本,在先进核算方式下都能找到责任人,企业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成本管理。企业要对核算方式进行灵活使用,对产品的成本进行精准化管理,实现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帮助企业领导者对成本信息进行全面掌握,为开展经营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企业要构建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软件的引进,对企业财务管理软件进行更新,建立财务数据共享平台,为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奠定基础。企业要对成本控制进行信息化管理,采用ERP系统进行成本管理,对存货的保管、成本预算控制、固定资产登记、库存商品的领用等都建立相应的系统模块进行管理。企业领导者通过ERP系统完成数据的审核,根据成本核算人员和人力部门提供的成本汇总表,完成成本账务处理,从而有效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成本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
现代成本管理主要是对产品成本开展控制,不但要加强对生产环节的关注,还要加强对产品研发、设计、销售和售后等环节成本的重视。成本管控需要研发、采购、制造、财务、销售等各个部门的配合,企业要建立专门的成本控制部门,负责对企业经营流程各个环节开展管理,对各部门责任进行明确,通过对各部门关系进行协调,构建成本管理全企业合作机制,保证成本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使用专业化手段对数据开展有效归集,从而对产品从研发到售后的成本数据得到全面有效的掌握,保证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
(四)构建科学的成本考核体系
首先,引入目标成本法作为成本管理的关键手段,医药企业可以基于初始制定的目标成本,将责任中心、部门和岗位的责任在工作中细化和落实,通过界定部门权责、落实岗位责任制等方式,可以为后续的追责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也能够避免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可行性,防止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与声誉损失。其次,为成本管理配备相应的奖惩机制。在这一阶段,医药企业可以结合年末的目标成本达成率等数据,分析部门与个人的工作绩效,并追溯成本支出环节存在的超额支出、资源浪费等问题,分析关键因素,将责任落实到岗位层面。通过降低下一年度该部门的预算指标申请,或联动个人工资绩效等方式,可以加强成本管理对部门及岗位的约束度,规避以公谋私、不遵守规章等问题的发生[4]。当然,医药企业还需要对达成年度成本指标、为企业节省资金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包括关键岗位人员升职加薪等,充分调动执行层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五)构建全面的价值链分析系统
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据,建立医药企业价值链管理体系,对内部和外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其中,内部价值链涉及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挖掘价值链环节中的增值节点和不增值节点,通过删除不增值环节、追加增值投入等方式提高价值链运行效益,更好的识别企业获利的主要来源,采用针对性措施,对无价值流程进行清除,保证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医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流合作,更好的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实现成本信息的分享与调用,保证合作双方经营成本的降低。
四、结束语
医药企业必须革新自身成本管理理念、配备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同时优化成本核算方式、加强部门合作、构建成本考核体系、建立价值链分析体系,将企业成本管理从粗放转向精细,推进企业成本管理实现现代化转型,促进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帮助医药企业更好地开展各项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梦雅,王沙沙.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饮食保健,2020,7(11):280-281.
[2]陈娟.谈新时期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9(17):107-108.
[3]李宏图.医药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J].知识文库,2019(10):232-232.
[4]周冉.SAP Concur攜手IDC发布中国智慧费用管理行业报告[J].计算机与网络,2019,45(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