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语文要素 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2021-12-11王菊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2期
关键词:泡泡词语要素

王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年级是阅读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如何引导孩子起好步、踏实走,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套“好教”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为老师提供了一把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语文要素。

一、熟悉“语文要素”,了解教材“好教”之所在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科称“新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这个概念。“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以及习惯等等)的分解细化,然后将其一一落实到每册教材每个单元。”(黄国才《用好部编语文教材的“3+1”教学改进建议》,摘自《福建教育》2017年第8期)。新教材采取“双线组织结构单元”编排,即宽泛的人文主题(隐线)和系列的语文要素(显线)结构起单元内容和训练,使教师拿到教材就知道教什么(学生拿到教材就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这是新教材“便教利学”的体现之一。一年级教材的“语文要素”有关阅读方面主要包括朗读能力和阅读能力。

1.朗读能力。从读准字音到读好长句子、读出语气、分角色读等,都清晰地渐进地编排在课后练习中。如,第一册,《秋天》:注意“一”的不同读音;《雨点儿》:分角色朗读,读好句子之间的停顿。第二册,《我多想去看看》: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小公鸡和小鸭子》《棉花姑娘》:读好对话;《端午粽》《彩虹》:读好长句子;《动物王国开大会》:分角色朗读。

2.阅读能力。编者在语文要素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编排了检索明显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根据明显信息作简单推断、说明理由,等等。如,《青蛙写诗》: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一个接一个》: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要下雨了》:故事里有哪些动物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等等,都指向培养检索明显信息能力。《一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要是……就……”);《小猴子下山》: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咕咚》: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等等,都指向根据明显信息作简单推断的能力。《四个太阳》: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说明理由;《树和喜鹊》: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等等,都指向培养说明理由的能力。《树和喜鹊》文中的“泡泡”提示: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要下雨了》文中的“泡泡”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等等,都指向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二、运用“语文要素”,努力让“好教”的教材发挥作用

阅读教学中,要运用语文要素来助力阅读,努力让“好教”的教材发挥作用,实现“教好”的目标。

(一)“泡泡”助力词语理解

编者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这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阅读策略)以“泡泡”的形式,提醒教与学。如,一下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树和喜鹊》第二自然段中吐了个“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在《要下雨了》再次“吐”了个“泡泡”:“读了这一段,我知道‘闷’的意思。”

虽然“泡泡”吐在“孤单”“闷”这些词语的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整课以及后续教学中重点指导和运用,反复操练而形成能力。如,在《怎么都快乐》中,理解“独自”“静悄悄”“有劲”的意思。还要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连结策略)理解词语意思结合使用,如,《端午粽》的“盼着”“又黏又甜”“花样”“美滋滋”、《棉花姑娘》的“惊奇”和《咕咚》的“热闹”,等等。

(二)课后练习助力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起步,是阅读教学的手段,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正确地朗读。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之后,借助拼音朗读,读准字音,反复训练达到正确朗读。接下来,一年级下册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读出意思、读出语气、读出情态,如,“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读出祈使句”、“分角色读好课文”,等等。誠然,这种系列的递进的朗读训练(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语文要素是循环往复的,以前提出要求,一定是自然“叠加”到后续训练中)比以往的要求更明白、更具体、更好操作,但是,要训练到位并非易事。我努力做以下尝试:

1.瞻前且顾后。比如“读好长句子”。虽然,教材在一下第三单元《端午粽》和《彩虹》才提出此要求,但是,在之前已有铺垫,如,一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都出现过比较长的句子。在这些课文的朗读训练中,就要渗透长句子的朗读训练。

2.技巧要先行。一年级小朋友朗读课文,常常犯唱读、顿读、拖腔拖调等坏毛病。我们要对症下药,把这些坏毛病扼杀在萌芽期、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可以教给孩子必要的朗读技巧,进行必要的针对性训练,使孩子经历“学说人话”——“不说人话”——“会说人话”的过程。比如,依文体而异。因为文体决定情感基调。什么样的基调决定用怎样的音高、音强、音长。怎样的音高、音强、音长,决定意思表达以及悦耳动听。如,儿童诗。儿童诗是朗读训练的优秀“练习曲”、上好的“敲门砖”。儿童诗发音以现代语音为主,无古音的困扰;口语化的音节清晰易辨,无扭曲变形的诗句;讲究自然的音韵,声调不做作,又与生活语言贴近;其意象和美感,又有助于想象的拓展、情意的抒发、心智的陶冶。教师范读是最好的指导、孩子跟读是最好的训练。

(三)读图助力学文

借助图画阅读理解,发展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同样受到编者重视。教材从借助图画识字到阅读理解都作了很好的编排,如,《小蜗牛》(第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一课中没有标注拼音的生字和词语,都是可以从图画中猜测出来的,如,“蜗牛”“草莓”“蘑菇”。这一策略在一下的教材中得到延续,如,《咕咚》的“鹿”“象”两个字,学生借助插图即可识,“拦”字,借助插图可以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对面,挡住其他动物的去路。

除了借助图画识字,连环画最基本的功能还是帮助理解文本内容,如,提示故事情节与情节结构的起承转合。小朋友喜欢读图、读连环画,不只是因为他们识字量少,更因为它形象生动,可感、可想象。“形象”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是文学表达的基本要素,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基本手段。可以说,所有文学表达都以形象为基础。高尔基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等,我们先把文字拿掉,只给图画,以画面来引导孩子来“读”故事、讲故事,低年级的孩子根据画面理解“读”出的故事并不会与文本内容发生太大的偏差。读图助力学文,合乎认知规律,在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教学中应予足够的重视。

三、用好“语文要素”,起步阅读还要多读书

教学中,我努力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与教材相关联的图画书、儿歌童谣等,辅助教材,让孩子站在高起点上进入阅读。当然,选择课外资源要格外谨慎,虽然新教材充满弹性,但不是一个可以任由我们打扮的姑娘。例如,我与孩子们阅读的辅助性读本有:《画说汉字》《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婴幼儿识字百法》《稚子心语》等;与孩子们诵读的辅助性读本有:《声律启蒙》《与古诗交朋友》《日有所诵》等;与孩子们欣赏的辅助性读本有:民国老课本(全六册)《启蒙》《常识》《歌谣》《修身》《故事》《童趣》,等等。

毕竟,阅读才是“阅读力”成长的大地。阅读也是启蒙“阅读力”最好的老师。

猜你喜欢

泡泡词语要素
容易混淆的词语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巨型泡泡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