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闲人让他们声名鹊起

2021-12-11倪葭

中国收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张大千

倪葭

从西山回到恭王府生活后,溥心畬开始参加大量书画雅集、与同族人成立“松风画会”、举办书画展览……一时间风头无两,他的“朋友圈”也慢慢建立起来。

一位“闲人”

时至今日,应该鲜有人没有听闻过“南张北溥”的称号,这最初是由一位“闲人”提出的——

1934年9月15日的《北晨画刊》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

自有才艺的人们,他的个性特别强,所以表见他这特强的个性,除去他那特有的学问艺术之外,他的面貌……乃于他的装束,都可以表现他那特强的个性。我这空论,现在用画坛上两位健将——南张北溥——来谈谈……张八爷是写状野逸的,溥二爷是图绘华贵的,论入手,二爷高于八爷;论风流,八爷不必不如二爷。南张北溥,在晚近的画坛上,似乎比南陈北崔、南汤北戴还要高一点儿。敢问二爷、八爷。以为如何?

这位“闲人”就是当时京城的著名记者、画家、玩家于非闇。文中的溥二爷指的是恭亲王之孙溥心畬;张八爷说得是闯荡京城画坛的张大千。

于非闇(1888年至1959年)名照,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闲人。清贡生,为华北名记者。画花木禽鱼从宋代院体入手,画面工致,设色或浓艳或清雅,题字采用徽宗所创瘦金体,相得益彰。解放后任北京画院副院长。

溥心畬为一代“才人”,通诗词、善书画。绘画中山水、人物、花鸟全能,以山水画最为人称道,目前可见的溥心畬山水画以细笔为多,画法以小斧劈皴为多,披麻、解索皴也不在少数;另有粗笔山水,画面构图疏朗,用笔粗株大叶、迅疾爽利、粗犷松活,与其细笔山水画风格迥异,传达出更浓郁的文人气息。

张大千绘画幼承家学,山水画由石涛入手,进而上溯前代诸名家,笔墨和风格一直不断变化,直到创造泼彩画法。人物画初学唐寅、赵子昂、李公麟,赴敦煌临摹魏、唐壁画后人物画更为写实生动。20世纪50年代栖身海外,晚年客居台北,室名摩耶精舍。

溥心畬生于1896年,张大千生于1899年,二人年岁相仿(以生年而论),但因出身阶层、习艺道路及个性使然,所以艺术风格截然不同。邓云乡对二人的评价可谓贴切,“张有似王渔洋,以风神、韵味胜;溥有似袁子才、王静安,以性灵、境界胜。”现在看来,张大千的画名要高过溥心畬,但在当时,于非闇提出“南张北溥”这一南北画坛“组合”时,溥的声望要远远高于张。

一次合画

关于二人的初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26年张目寒(张大千族弟)在京邀请张大千、张善孖、溥心畬等人餐叙;另一种是1928年经陈散原介绍,溥、张二人在萃锦园寒玉堂相识。张大千自与溥心畬相识后常与友人谈及溥王孙的诗书画三绝,对溥心畬的画艺推崇备至,他曾说“我山水画画不过溥心畬,中国当代有两个半画家,一个是溥心畬,一个是吴湖帆,半个是谢稚柳,另半个是谢稚柳的哥哥,已故去的谢玉岑。”

启功曾忆起1933年寒玉堂中南张北溥合画的一次盛会——“张大千先生来到溥心畬先生家中作客,两位大师见面并无多少谈话,心畬先生开了一个箱子,里边都是自己的作品,请张先生选取。记得大千先生拿了一张没有布景的骆驼,心畬先生当时题写上款,还写了什么题记我不记得了。一张大书案,二位各坐一边,旁边放着许多张单幅的册页纸。只见二位各取了一张,随手画去。真有趣,二位同样好似不加思索地运笔如飞。一张纸上或画一树一石,或画一花一鸟,相互把这种半成品掷回给对方。大约不到三个多小时,就画了几十张。这中间还给我们这几个侍立在旁边的青年画了几个扇面。我得到大千先生画的一个黄山景物的扇面,当时心畬先生即在背后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保存多少年,可惜已失于一旦了。那些已完成或半完成的册页,二位分手时各分一半,随后补完或题款。这是我生平受到最大最奇的一次教导,使我茅塞顿开。”

虽然两位艺术大师当时合作的盛况后人无缘得见,但存世的大量合作画却可以勾勒出当时二人艺术上的相互认同与互相促进。

“南张”造势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画坛最初延续晚清“四王吴恽”遗韵,后风格遂为多样。黄濬曾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细数了自庚子年至民国初年多位声名显赫的大家,有仿宋院体花鸟的金城,有近华新罗的王云,有近海派的陈师曾、陈半丁等,他们的绘画都有各自的显著特色。但他认为,自从陈师曾“病殁金陵,自后十年间,画家派别分歧,诸子亦风流云散。惟有溥心畬,自戒坛归城中,出手惊人,俨然马夏。”

张大千 溥心畬《仕女图》

纸本设色

纵113厘米 横50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绘白衣仕女,正面立姿,体态婀娜,手拿团扇,目光含蓄地望向画外。人物面部以细笔淡墨勾勒,赭色复勾。面颊、眼睑、口鼻处略有淡渲。其上有张大千、溥心畬二人题识并各自钤印。

张大千 溥心畬《青绿山水》

纸本

纵112厘米 横61.7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此作张大千用石涛山石、树木笔法糅合青绿没骨法为之,上题﹃石涛和尚金陵怀古册子中有此题曰:紫气满钟山。予小变其法,以青绿出之。似又另是一番境界。蜀人张大千画记。“钤”张爰印白文印,“大千居士”朱文印。又有溥心畬题识并钤印。

可见溥心畬取法北宗、“俨然马夏”的画风在当时的艺坛独树一帜。时人在评價溥王孙的画作时,除却艺术上的推崇,对于他皇族身份也是津津乐道的。或者可以说,溥心畬的成功除却深厚的艺术功力外,其高贵的出身也是不容忽视的。

而张大千出身布衣平民,没有可以依靠的显赫家世,想要成功只能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其绘画取法石涛、八大。山水画由石涛入手,扩及石谿、渐江,进而仿王蒙、追董巨,笔墨和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直到创造泼彩画法。围绕着张大千的众多传奇经历,包括他青年即蓄须的特立独行,既是个性使然,也是在一众画家中脱颖而出的捷径。

张大千在一次陈半丁组织的雅集中与于非闇相识,发展成为“日夕游宴的密友”。二人艺术交流频繁,这不仅体现在合作印章、合作绘画方面,二人还多次举行绘画联展。如1935年11月30日在中山公园水榭举行的“张大千、张善孖、于非闇关洛画展”。1936年5月,黄河水灾泛滥,于非闇、张大千、方介堪举办了书画联展,捐款救济灾民。

张大千 溥心畬《松荫读书图》

纸本设色

纵113厘米 横41.5厘米

北京画院美术馆藏

此图绘古松之下,策杖文士,手捧书卷,专注攻读。张大千、溥心畬二人题识并分别钤“大千大利”白文印、“旧王孙”朱文印及“溥儒”白文印。

包力民在《文武昆乱不挡——于非厂赞张大千》一文中写道“半个世纪以前,于非闇曾经是张大千在北平时期的一位日夕奉手,研讨书画的挚友。他俩经常在一起合作书画,又多次联名在稷园(即中山公园)水榭开过画展;他俩结伴逛琉璃厂,鉴赏、搜求古代字画,又一同出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观历代名画真迹;他俩同任过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审查委员,同任过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的导师,又同为正社书画社的社员;他俩同观过昆明湖的荷花,同去过天桥听戏,同登‘春华楼‘恩成居进餐……可以说,三十年代张大千在北平旅居的几年中,于非闇是他形影不离、交往最密的一位挚友。”高阳在《张大千:梅丘生死摩耶梦》一书中曾分析为何张大千与于非闇能够成为“日夕游宴的密友”,“张大千跟他交密的原因之一是,此人是北平一个典型的‘玩家,养鸽子、养蛐蛐、养金鱼、养各种小动物,都能谈得头头是道;而且他还能写专栏文章,经常在北平《晨报》谈各种‘杂艺。张大千的兴趣广泛,正需要于非闇这样一个清客型的朋友。……张大千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写生,写生必先观察,而观察要深入到细微之处,就非自己莳花养鸟不可。所以说,于非闇的这些知识,对张大千的艺事,有间接而重要的影响。”我想除却两人共同的艺术追求,张大千选择于非闇而不是当时京派的其他画家成为密友,与于非闇不同他人的爱好以及著名记者的身份有关。

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力的推動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前文就谈到,在彼时,溥的声望是高于张,而将二人并置,无疑是借溥抬张。这一称呼的首倡者——于非闇在“南张北溥”的造势中充当了先锋的角色,随后这一称呼被画坛和公众所接受。

张大千 于非闇 溥心畬《合作花卉》

纸本

纵111厘米 横42.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此图张大千绘橡栗,于非闇画甲虫。图绘栗枝、栗子、草虫。重墨干笔双勾栗枝,淡墨皴染枝干;浓淡墨湿笔铺写栗子叶,焦墨勾叶筋;干笔渴墨与浓淡墨湿笔互用,勾写栗子外壳。细笔草虫,红、绿色敷染昆虫翅、背,干笔淡墨勾写昆虫须、脚。画面的红、绿甲虫为水墨为主的画面中增添了生趣和亮色。张大千、于非闇、溥心畬分别题识并钤印。

猜你喜欢

张大千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钱包被盗,捏泥像赚钱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不役于物
张大千出老千
我的最牛老爸
多画失真
手拉手跑的幸福
画画也得实事求是
张自启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