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让学生“数”概念建构结构化
2021-12-11冯丽萍
【摘 要】“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概念的建构要有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本文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为例,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动画情境和问题情境等策略促使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以真实场景激发学习需求,以实践活动促进概念形成,以方法策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真实情境;“数”概念;“认识11~20各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139-02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起点,数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表达,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会不断产生认识新数的需求,而认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1]。所谓结构化教学,就是基于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而开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强调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自主体会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方法结果,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思维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使原有的知识、技能以及策略等方面结构化。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真实情境的创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學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以“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创设游戏情境,以真实场景激发学生学习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习,以此推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构建。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关于“数的认识”这一领域的学习分为两个单元,学生需要先“认识10以内的数”,掌握一一对应的认数方法。再“认识2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笔者通过前测和访谈发现,一年级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可以认识11~20各数,但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还不深刻,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旧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认数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数的产生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同时又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
如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游戏:比一比,看谁能最快数出12支铅笔。
生1:先拿一盒铅笔就有10支,再拿2支就是12支。
生2:我是一支一支地数,数出12支。
生3:我是两支两支地数,数出12支……
师:看来把10支铅笔装在一个盒子里,很快就能看出有10支。数学家们就从这样的数数经验中发明了一种计数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认识更多的数。
以游戏导入,教学内容的展开更贴近学生认知实际和情感需求。
2 创设动画情境,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概念
结构化思辨需要有结构的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既能够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又包含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蕴涵同类概念群的共同属性与结构,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数,逐步形成概念的结构体系,这为结构化思辨提供了有意义的支架[2]。因此教师要使学生经历数与物质实体分离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字符号所表示的现实意义。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主动探究的能力。
2.1 回顾所学,巩固“10个一是1个十”
出示:这是几根小棒,表示几个一?一起来数一数。现在有几根?“11”表示几个一?
引导:根据我们数数的经验,怎样能更快表示10根小棒?
生:把10根小棒捆成1捆。
教师示范、学生操作。追问:看,同样多的小棒,捆之前表示几个一?捆好后表示几个十?
思考:其实在我们身体上也藏着10个一和1个十。
生:双手分开10个一,双手合拢1个十。
拓展: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10个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1个十,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1:一袋海绵百洁布有10块,表示有1个十。
生2:一盒鸡蛋有10个,表示有1个十。
总结:1捆小棒有10根,10个一是1个十。
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将生活经验融入到对数的理解中,深化一捆小棒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用小棒摆十以上的数做铺垫。与此同时,增加学生独立表达和与同桌交流的机会,促进生生互动,在情境活动中多做多说,初步建立数感,培养估算意识。
2.2 探索新知,认识“11~20”
2.2.1 认识12
提问:请摆出12根小棒,你能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
棒吗?
动画展示:①一根一根地摆,摆出12根。②先摆1捆,再摆2根。
师:哪种摆法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1捆有10根,再加2根合起来就是12,这样摆可以一眼看出是12根。
2.2.2 自主认识11~19
学生先自主动手摆一摆,再归纳摆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捆加2根是12,一捆加3根是13,一捆加5根是1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十几的数,都是怎么摆出
来的?
生1:都是先摆1捆小棒,再摆几根。
生2:十几都有1个十和几个一。
小结:要摆十几,只要先摆1捆,再摆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
2.2.3 认识20
提问: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你会摆出20吗?
动画展示:①摆2捆小棒。②先摆1捆,再摆10根。
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想一想,几个十是20?20里有几个十?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理解还不深,会出现把12根、20根小棒捆一捆,或者选择一根一根地摆。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操作和判断,再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辨析来强化“满十根,捆一捆”的概念。随即创设动画情境,动态化展示“满十根,捆一捆”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十”这一计数单位的建构。
3 创设问题情境,以方法策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结构化教學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向深度学习发展,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逻辑和意义的统一。同时,教师在运用结构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可以设计结构化问题情境,把数学的公式等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理解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问题一:我们还认识0~10,如果把它们全部排出来,就是一个很长很长的队伍,想一想,你在文具中有没有见过这些数?(直尺)
闯关:如果不看尺子,你会从7数到17吗?会从11数到20呢?在尺子上,比16大的数有几个?和19相邻的数是多少?13离10近,还是离19近?
问题二:出示草莓图(先少后多),估一估这些草莓大约有多少个。
引导: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草莓,可以来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1:边数边做标记。
生2:数到10时,用铅笔把十个草莓圈在一起。
问题三:出示雨伞图,你认为花伞比草莓多还是少呢?大约多或少多少呢?你能像刚才那样记一记、圈一圈、数一数吗?
小结:通过有序地数一数、圈一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数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链接旧知,这样能够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活动经验,并体会新知。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多样的真实情境,设计结构化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建立概念、探索关系、经历估数、实践应用等学习活动中认识和理解11~20各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潘小福.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柳敏敏.结构化思辨:促进概念建构的重要方式——以“正比例的意义”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9(19).
【作者简介】
冯丽萍(199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