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军事广播评论

2021-12-11胡铖铖

中国广播 2021年8期

胡铖铖

【摘要】作为解读新闻内核、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军事广播节目必须要在评论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有深度、多角度、高纬度的评论产品,进而增强军事广播传播力、影响力。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广播评论为例,对加强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军事广播   评论   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的舆论环境下,富有洞见、具有启迪性的新闻评论,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传播中,新闻评论有时是解压阀、有时是冷却剂,特别是军事广播评论面临更复杂的听众人群,有热爱军事节目的军事发烧友,有关心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热心听众,也有正在窥视我国军队建设发展、不怀好意的国外敌对势力,这对军事广播评论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要在军事评论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有深度、多角度、高纬度的评论产品,进而增强军事广播传播力、影响力。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简称总台)军事广播评论节目为例,在军事评论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优化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力量配置

评论队伍的素养决定着评论产品质量的高低与传播效果的好坏。拥有一支优秀的军事广播评论队伍,是军事广播能够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有生力量。要实现军事广播内容创新,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建设,摒弃重报道、轻评论的倾向,优化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力量配置。

(一)成立并强化专门的军事广播评论队伍

新聞评论工作者不但需具备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业务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过硬的政治能力。过去有种说法是,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知识“杂家”。而出色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更应是一名出色的社会观察家和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政治家的眼光、理论家的头脑、观察家的学识和新闻行家的本领。

总台军事广播遵循“质量重于数量”的评论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于2019年8月组建了专业、精干、高素质的军事广播评论队伍,主要从事军事广播评论节目的策划、写作。评论人员大多从事军事广播业务10年以上时间,工作经验相对丰富、新闻素质过硬,虽然人数不多,但各有所长。《一南军事论坛》节目责任编辑擅长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央广军情观察》节目责任编辑的关注点侧重于武器装备领域,《周末点兵》节目责任编辑善于梳理总结热点军事新闻,并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军事广播评论部门成立不久,便筹备开办了每周一小时的全新军事广播评论类直播栏目《新闻有观点·军事周刊》,增加了军事广播评论节目供给。

(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军事广播评论队伍

一档有影响力的军事广播节目,离不开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其评论节目的采编队伍不仅要能完成日常节目采制播发,还要具备与提升评论深度和扩大节目影响力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评论工作重要,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厚积薄发才可能出成果。近年来,总台军事广播节目屡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国家级奖项,这其中有大量军事评论人才的贡献。而这些获奖成果也让军事广播评论主创人员收获了成就感,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如何吸引更多优秀新闻工作者从事评论工作,仍需在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

(三)加强业务培训,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人才

人员综合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必须在平时点滴积累,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睿智的思维,才能在工作中有后劲和张力。军事广播评论一方面要提高评论人员的选人用人标准,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队伍。目前军事广播评论人员大多有多次深入基层部队采访的经历,经受过诸如全国两会报道、国庆阅兵报道、抢险救灾报道等重大新闻采访活动的考验,对我军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军事历史、军事战略等有具体可感的认识。但目前对军事广播评论人员的专项业务培训力度仍然不足,缺乏从理论高度上对评论工作的指导。

同时,为鼓励和吸引更多军事广播记者参与评论节目采制,通过理论培训,一方面可以提升其理论和思辨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培养和发现人才。可以说,深入新闻一线的实践,采制接地气、冒热气的军事广播节目,是发现并培养新闻和评论“双面手”的绝佳实验。2019年12月,有多家媒体曝出河南省郸城县某位退役军人退役安置被人冒名顶替的新闻。一名曾长期关注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军事广播记者,迅速了解情况,撰写了广播评论《绝不允许有人窃取退役军人的安置利益》,犀利指出:“冒用他人参军档案顶替工作安置的类似事件,侵害了退伍军人利益,损害了国防根基。”评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产生了良好传播效果。

二、建立权威、专精、多元的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

军事广播评论队伍和采编队伍密切协作,才能成就一期期优秀的军事广播节目。总台军事广播节目努力打造权威、专精、多元的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就当前重大军事新闻事件及时发表意见、做出分析,以深度解读的方式发出军事广播媒体自己的声音,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一)依托权威军事专家,输出权威军事评论

评论内容是否权威,是军事广播节目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而内容的权威与否,同评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息息相关。军事广播节目要善于用好专家资源,着力打造涉军话题的意见领袖,在有效引导涉军舆论方面不断有所作为。曾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的军事广播节目《晚高峰观军情》,其评论员队伍由权威军事专家构成,发表的观点独到、专业。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是国内著名军事专家,常常以最新发生的国际国内军事热点切入,深入剖析军事新闻的真意。他的军事评论节目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上线3年来,点听超过3亿人次,有力提升了总台军事广播节目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二)注重使用对军事问题有专精研究的学者

与采编人员的力量配置相似,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也应细化专家的研究领域。一些评论节目曾一度热衷选用“包打天下”的专家学者,对各类军事话题展开评论,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综合素质也不断提升,泛泛而谈的评论内容已无法满足受众的胃口。如何评论得更专业、更精到,成为受众对评论节目提出的新要求,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中必须要有针对不同军兵种、不同国别的细致划分,满足对不同军事新闻话题的评论。同时,评论员除了在本领域的研究要专精,還要对听众心理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在采制军事广播评论时,要做到转文风,避免陷入“学术有余,生动不足”的状况,形成“学术专业+传播专业”的合力。

(三)打造身份多样、观点多元的军事广播评论员队伍

当前,总台军事广播节目正逐步打造以军事专家为主体、一线军事记者和成熟军事编辑积极参与的评论员队伍,同时注重在节目中吸纳网友观点。经过精心策划,《新闻有观点·军事周刊》在2021年春节为听众奉献了一档特别节目——《见证军人的守护》,做客直播间的不是军事专家,而是几位有丰富采访经历的军事广播记者,他们讲述了过去一年在各部队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了人民子弟兵在备战打仗、战位坚守、疫情防控和抗洪抢险中的动人故事、温暖瞬间。军事记者的点评视角与军事专家有很大不同,他们结合亲眼目睹的故事,以见证者的身份表达了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和感悟,拉近了受众与人民子弟兵的距离,也拉近了听众与节目的距离,以另一种方式让军事广播节目入耳、入脑、入心。

网友评论也是军事广播评论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军事广播评论关注的话题往往涉及军事或外交领域,比较敏感,网友关注度也比较高。网友评论与广播评论相比,其主体更为多元,具有更宽泛的言论空间、更为灵活的文本方式。网友评论虽然有时比较偏激,但其幽默、尖锐、犀利的言语和观察新闻事件的角度与专家学者、专业评论员有所不同,可能另有一番风格,修正、用好网友评论,可以为军事广播评论节目增色不少。

三、培养专家型、差异化的军事广播节目主持人队伍

军事广播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起着深化新闻内核、驾驭节目节奏、输出正确观点、联系传受关系的作用,对节目的传播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总台军事广播节目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对主持人提出了很高要求,培养一名优秀的军事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平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因为培养难度大、周期长及岗位的不可或缺性,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军事广播节目主持人队伍才愈发重要。

(一)梯次培养专家型主持人队伍

总台军事广播直播节目《新闻有观点·军事周刊》节目组注重主持人的梯次培养,新主持人在正式上岗前要“恶补”军事知识和操台技术,待时机成熟后,跟随资深主持人进直播间全程观摩、试播,并由资深主持人保障、应急处置。主持人在直播实践中要注重研究新闻背景资料,力争实现与评论员同一水准对话,做到适时归纳评论员观点、启发评论员多角度思考、与评论员的观点互为补充,甚至出现“碰撞”。这样,才能让直播评论节目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

(二)打造风格多样的主持人队伍

鉴于媒体融合趋势,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的节目主持人可以进行跨平台交流合作。军事广播节目主持人可以在电视军事节目中习得镜头感、交流感,可以在新媒体军事节目中练就互动感、亲切感;其他平台的主持人在参与军事广播评论节目时,也可以全方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扩充广播平台的主持人队伍。与此同时,一些自带流量的新媒体主持人参与跨平台交流,也有助于打破受众对军事广播节目过于“严肃”的刻板印象,让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做到相互引流。不同平台、不同节目的主持人基于个人成长的差异和节目需求的不同,所营造的个人风格也是不同的,跨平台交流也有助于形成主持人队伍的风格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此外,军事广播节目对主持人的宣传推介、形象塑造和风格包装,也对这支主持人队伍能否走得远、这档节目能否打得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对军事广播评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不拘一格,既要聘请军事专家加入,又要大胆从编辑记者、主持人队伍中选拔。当前,国内军事广播评论队伍的塑造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系统性的培养机制相对滞后,人员选拔的渠道也比较狭窄,未来仍需要不断完善军事广播评论队伍的选拔、培养、使用机制,让军事广播节目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广播节目部)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