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弟子三千,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2021-12-11常小仙

青年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子游颜回子贡

众所周知,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这是什么样的教学规模?假如一位高三班主任一年带一个班,一个班有50名学生,那么,孔子至少带过60届毕业生。

60届学生,优秀者自然不乏其人。最常见的说法是,孔门弟子有72位贤者。在这些贤者中,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德行闻名;宰予、子贡以能言善道著称;冉有、子路擅长处理政务;子游、子夏学问最高……

不过,在所有学生中,孔子最偏爱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有时也被称为颜渊。颜回比孔子小30岁,13岁时拜孔子为师,之后毕生追随,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只是很不幸,颜回身体不太好,29岁就满头白发,生病死了。对此,孔子伤心欲绝。

孔子是个严厉的老师,看到弟子有毛病,向来是忍不住要批评的,子路、子贡、宰予……平时都没少挨孔子的骂,只有颜回是个例外。孔子不仅从不骂颜回,还经常不遗余力地当众表扬他,对他的欣赏溢于言表。

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颜回?

三月不违仁

孔子喜欢颜回的第一个原因是——颜回的道德水平非常高。

我们都知道“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不过仁爱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有朴素的善心,还需要有较高的智慧,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因此,孔子并不随便给人授予“仁爱”的称号。

不过,对于颜回,孔子却毫不吝惜“彩虹屁”。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颜回呀,他的心能长时间不离开仁德,至于別的学生嘛,只是像太阳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一样到这儿应应景罢了。“三月”在古代并不是确指,仅代表很长的时间。与其他人偶尔才有仁心迸现的状态相比,颜回能长久秉持仁爱之心,可以说水平高得不是一星半点,孔子对此也非常服气。

孔子欣赏颜回的第二个地方在于,颜回非常聪明。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公认的聪明人,能言善辩,外交才能、商业头脑都非常出众。然而,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比谁更强?”子贡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怎敢和颜回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结果,连孔子也不无感慨地说:“在这方面,不光你不如他,连我也比不上他呀!”由此可见,颜回的聪明颖悟在孔门弟子中首屈一指。

我们今天往往觉得在所有素养中,孔子最推崇的是道德素养,但其实孔子对智能也是非常看重的。孔子曾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给学生一种知识或道理,如果他做不到举一反三,那就不再用同一种方法教他了。而颜回轻而易举就能举一反十,这样的学生谁不欣赏?更何况,颜回虽然聪明,但并不因此沾沾自喜。他似乎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这又与孔子所欣赏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之德默然相契,难怪孔子喜欢他喜欢得不得了。

不过,在颜回的种种优秀品质中,最与孔子相投的地方是他的勤奋好学。孔子自己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终身学习者”,他评价自己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是一个发愤学习而忘记吃饭,乐在其中而忘记忧愁,浑然不知衰老就要到来的人啊!因此,他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也是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而达到他这个要求的,在他看来只有颜回一人。

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拿别人出气,同样的过失绝不犯第二次。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说有谁好学了。”说这话时,孔子似乎在叹气,内心充满了伤感。

也是,在追求恢复礼乐、施行仁政理想的道路上,孔子一直都是孤独的,有时甚至连他的学生也不理解他。只有颜回,不仅深刻地理解他,忠诚地追随他,还脚踏实地地践行老师的理想。这种志业上的相投,让二人的关系既有师生的亲近,又有一种类似于知己的深厚默契。难怪孔子在颜回死的时候,捶胸顿足地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唉!老天爷要了“我”的命啊!老天爷要了“我”的命啊!

回也不改其乐

而说到志业的相投,孔子和颜回亲近,还有一重精神境界的相知与相契。

古往今来,追求物质满足、地位优越的人很多,追求精神富足、灵魂高尚的人却凤毛麟角,而颜回正是这样一个不慕荣利、甘守贫贱的人。

颜回的穷是有目共睹的。《论语》里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住在偏僻的街道上,平日餐桌上吃的只有一竹筐饭、一瓢凉水,这样的饮食未免过于清苦,颜回身体不好,英年早逝,不知道跟吃得太差、营养不良有没有关系。

这种生活自然称不上舒服、优渥,一般人面对这样的生活,愁也要愁死了,但颜回不仅没有抱怨,反而整天乐呵呵的,以至于他的老师孔子都忍不住啧啧称赞:“贤哉,回也!”“贤哉,回也!”——颜回贤良啊!颜回贤良啊!

物质上如此贫乏,精神上却能安之若素、怡然自得,这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一位安贫乐道的智者。他曾说过这样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就在其中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富贵,在“我”看来这就像浮云一样虚飘不实。这与“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是不是一模一样?可见颜回继承的正是孔子的衣钵。

当然,颜回和孔子并不是在为贫穷本身快乐,而是在为拥有超越贫穷的道义与真理快乐。在拥有正义却贫穷与不守正义却富贵之间,颜回和孔子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前者,这贫穷是他们道德选择的结果,也是他们精神上的荣誉勋章。从这种意义上讲,颜回和孔子一样,都是精神贵族。

回也非助我者也

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认为颜回完美无缺,他觉得颜回还是有一点小小的不足的。什么不足呢?

孔子有一次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呀,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孔子和颜回亦师亦友,亲密无间,但孔子却说颜回对自己没有帮助,因为他对老师的话全盘接受,从不质疑和反驳。

今天,教育上有个理念叫“教学相长”,说的是教别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孔子深谙此理。他经常鼓励弟子向自己发问,甚至容许弟子不客气地挑战自己的权威。

有一次孔子来到子游主管的武城,听到当地人在学校里弹琴、唱歌。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意思是:小地方有什么必要大张旗鼓地办学校!没想到子游认真反驳道:“我以前听老师讲:‘为官者好好学习礼乐,会更爱护他人;老百姓好好学习礼乐,会更加安守本分。怎么能说小地方没必要办学校呢?”看学生认真了,孔子也立马恢复了严肃的神色,说:“子游所讲是对的!我刚才说的只不过是在开玩笑。”由此可见,孔门的氛围是很宽松的,允许弟子反对老师。

正因为孔子重视弟子的独立见解,因此,乖巧的颜回就显得过于听话了,反而对老师的思想进步没有启发。不过,颜回对老师的观念也并非不假思索一味尊崇,相反,他会认真思考老师的话,然后再切实奉行。

孔子说:“我天天和颜回谈学问,他从不提反对意见,看上去就像个傻瓜。但其实私底下,他常常仔细琢磨我的话,完善我的思想,颜回一点也不傻啊!”

品行好、聪明好学、境界高,这是颜回作为“学霸”的基本素养,而在此基础上,有毅力践行真理,这恐怕是孔子最欣赏颜回的地方。如果不是英年早逝,颜回完全有可能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而看到学生继承自己的理想,甚至有希望超越自己,这难道不是老师最大的快乐吗?

(摘自“常小仙”微信公众号,洪钟奇图)

猜你喜欢

子游颜回子贡
要补考的子贡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东小学作品集
颜回偷食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颜回之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