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建设和服务意识强化
2021-12-11尚菲菲
尚菲菲
(陆军装甲兵学院教研保障中心编辑部 北京 100072)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是由军校主办或承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防建设、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抓好编辑队伍建设,打造学者型编辑人才队伍[2],是提高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根本保证。因此,应加强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1 存在的问题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反映了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能否提升、论文学术质量能否提高以及对作者是否尊重。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在编辑队伍建设和服务意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①军校办刊体制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束缚。军队院校的科技期刊不仅要遵循军队的办刊策略、整体规划、评价机制,还要接受地方期刊管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主要反映在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开展军内学术交流情况,与地方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力度不够。在这种体制下,军校科技期刊的经费由主办军队院校划拨,人员编制由军队统一规定,稿件主要由所在军校内部的师生提供,而编辑的选题策划和组稿无严格的程序要求,考核和评价工作质量的标准主要在军队院校内部开展,作者、读者的满意程度与社会效益无人问津。这种没有量化监督、没有竞争与激励的机制,滋生和助长了军校科技期刊编辑的惰性,束缚着军校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提升,并导致编校能力与国家统一标准不接轨及服务意识淡薄[3-4]。
②封闭办刊模式对科技期刊编辑的限制。在办刊体制的制约下,军队院校科技期刊长期面向军队内部,地方科研院所的作者和读者很难及时有效地找到其投稿渠道,即使是军内作者也常因网络存在的壁垒而不能第一时间完成投稿,军内发行的科技期刊,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神龙见首不见尾”。此外,由于部分军内发行科技期刊不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且编辑参加地方组织的编校培训较少,导致编辑惟我独尊,服务意识薄弱。这种封闭的办刊模式和自以为是的办刊观念,限制了军外的优秀稿件,忽视甚至完全放弃了为军队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责任,因而严重地限制了军校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和服务意识[3]。
2 编辑队伍建设
加强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建设,应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编辑业务培训、开展编辑业务学习交流、探索学术论文写作方法指导方式等途径开展,以使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对所负责的学科专业有所钻研,从而逐步提高对稿件的评析能力和编辑加工能力。
2.1 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编辑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加深对本单位学科建设及发展方向的理解,并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学术报告会,深入科研一线,走访科技人员,根据编辑工作之需多请教相关专业的专家等,以了解各学科发展动向、研究进展,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开展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工作,以吸引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提高各栏目的选题质量,同时通过这些方式不断丰富、更新编辑自身的专业知识。
2.2 参加编辑业务培训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大都不是编辑出版专业出身,相关的编辑学专业知识匮乏。因此,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编辑必须通过全国出版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编辑业务培训对于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非编辑出版专业的编辑人员来说,继续教育至关重要。因此,编辑人员应完成每年72学时的编辑业务培训,实时掌握编辑出版法律法规、新的标准和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3 开展业务学习交流
开展业务学习和交流是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具体的实施方法为:
①组织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部成员到不同院校的科技期刊编辑部调研,学习军内外相关领域的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经验。
②通过组织相关编辑部和学报交流会进行学术研讨,加强编辑同行之间的经验分享,及时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③邀请院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交流,并为院内教员、学员开展科技论文写作方法指导培训,有助于提升论文写作质量及被引频次。
④编辑部内部定期召开编校差错分析会,就前期编校中出现的问题,逐人分析讨论,找出原因,纠正编校错误,统一全刊标准,在有效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的同时,使编辑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4 探索论文写作方法
承担编辑学科研课题的过程是编辑自身知识积累、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5]。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参与论文写作、著作出版的科研活动,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出版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习相关领域优秀期刊的经验,并依照出版行业规范以及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多年来自身形成的内部约定,组织编辑部人员召开“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方法分析会”,制定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方法教案,并与所在军队院校的教务部门沟通,为本单位教员、学员开展科技论文写作方法指导培训。
3 服务意识强化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的服务意识反映了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对读者的重视和对作者的尊重。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以对期刊负责、对论文负责、对作者负责,进而对学院人才培养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来稿。以论文为依托,在编辑过程中加强对作者的指导,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
3.1 对期刊负责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从制定和执行编辑部的各种制度考虑,本着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对期刊的整体质量进行把握。具体做法为:
①制定严密的保密审查制度。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大都刊载有关军事装备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稍不留意,就容易产生失密、泄密情况,制定并严格执行保密审查制度是对期刊负责的第一要务。编辑部可从建全保密制度、强化编辑保密意识,以及加强对作者的保密知识宣传等方式,严防失密、泄密发生。
②实行全面的学术不端检测。近年来,学术界的造假丑闻不绝于耳,抄袭与一稿多投现象增多。这反映了整个学术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部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范,如:让作者和负责导师签署“版权协议书”,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事件;经多个互联网数据库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全军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全方位查询,可从技术层面上杜绝类似情况。
③严格控制稿件处理时间。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稿件处理流程和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间。可以利用在线稿件处理系统,实现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处理稿件的网络在线处理功能,方便作者、审稿专家与编辑之间的联系沟通,进而使发稿周期短、稿件处理速度快成为军校科技期刊的一大特色,便于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稿件,提高军校科技期刊自身声誉和影响力,增强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内在动力[3]。
3.2 对论文负责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对论文负责体现在:熟练掌握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以引导作者重视和纠正不科学、不合理的使用习惯,使论文尽量做到编排统一和规范,提高论文编辑的贡献率,且有助于提升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具体做法为:
①文章结构。首先,要根据论文各部分(如题名、摘要、关键词、结论、参考文献等)的撰写要求,评析是否需要删减或更改,并提出具体可实施的修改意见。然后,编辑读通、读懂论文,着眼全篇把握写作脉络、理顺逻辑关系,引导理论探讨深入,突出创新点。
②内容质量。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属于军队出版性刊物,编辑首先要对论文内容的政治性进行把关,防止出现不正当的言论。此外,要对论文的逻辑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进行判断,在编辑加工时注意作者是否已将事实弄清楚,是否在弄清楚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做出符合规律的判断,是否说理透彻,有无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推理不合逻辑、论据不足、论证无力之处等问题[6]。
③标准规范。军队院校科技期刊所刊载的论文涉及较多的科技名词术语及专业词汇、数字、单位符号及外文符号、物理量、图、表等,编辑加工工作量大。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编辑需正确理解相关概念,勤查工具书,对照最新标准、规范,准确使用术语、符号、数字,对论文予以恰到好处的修改,以提升论文学术价值。
3.3 对作者负责
优秀的稿件是学报生存的基础,优秀的作者则是提高军队院校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人才资源。编辑的作者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军队院校的形象。具体做法为:
①充分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编校过程中,既要做到尽全力完善稿件,也要做到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要体谅作者的艰辛,珍惜作者对学报和编辑的信任,不能无视甚至刁难作者。
②高度重视优秀的作者资源。统计每年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并通知作者为“优先作者”,使其享受优先发表的权利等,以加大对优秀稿件的吸引力度。
③积极开展多样化服务模式。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创建互联网采编系统、订阅微信公众号、开通手机服务平台APP、给往期作者邮箱发送最新一期目次与文章链接等方式,拓宽与作者交流的渠道。
④及时发放稿酬和寄送样刊。在定稿后,第一时间与作者核对稿酬发放信息和邮寄地址,保证每期稿酬随刊寄送,既可使作者感受到编辑部优良的工作作风,同时又给作者提供了查漏补缺的机会。
4 结语
为充分发挥军校科技期刊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作用,需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和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建设,应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编辑业务培训、开展编辑业务学习交流、探索学术论文写作方法指导等方法开展。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从对期刊负责、对论文负责、对作者负责3个方面来强化服务意识,以论文为依托,在编辑过程中提高与作者沟通技巧及对作者的指导,从而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