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细节,体会描写之精妙

2021-12-10王春荣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滚珠理解课文陀螺

王春荣

这里的细节,是指文章中对人物、事物、场景等富有特色的细微之处极具表现力的描写。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座小花园,那么细节就是花园中芳香四溢的花朵,会吸引很多蜜蜂前来采蜜。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捕捉课文的细节,就如同在花园中寻找那些最美最香的花,可以领略到很多美丽的风景。统编本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非常注重细节描写,虽然有些细节描写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如果在阅读时加以关注,并进行揣摩,就能体会到词句蕴含的精妙之处。下面就以四年级上册《陀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捕捉细节,体会描写之精妙的方法。

一、在情境中捕捉事物描写的细节,品语言之精准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图像、声音等方式再现生活,从而营造学习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来。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时候,如果能根据所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捕捉文中事物描写的细节,进而品味作者用词之精准。

《陀螺》一文以“陀螺”为线索,叙述了一个其貌不扬的“鸭蛋”陀螺战胜大陀螺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课文的第2自然段介绍了陀螺的制作方法,“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中的“嵌”字,写出了制造陀螺的关键所在。“嵌”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冰尜儿是怎样的一种形状?为什么要在尖部嵌入滚珠?嵌入滚珠能给冰尜儿带来什么好处?学生感到很好奇,都想一探究竟,教师就出示玩陀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玩陀螺时的快乐气氛。接着出示放大了的陀螺图片,告诉学生冰尜儿是陀螺的一种方言称谓,它是一种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的木制玩具,能够在平整的地面上高速旋转很久而不倒下。由于旋转的时候与地面接触的面比较小,如果不加保护的话,木制品的尖端就很容易被弄坏,所以在最尖的部分装上一颗滾珠,使陀螺旋转的时候是用铁制的滚珠接触地面,这样就不容易磨损,同时也能减少阻力。而最尖的部位装入滚珠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挖出的洞眼大了一点点,就会使滚珠掉落下来,挖出的洞眼小了一点点,容易挤爆尖端,所以这个洞眼要挖得刚刚好,正好让滚珠卡进这个小洞不能“动弹”。细细品味这个“嵌”字,既能感受到制作陀螺的不易,又能感受到作者在介绍陀螺时用词的精妙。

教师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有效地捕捉了文本中对冰尜儿的细节描写,并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内容进行诵读,在品味制造冰尜儿的不易之中欣赏到了语言之精妙。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能养成捕捉细节描写来解读文本的良好习惯。

二、在质疑中捕捉场面描写的细节,悟语言之精彩

积极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以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主动到文本中去捕捉细节,在品味细节中努力寻找解决的路径,从而领悟到文中语言的精彩。

《陀螺》的第3自然段描写陀螺的玩法。学生读完后,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由此想到了什么?会产生什么疑问?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少玩陀螺,对具体的玩法不太清楚,有些学生就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了问题:陀螺不停旋转的动力来自哪里?“旋风般”说明了什么?有些学生对课文的写法提出了问题:“重整旗鼓”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捕捉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找到相关词句后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看法,然后集体交流。如“奋力抽打”一词描写的是小伙伴玩陀螺的动作,陀螺的转动靠的是鞭子的抽打,抽打得技巧越好,陀螺就旋转得越快,转得也就越稳,从“旋风般”这个词中可以想象出陀螺旋转的速度之快。两个陀螺撞到了一起,摇摆着“闪开”,在惯性的驱动下调整重心,继续旋转,继续“战斗”。“重整旗鼓”是指遭受挫折以后重新积聚力量准备战斗,这个词用在玩陀螺的描写中是“大词小用”,渲染了玩陀螺时的有趣场面,让人读了不由为之拍手叫好。

疑是思之始,课堂学习中的质疑让学生调动了思维,通过捕捉文本细节来理解课文,解决问题,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在推敲中捕捉动作描写的细节,悟构思之巧妙

动作描写最能表现事情的发展动态,很多精彩段落之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原因就在于准确地使用了动词,把各个情节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推敲字词,捕捉动作描写的细节,可以悟出作者构思的巧妙。

如《陀螺》在第9自然段中描写了大陀螺与“鸭蛋”之间的较量,从课文的插图中可以看出“大陀螺”个大体重,在外形上占了绝对的优势,而“我”的“鸭蛋”则其貌不扬,看上去没有丝毫战斗力。课文前面交代过抽冰尜儿的小伙伴们都爱比个高下,赛陀螺每次都是体重个儿大的一方占上风。由于“我”的陀螺在体形上不占优势,所以“我”不敢挑战,只是追求“和平”罢了。但是拥有大陀螺的主人是骄傲的,瞧不起“我”的这个“长得不伦不类”的家伙,傲慢地向“我”发起“挑衅”。“挑衅”是一个贬义词,是大陀螺借着“腰圆体壮”故意挑战。句中的“摇头晃脑”和“挺着肚皮”两个词体现出大陀螺也如它的主人一样,得意洋洋、目中无人,一次次朝“我”的陀螺发动进攻,而“我”的陀螺一开始如“我”一样隐忍,“不动声色地闪躲”,在最后无可避免地相撞后,反而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撞翻后一扭身就“活”了过来,可见它的重心非常稳,这也是它最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动作细节描写为后面作者悟出做人的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认真推敲动作描写的细节,既欣赏到了一大一小两个陀螺之间的精彩较量,又感受到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写陀螺,也是在写人。

四、在朗读中捕捉心理描写的细节,探行文之规律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最基本的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会留心到文中的细节,如果采用比较朗读的方法就更容易探究出行文的规律,领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课后第2题中集中出示了文中的五句话。第一句中“我”因为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远走高飞,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心情的郁闷。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郁闷,讲讲如何驱散郁闷心情的方法,然后联系上文的内容为作者排解郁闷的各种行动进行补白:为了削出一个高质量的陀螺,“我”四处寻找木头;为了削出一个高质量的陀螺,“我”差点儿把椅子的腿拿来用;为了削出一个高质量的陀螺,“我”挨了父母很多的责骂……反正,“我”为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陀螺想尽了一切办法。再读其他四句话,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发现了作者的行文规律:句中都暗藏了作者的心情。如听到叔叔答应送“我”一只陀螺时,“我”心神“恍惚”,“恍惚”的意思是精神不集中,从而推断出作者吃饭时在想,走路时在想,白天在想,晚上在想,甚至连做梦都在想,可见作者是多么渴望有一个威风无比的陀螺呀。当“我”拿到陀螺时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显身手,“手舞足蹈”一词夸张地写出了“我”得到陀螺时的兴奋之情。当陀螺的普通模样被伙伴们嘲笑时,“不敢挑战”一词写出了“我”的难受心情。最后战胜大陀螺以后,一个感叹句表现了“我”的心情激动得不得了。

利用比较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以一处细节探究类似情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文章靠细节出彩,捕捉文章的细节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精彩之处。通过创设情境、质疑解惑、仔细推敲、比较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去捕捉文中的精彩细节,学生就很乐意走进文本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在深刻领悟细节描写的精妙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涟水县外国语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滚珠理解课文陀螺
实验室的滚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NO.6陀螺
圆珠笔的来历
陀螺画
打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