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肠息肉
2021-12-10李力
李力
什么是肠息肉
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
肠息肉,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见,即结腸、直肠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在肠镜下,它的形态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有数厘米。有些长得像蘑菇,有些像桑葚,还有些甚至像爱心。
数量上,从1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达百粒以上,如家族性息肉病。息肉数目在10枚以上称为息肉病,反之则称为散发性息肉。
息肉的分类从病理上可分为炎性、腺瘤性、错构瘤性和其他类四种。
肠息肉可以在结直肠任何一个地方茁壮成长,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一般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有研究表明,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来的,但是不要太过于担心,息肉恶变为肠癌的过程可能需要5~10年,只要我们重视体检或检查,就能早日发现它并及时处理掉。
肠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以下因素可能与肠息肉形成有关: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年龄。肠息肉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多为错构瘤。
●生活习惯。低纤维、高蛋白、喜油炸饮食与肠息肉有关,而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遗传。如家族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遗传有关。
●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胃空肠吻合术等发生率较高。
肠息肉有哪些表现
肠息肉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可能有出血、便秘、腹泻等相关症状。
当短期内出现便秘、黏液便、腹泻或大便形状和习惯的改变(比如大便变细),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若出现肠梗阻和肠套叠需急症手术。
肠息肉会癌变吗
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前面说过,虽然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来的,但是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是腺瘤性息肉,因为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需要积极处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初步判断癌变可能性:
生长速度缓慢,组织学结果为炎症型,体积小、带蒂,无遗传倾向,单个或少数几个息肉,良性概率较高。
短期内生长迅速,组织学结果为腺瘤型,宽基、广蒂,有遗传倾向,息肉数目比较多,恶性概率较高。
如何发现肠息肉呢
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大肠息肉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到全肠道情况,同时镜下可对病灶进行活检。
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50~74岁人群,建议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大便隐血阳性或不明原因贫血。
●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
●本人有肠道肿瘤、癌症史。
●有慢性腹泻、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阑尾,有胆囊切除史以及炎性肠病、血吸虫病、盆腔放疗史。
●长期精神压抑。
发现肠息肉该如何处理呢
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小息肉一般在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
息肉切除后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
息肉切除后,因为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或者生活习惯未变,所以息肉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男性结直肠息肉复发率高于女性,而且复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多发性息肉术后有较大复发风险,随着息肉数量增多有可能癌变。
欧美指南推荐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进行危险分层,我国相关研究建议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40个月进行随访,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及息肉的性质等评估结果。
日常生活如何预防
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降低肠息肉的发生率:
●低脂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和纤维食物。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坚持锻炼,保持正常体重。
●戒烟、避免过度饮酒。
●定期做肠镜检查。
编辑/胡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