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读写结合点有效落实读和写
2021-12-10孙慧
孙慧
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培养,专题设置了习作单元,不仅明确了习作单元的训练重点,同时还编选了与训练重点相契合的典型课文。教师就需要找准单元课文与习作训练要素之间的联系,实现从读到写的结合。
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训练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事情写清楚的。其中,“写清楚”是目标,“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屠格涅夫的《麻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习作价值,教师就需要探寻读与写之间的交融,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一、梳理故事发展,感知情节
呈现的“清楚”
作为教材中的范例文本,展现出来的内容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从表达方法的层面进行深入探究,而要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先从理解的维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让学生先知晓课文写了什么,从内容的角度,初步感受写“清楚”了的故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四年级学生,面对一篇完整的课文,要想一下子精准地概括出故事内容,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适度的抓手。从写清楚的角度来看,写清楚了的故事应该清晰地交代出故事的六要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和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从课文内容中捕捉信息,并通过适度地删减、调整,对文本表达的内容进行感知。以这篇《麻雀》为例,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故事六要素”的支撑下,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与梳理,并相机分析了故事起因对于经过的影响,故事的经过对于最终结果所带来的制约。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故事内容,把握了故事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了体悟;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怎样才能把故事写清楚。
二、聚焦关键词句,洞察遣词
造句的“清楚”
将故事写清楚,仅仅感知故事的轮廓与概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对文本的阅读,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需要从作者的言语细节上进行考量,关注作者是怎样进行遣词造句,从而将故事发展的脉络以及具体细节展现清楚的。
比如《麻雀》一文,重点是写老麻雀无惧强敌,誓死保卫小麻雀的部分。因此,课文的第4、第5自然段就生动、翔实且具体地描写了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经过。这一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呢?从初读感知的角度,教师可以先从显性的动作层面入手,比如“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嘶哑的声音”。一方面,引导学生捕捉文本表达的矛盾点,比如老麻雀是勇敢的,为什么会“绝望地尖叫着”,甚至“浑身发抖”。另一方面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比如理解“挓挲”与一般情况下的“抖动”有什么不同,从而感受老麻雀是因为内心的焦虑以及做好了殊死一战,才会抖动羽毛,由于有着内心的丰富活动,与一般状态下的抖动羽毛完全不同,用“挓挲”一词更加精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揣摩语言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比如对“像一块石头似的”进行解构,体会老麻雀内心的坚定。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完全停留在理解上,而是通过赏析、解构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洞察作者是如何借助巧妙的遣词造句等方法将故事写清楚的,可谓一举两得。
三、把握文本主题,体悟主题烘托的“清楚”
阅读文本不能仅仅依靠文字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更要将其与情节内容、主题内涵进行联系,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正确而清晰地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真正感受到文本主题的“清楚”。
比如《麻雀》一文从语言层面上来看,描写了老麻雀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小麻雀的经过,但其背后蕴藏着怎样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段经历,究竟包含着怎样的用意呢?因此,教师就组织学生再次阅读对老麻雀的描写,从老麻雀的叫声行为中,感受老麻雀内心强烈的母爱,让学生认识到支撑着老麻雀的就是源于对孩子的爱。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鼓励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中,继续阅读并圈画出描写老麻雀的语句,从它的举动中感受其内心的博大母爱,就能对老麻雀表现出来的所有状态,形成深深的感知与理解了。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将“把事情写清楚”进行了拔高和提升,不仅仅体现在情节上和人物的描写上,还体现在领悟文本表达的主题上,并在内容和主题的融合下,将作者的写作用意清晰地呈现出来。
四、依托维度分解,辨析表达思维的“清楚”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写作文要想将内容写清楚,仅仅聚焦在“看到的”层面是远远不能将真实、客观和多维的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者常常在展现自己眼睛看到的基础上,还会将自己听到的融入到自己想到的内容中,进而完整而立体地展现出来,从而能够从更加多维的层面入手,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
这篇课文在具体描写时,不仅用细腻的文字展现了老麻雀的行为,更融入了作者的听觉信息和内心活动,既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更赋予了角色以作者的内心的人文感知,从而将故事描写得更加清楚。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并将课文中的语句进行划分,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的,哪些又是作者想到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语句的内容,梳理出作者看到的、听到的与想到的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尝试将想到的、听到的删除,再次进行审视和辨析,体会删除之间的效果落差,從而让学生感受只有将听到的、想到的与自己所看到的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将事情写得更加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练习题:“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对相关句子读一读。(1)老麻雀的无畏;(2)猎狗的攻击与退缩。”此时,学生就能够运用教学中所提炼的方法,分别对不同角色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进行融合,感受作者写清楚的方法,为后续的实践练笔奠定基础。
五、搭建读写通道,尝试实践运用的“清楚”
从掌握方法到实践运用,并不是顺其自然的,其间有着很多的思维阻隔点。教材编者在编写习作单元时,已经深入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精读课文与习作指导之间,不仅设置了两篇习作例文,同时也设置了“小试牛刀”板块,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进行局部的实践练笔。因此,教师也需要顺应教材的编排,引导学生从具体课文中习得方法,及时进行巩固运用,为最后的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在梳理描写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语段中,学习了作者运用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去表达的策略之后,教师的教学不能到此结束,否则学生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而缺乏实践参与,导致学生的理解终究是浅薄的。表达能力不是靠知识的吸收和内容的理解就能形成的,更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训练才能达成。因此,教师播放了一段老鹰捉小鸡,母亲奋力保护小鸡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视频中的画面,并倾听声音,尝试着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将从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进行科学迁移和实践,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为本单元最后的习作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作单元的选文与最后所需要训练的习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本单元的课文中寻找认知,更好地关注文本内容所展现出来的范例方法,让学生在感知、悦纳和运用中转化成为实践表达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