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有妙招
2021-12-10黄淑平
黄淑平
读是对课文的理解,写是对阅读的感悟。在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关联的两种学习方式,读写结合串起了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为目的,读写结合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感悟语言、迁移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课标提出的“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心琢磨,在《观潮》(四年级上册)中采用了四个妙招,力求让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达到最高境界。
一、积累语言,打牢表达的根基
语言之塔需要一砖一瓦逐层堆砌,没有积累就难以奠定表达的根基。统编本教材中的选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优美词句,教学时要提倡学生多朗读、多想象、多摘抄、多背诵,有意识地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中练习表达。
《观潮》一文主要记叙了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语言生动,笔触细腻,是学生积累美言佳句的好材料。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读通课文,说说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有的学生从“横卧”这个词中感受到钱塘江非常宽阔、非常平静;有的学生从“笼罩”这个词中感受到钱塘江的江面上雾气蒙蒙,犹如仙境一般美丽;有的学生从“人山人海”这个词中感受到前来观看钱塘江的人非常多;有的学生从“若隐若现”这个词中感受到江边几座小山非常神秘;有的学生从“沸腾”这个词中感受到人们看到潮水来了以后激动的心情;有的学生从“白浪翻滚”“浩浩荡荡”这些词中感受到钱塘江潮水奔涌而来的壮观场面;有的学生从“霎时”这个词中感受到潮水奔腾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学生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这些词中感受到钱塘江余波的惊心动魄……笔者出示跟这些词语相对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画面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哪些情况中也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学生马上就联想到自己在“十一”黄金周去黄山游玩的时候,看见山上的游客很多很多,就可用“人山人海”来描述;联想到夏天雷雨时的电闪雷鸣,就可用“山崩地裂”来形容;联想到上课铃声一响,教室里就安静下来了,可以用“霎时”来叙述。
通过朗读课文,寻找词语、理解词语、使用词语等方法,学生对课文中比较新鲜的词语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读读说说中积累好词好句,给自己的语言库里增添了新材料,逐步打牢表达的基础。
二、把握脉络,厘清表达的顺序
把握课文的脉络,教会学生如何快速抓住课文的表达顺序进行表述,可以使学生从课文中习得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描述自己的见闻感受时,能仿照所学到的写作顺序去有条理地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观潮》属于写景类的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对钱塘江大潮进行描写。文章开头只用一句话交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天下奇观”是统领全文的关键词。第2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的所见,从江面、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观潮的游客等方面描写了潮来前的宁静。第3、4自然段主要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描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情况,循着“传来响声、出现白线、很快移来、横贯江面、形成水墙、飞奔而来、响声巨大”的线索,描摹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壮观画卷。第5自然段描写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恢复平静的场景,整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课文中还有一些词句也暗含了写作顺序,如“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是从时间的推移上反映潮水的变化,“大家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看看堤下”是从人物的表现上侧面反映潮水的变化。通过梳理课文写作顺序,学生掌握了写景文章的构段方式“先总后分”,还掌握了描写景物的方法之一“按一定的顺序写”。然后结合自己学校的风景,思考如果向别人介绍自己美丽的校园,应该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学生首先想到了校园的特点是美丽整洁,然后就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的方法概括介绍:“我们的学校坐落在街心花园的旁边,校园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整洁。”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校园的优美环境。
通过研读统编本教材,笔者发现有很多课文都非常适合成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范例。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从课文中梳理写作顺序,提取写作要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仿照课文写一写,教学效果特别好。
三、品味写法,习得表达的技巧
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课文中往往会使用一些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前后照应等为作品增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其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语言带来的巨大魅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提高表达能力。
《观潮》有两处描写了江面的平静,分别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让学生找出两处“平静”以后,想一想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提示学生要联系语境去思考。第一处“平静”是在大潮到来之前,宽阔的江面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在平静中给游客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潮来前的平静似乎是在蓄势待发;第二处“平静”是在退潮以后,是在“风号浪吼”后好久,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之后的平静,涨潮给游客带来的是惊心动魄的感觉,潮退后的平静仍旧让游客觉得潮头余势犹存。通过对比两处的“平静”,学生习得了作者在描写观潮时的表达技巧,笔者就顺势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发生过相似的情形。有些学生就想到了自己早晨上学的时候轻松地哼着歌儿,在学校里考试得到了好成绩,晚上放学的路上也是哼着歌儿,虽然都是哼着歌,但是很明显,放学时的心情要比上学时的心情更愉快。此时让学生学着课文的写法把自己的快乐经历写一写,学生就会写得非常顺手。
当然,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还有很多,课堂上通过仔细品读以后可以使学生习得更多的表达技巧,同时,课堂上的及时练写也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
四、关注留白,延伸表达的领域
留白原本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语文中指的是写文章时特意留出的空白内容,目的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悬念,引发思考。课堂教学中关注留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恰当地给课文补白,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观潮》的第3自然段中,当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时,“顿时人声鼎沸”,观潮的人们都在说些什么呢?当潮头涌来,声势浩大时,观潮的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当潮头西去,看到涨了两丈来高的江水,观潮的人们还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游客,选择一处写一写。有的学生抓住“未见其景只闻其声”的情景来补白:“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游客们都激动得踮起了脚,为了想看到潮水的风貌,不时有人从人群里蹦跳一下。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坐到了爸爸的肩膀上翘首东望。”有的学生抓住潮来时的壮观情景来补白:“我站在最佳的观潮位置上,突然,一排巨浪就像一辆辆巨型的白色装甲车轰隆隆地开过来,那卷起的浪潮就像战场上扬起的尘土,与高高的天空连成一体,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浪!浪潮越来越近,潮声也越来越大,仿佛千万台马达同时转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我还在观赏这一浪头的雄伟景观,只见后面的浪头又蜂拥而至,你推我挤,一浪高过一浪,充满了整个天地间。”有的学生则在课文的最后进行补白:“看着堤岸下余波未平的江面,我不禁想起了苏轼写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确,钱塘江大潮的场面太让人震撼了!”
通过补白,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为学生的补白各不相同,课堂上在学生写完后,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舞台,在这个精彩的舞台上,教师就要想出妙招带领学生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蘇南通市五里树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