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带类”问题中奇数组数据求加速度的教学探讨
2021-12-10熊忠
摘 要:以2021年高考甲卷第22题为例,用逐差法、平均速度法、Excel和Origin处理图像法等多种方法探究“纸带类”问题中奇数组数据的处理方法,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课堂教学.
关键词:“纸带类”问题;打点计时;数据处理;科学探究;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1-0060-03
作者简介:熊忠(1971-),男,云南南涧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纸带类”问题的测量一般都用“打点计时”装置,“打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进而测量物体的位移,“计时”可以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有了物体的位移和时间,就可以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而可以确定物体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用“打点计时”装置测量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基础的、重要的探究内容之一,在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
“打点计时”无论是用打点计时器或者是频闪照片、滴水法,还是用视频解析,其共同特点都是各数据点时间间隔具有等时性.这类问题求加速度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对偶数组数据,一般采用逐差法,但是对奇数组数据,往往涉及数据的舍弃问题,鉴于高中物理对误差理论要求不高,这给不少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带来了不少困惑,如何舍弃数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处理奇数组数据?本文以2021年全国甲卷22题为例,探讨该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2 例说“纸带类”问题中奇数组数据求加速度的方法
例题 (2021年高考甲卷 22题)为测量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一同学将贴有标尺的瓷砖的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形成一倾角为α的斜面(已知sinα=0.34,cosα=0.94),小铜块可在斜面上加速下滑,如图1所示.该同学用手机拍摄小铜块的下滑过程,然后解析视频记录的图像,获得5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ΔT=0.20s)内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距离si(i=1,2,3,4,5),见表1.
由表中数据可得,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m/s2,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m/s2).
2.1 解法一:逐差法
(1)方法一:间隔逐差法.由于该组数据为奇数,舍弃中间数值s3.
①a=s5+s4-s2+s16ΔT2=
(12.74+11.02)×10-2-(7.58+5.87)×10-26×0.202m/s2≈0.43m/s2
②对小铜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α-μmgcosα=ma
代入数据解得
μ≈0.32
(说明:以下解法略去②问中求动摩擦因数的步骤)
(2)方法二:相邻逐差法
由匀变速运动规律有
a1=s2-s1ΔT2,a2=s3-s2ΔT2,a3=s4-s3ΔT2,a4=s5-s4ΔT2
而a=a1+a2+a3+a44=s5-s14(ΔT)2=
(12.74-5.87)×10-24×(0.20)2m/s2=
0.42375m/s2≈0.43m/s2
(3)方法三:对半逐差法
舍弃第一个数据s1,把数据分为两组:
a′2=s5-s32(ΔT)2
a′3=s4-s22(ΔT)2
a=a′2+a′32=(s4+s5)-(s3+s2)4(ΔT)2=
(12.74-5.87)×10-24×(0.20)2m/s2=
0.42375m/s2≈0.43m/s2
或者舍弃最后一个数据s5:
a′1=s3-s12(ΔT)2
a′3=s4-s22(ΔT)2
a=a′1+a′32=(s4+s3)-(s2+s1)4(ΔT)2=(20.33-13.45)×10-24×(0.20)2m/s2=
0.43m/s2
理论上说,上述三种逐差法计算结果误差是不一样的,根据误差分析[1],使用逐差法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充分利用实验数据;二要求差时差值尽量大,故采用方法一较为合理,即舍弃中间数值误差较小.
使用逐差法总是要舍弃数据,没有充分应用数据减小偶然误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2 解法二:平均速度法
根据题目条件,铜块下滑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于是有
v13中=s1+s2+s33(ΔT)
v45中=s5+s42(ΔT)
a=v45中-v13中2.5(ΔT)=3(s5+s4)-2(s3+s2+s1)15(ΔT)2=0.4293m/s2≈0.43m/s2
“逐差法”在處理奇数组数据时,总是要舍弃一组数据,而利用“平均速度”法则可以不舍弃任何原始数据,数据均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随机误差,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尊重事实的证据意识.该方法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紧紧围绕加速度的定义,学生容易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大概念的生成,有很好的教育和实践意义.
2.3 解法三:图像法
2.3.1 方法一:v-t图像法
以起始位置为0时刻,由解法二可求出s1、s2、s3、s4、s5各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见表2.
利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很方便地作出上述运动的v-t图像,如图2.从拟合出的直线图可以看出,速度和时间的相关系数r2=1,说明二者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的公式为
y=0.4295x+0.2505
结合匀变速运动速度公式v=v0+at可知,该运动的加速度為0.4295m/s2,即约为0.43m/s2,初速度为0.2505m/s.
2.3.2 方法二:s-nT2图像法
由运动学公式,有
s2=s1+aT2
s3=s1+a2T2
s4=s1+a3T2
s5=s1+a4T2
……
sn+1=s1+anT2
设起始时刻为0时刻,把题中条件转化为表3数据.
用Origin8.0分析以上数据,求出sn+1和nT2间的关系.Origin软件是数据分析和绘图软件,具有数据的排序、计算、统计、曲线拟合等各种完善的数学分析功能,在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该软件在拟合直线时,采用最小二乘法作为计算内核,得到的结果相对比较精确.
图3为由Origin8.0软件拟合出的sn+1和nT2间的直线关系图.由图4中Results Log可见,二者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a+bx,其中截距a=0.05868,斜率b=0.4295,结合sn+1=s1+anT2,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为a=0.4295m/s2,即约为0.43m/s2.相关系数r=1,说明sn+1和nT2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用Excel和Origin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与逐差法和平均速度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相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的数据相对误差要小很多,而且数据间的函数关系形象直观,简化了数据处理过程,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也避免了人为因素操作不规范等造成的误差,充分体现了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3 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对科学探究提出了“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个关键因素[2].科学探究在获取证据后,如何基于证据得到结论,并且对问题作出解释,最后对过程和结果交流、反思等,其核心是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进一步开展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意识,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通过对问题的加工和处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分析问题,尝试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案,根据方案进行探究,最终完成核心素养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真正有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杨俊等. 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探讨[J]. 湖南中学物理,2020(03):36-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收稿日期:202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