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水桥”的回忆
2021-12-10
位于北京东城安定门外的立水桥如今变化得已经让我认不出来了,而今的立水桥高楼林立,人流穿梭,车水马龙,再也找不到少年时我看到过的立水桥的一丝踪影。立水桥在如今的北京北五环外三公里左右的地方,位于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交界处。据史志记载:明朝时发源于西山的清河流经此地,为了通行方便,人们在河上修了一座木桥,因过往车辆行人较多,这座木桥被压坏了,在原址上又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桥,用的都是十分坚硬的花岗岩,坚固的桥墩立于水中,故称立水桥。
小的时候,北京人把二环路以外,也就是老北京四九城外,统称为城外头儿。那时京城的西北边,出了二环就是大片的庄稼地和菜地,晚上更是漆黑一片。二环外既是如此,更别说三环、四环、五环外了,而且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出趟城谈何容易。
立水桥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说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和同学们曾经在寒冷的大冬天去那里为建防空洞拉过沙子。1969年初,中国和前苏联两国因边界问题发生了军事冲突,两国军队在边境线上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中央的指示下,全國开始了备战备荒的高潮,学校遵照上级领导的号召,为了防止苏联飞机的轰炸,大家一齐动手修建防空洞。那时我所在的中学几乎全校的老师、男女同学都停下课来参加劳动。没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几乎都是在军宣队、工宣队和学校革委会的领导下,由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学校工友自力更生建造,那阵势颇有点像1958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那个时代大家的政治热情都很高。防空洞需要的砖上级满足不了,那就想办法自己烧,于是院子里搭起了一座巨大的砖窑,操场上码满了学生们用黄土做成的砖坯,可因为不懂技术要领,烧出的砖像酥皮点心,用手一掰就两半了,基本不能用。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去离学校最近的二环路城墙拆城砖,每个学生抱一块,排着队往回搬,一路搬回学校,学校操场上成了一个大号的工地。
除了去搬城砖,还有一件让我最为难忘的事儿,就是去立水桥拉沙子,砌砖需要大量的沙子和水泥。都说郊区立水桥历史上有河道,所以那里出沙子,这次北京城里大挖防空洞,很多工厂和学校都去那里拉沙子。大冬天的防空洞施工一天也不能停止,因为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耽误不得。所以那年11月下旬,学校军宣队的领导从我们年级选了十几名身体条件好的学生去立水桥拉沙子,出发前还借给我们每人一件八成新的军大衣,给每人发了一把大铁锹。
那天早上,我们在学校集合完毕,身穿军大衣,乘上军代表为我们联系的几辆敞篷军用大卡车,浩浩荡荡地驶往立水桥。那时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凛冽的寒风不断地从竖起的大衣领子钻进身体里,冻得我们浑身打哆嗦。车上的每个人都紧紧地裹着那件军大衣,抱着一把大铁锹,两只手塞进袖口里,几个人站在露天的车厢里互相挤靠着取暖,迎着寒冷的西北风,嘴里不时地喷出一股股的白色哈气。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很兴奋,因为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长这么大还从没有这样风光地穿着草绿色的军大衣,像军人一样站在敞篷的军用卡车上招摇过市,一路上过足了车瘾,有一种新鲜、刺激、好玩儿的感觉。而且这还是一件光荣的政治任务,能够从上千名学生中选拔出来我们这十几个人来拉沙子,就像战斗在最前线的突击队战士一样,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
几辆军车载着我们一路向北,出了安定门一路风光开到了立水桥。由于沙子巨大的需求量,每天来这里拉沙子的各路车辆络绎不绝,立水桥方圆一带的地面,早已被挖得满目疮痍。我们的汽车在一个沙坑边儿停下来,大家跳下车,脱了大衣,挥动铁锹,开始往车上装沙子,没有推土机和“挠子”,只能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往车上装,那一锹沙子没有点力气还真抡不上去。大概用了两个多小时,总算装满了汽车,那是四五吨沙子啊!这时每个人都累得大汗淋漓,浑身上下弄了一身沙子,两只胳膊生疼,再也觉不出冷来了。
休息了一会儿,然后上车,坐在沙堆上面返回了学校。到了学校门口,汽车开不进去了,老师和同学们赶紧迎出来,用小推车推、柳条筐抬,把沙子运到了学校的操场上。
挖防空洞耗费了我们一年多的时光,每个同学都干过和泥、搬砖、当小工的活儿。可那时的人们似乎有一股子干不完的劲头,一股子革命献身精神。挖防空洞那阵子,从始到终,没有一个人要求过什么物质奖励,大家反而还对这种集体活动充满着无限的热情,几乎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且毫无怨言。
50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我们费了那么大力气修建的防空洞,如今它们的命运如何?是拆除了还是健在,不得而知。可惜的是那里曾经埋藏着许多安定门城墙上的老城砖以及立水桥那几十吨沙子,那些城砖可是见证了老北京古城几百年历史变迁的国宝啊!
因为拉沙子,让我知道了安定门城外有个地方叫立水桥,那里盛产沙子,可现在那里早已是今非昔比,彻底变了模样,也没有了沙子。现在想起那趟拉沙子活儿,仍旧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