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生态智慧(五)
2021-12-10王杰
王杰
一、建筑物中对大自然的应和
中国人对待自然始终抱着一种谦和、尊重、敬畏的态度。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对中国人来说,自然界并不是某种应该永远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敌意和邪恶的东西,而更像是一切生命体中最伟大的物体。”
中国人选择居所的哲学理念是顺天应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庭院相依的建筑布局,还是院园一体的庭院模式,总是把庭院建筑与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使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情趣之中,形成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建筑观。
比如安徽黟县宏村是我国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古村落之一,早在8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是汪姓的聚居地。这里的地形地势“背有雷岗山雄峙,竭溪环带,形势较胜”,此处山清水秀,云蒸霞蔚,气候宜人,确实是一处环境极佳、适宜居住的地方。然而,宏村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自然环境,而是其规划建设之妙。自从定居于此,汪氏祖辈就开始将仿生学原理运用到村落的设计与建筑上,以便营造最和谐、最便利、最适宜生存的环境。他们反复详细地审察了山脉、河流的走向及形势,逐步建成了一座卧牛形村庄。这座“牛形村”的巧妙之处在于其水系的设计。村中一天然泉水开凿成半月形池塘,作为“牛胃”。又开凿一道长400余米,引村西河水南转东出,九曲十八弯沿家家户户门前而过,贯穿“牛胃”的“牛肠”——水坝。此后又在村西虞山溪上架起四座木桥作“牛脚”,形成了“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经过600多年的考验,证明“牛形村”的水系设计是科学的、成功的。它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优势,“牛肠”“牛胃”之设,既解决了村中的消防用水,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又便于调节气温,形成舒适宜人的气候。
在中国古代,山、水、建筑和植物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因此,依山傍水的建筑观也成为中国人营建房屋、选择房址的重要思想。所谓依山傍水,就是要求建筑物面向水、背靠山,做到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把人的住所融入山水景色之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建筑家以崇尚自然为前提,依据造园地的自然环境,以山水、建筑、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因洼疏水,沿阜叠山,配植花木,点缀亭榭,虽是人工创造,却不露斧凿痕迹,从而营造出山水相映、清幽淡雅的园林意境。
比如著名的颐和园,在园林选址和布局上处处体现着与大自然的融合,它西依玉泉山,颇有“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园林布局更以情韵取胜,追求平淡情深、幽雅脱俗的意境美,园中云峰石迹,迥出天机,参乎造化,妙合自然,不见人工痕迹。园中玉带桥的造型十分流畅,蛋形的隐拱,汉白玉大理石的石材,均给人以十足的美感。乾隆帝曾赞美它:“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再如,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水木清华”,原名“熙春园”,是清代道光帝第五子爱新觉罗·奕誴的赐园。“水木清华”园北面平台临湖,再北有土山为屏。山丘虽不高,湖面亦不大,但它却是按照“依山傍水”的原理建造,因此颇有野趣幽情。清人殷兆镛为“水木清华”园写过一副楹联,联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设槛以览,皆是山光湖色般的“非凡境”;借窗以赏,皆是烟霭云影似的“仙居”。按照季节的轮转,山光湖色、烟霭云影又呈现出不同的景象,真可谓如诗如画般的“天人合一”境界!
二、诗词歌赋中对大自然的咏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为了唤起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历代文人骚客还创作了大量歌咏自然之美的优秀詩篇,展示了一幅幅清新怡人的自然画卷。
(一)对春天的歌颂
春天,四时之始,万物萌动。春山春水,春风春雨,春草春花,春日春泥,春夜春心……大概没有哪个季节能胜过对春天的歌咏,恍如洞开一片春天的语言世界。
1. 春之美,在于春之音
相信每一位中国人的启蒙诗中,都有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里的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令人怦然心动。春天的晨光里,诗人抓住醒来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春林花多媚,春水碧于天……诗词中的春天,有醉人的芬芳,有迷人的色彩。但《春晓》的特别之处在于,诗人独具匠心地从听觉落笔,写春之声:鸟声婉转,悦耳动听,再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使人仿佛置身于山间小道,应接不暇。用淡淡的几笔,写出了繁盛的春意。虽然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象征着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
这样的写法,与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共通之处,不过这句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并产生联想。诗人情与境相合,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字里行间自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
2. 春之美,在于春之色
提到另一位宋代思想家、诗人朱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春日》这首诗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从字面意思看,诗人采用了全景式镜头,一种欣喜、畅意扑面而来。扑入视野的不是一草一树、一山一石,而是色彩斑斓、无限生机的春光。从深层意思看,由于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因此这首诗也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泗水”是孔子传道授业、弦歌讲诵之所,“寻芳”指追求圣人之道,“东风”就是儒家教化,“万紫千红”比喻孔子学说的丰富多彩。儒家教化像浩荡的春风吹进人的心里,吹开了心中的花朵,吹开了世间万物,表达了诗人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 春之美,在于春之意
明代思想家、诗人陈献章写过“一痕春水一条烟,化化生生各自然”。恬静的春水、朴素的炊烟,轻轻巧巧,十分自然,像悠远的画卷,融入人的心中,充满了春意和禅意。
4. 春之美,在于春之德
清代龚自珍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正如宋代陆游所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充满自怜和哀戚。但在龚自珍眼里,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因此即使脱离官场,也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胸怀报国之志。
(二)对夏天的歌颂
夏天,万物生长,各美其美。梅子留酸之午后,星斗满天之深夜,农人倍忙的五月,暗中偷换的流年,都是夏天。但夏天最典型的特点在于它的生命力——只要幼苗没被晒死,一场透雨后,照样能长出节节绿叶。
1. 夏天有轻罗小扇、开轩纳凉的闲适
唐代杜甫《夏夜叹》有言,“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感叹仲夏之夜太过短暂,白日太漫长。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于是,诗人打开窗户,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
2. 夏天是广大劳动人民苦暑的无奈
宋代江湖诗派的戴复古感叹:“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描写了烈日炎炎下,农民在田里劳作的景象。天热得像一个大瓷窑,太阳像炭火一般,田里热得可怕,浇灌的水像沸腾了一般,农夫在这种天气下耕耘,背上的汗如同有人泼了一盆水那样多,形象地表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景象。看到这样的情形,诗人实在无法安心坐着吃饭,这也表达了他对农民真挚的同情和感恩之心。这首诗与白居易《观刈麦》中“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对秋天的歌颂
秋天,秋波横流,秋爽媚人。古人云,轰然入夏,悠然入秋。天高、云淡、气净、风清,秋凉缓缓到人的枕边、眉间、心头,又引得万物渐渐归于沉寂。
1. 秋天是善解人意的
唐代李峤有“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这里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却用一个“解”字,用得极妙!因为“解”是专心地去化解。风儿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子怡然清爽、温柔缱绻地离开母体,找到归宿。唤醒了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2. 秋天又是愁绪难解的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宋代辛弃疾所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最后两句。此时词人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遂在壁上题了这首词。词中运用对比手法,以“愁”字贯穿全篇,感情真率委婉,言浅意深,玩味无穷。人的喜怒哀乐往往相反相成,极度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结尾表面看似轻脱和幽默,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
(四)对冬天的歌颂
冬天,冬寒水结,万物收藏。苦寒的岁月,过冬似乎是一场修行。“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我们常说良辰美景,修行便是能把看似不是美景的日子过成良辰。
1. 冬天,目之所及全是萧瑟
晋代陶渊明的“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写出了秋末冬初时,秋月朗照的奇幻场景。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的一棵青松在严寒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2. 冬天,却又充满了希望
大自然物候的变化,让人感到天气渐暖,春天将近的喜悦。唐代杜甫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一个“催”字写出了诗人“催春”“盼春”之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时间飞逝,转眼又是冬去春来。
(五)对日月星辰的歌咏
日月交替,朝夕輪回,给予了古代文人骚客不竭的创作灵感。岁月揽不走星月,时光带不走晨辉,让我们再细细品味日月星辰的美丽。
1. 日月星辰,开阔壮美
很多人应该都记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其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算是道出了王维这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的一首纪行诗《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所见的塞外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这两句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
2. 日月星辰,细腻明净
王维还有一句更为人所熟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村民的淳朴风尚。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3. 日月星辰,相亲相近
唐代另一位山水诗人孟浩然写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诗人在《宿建德江》里刻画秋江暮色的两句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句。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夜幕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这种极富特色的景色,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
4. 日月星辰,知心解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读来清朗优美,风致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句之一。“峨眉山月”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这里的“影”指月影,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人是静止的,那么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都是不动的。只有“月亮走,我也走”,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5. 日月星辰,如临其境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甫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迟日”即春日,《诗经·豳风·七月》有“春日迟迟”的说法。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展现出明媚的大好春光。诗人通过联想,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读者体会到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六)对山水田园的歌咏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和心中所感,在诗人的笔下则被凝练成一首首朴实脱俗的山水田园诗,装点着文学的浩渺星空。
1. 山水田园,是古代向往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最能代表陶渊明田园诗派的千古名句。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就是说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在这样适意的隐居生活中,陶渊明感受到物我两忘又物我合一的真意妙趣。南山,指的不仅仅是庐山,更是一种隐逸的意象。
2. 山水田园,寄托了相思绵长
诗词中问句出现得并不多,最美的莫过于唐代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此常被南方人作为服装的装饰物。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显得分外亲切,蕴含着意味深长的相思之情。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树下,化为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便被人们称为“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申为恋人、朋友间的相思之情。
3. 山水田园,让人乐观达观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一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了诗人要到朋友所在的村庄做客,在村外看到的景色。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体,别有天地;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不冷傲孤僻,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4. 山水田园,让人想象无穷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望庐山瀑布》,可谓字字铿锵有力。一个“飞”字,把瀑布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当之状如在眼前。
5. 山水田园,让人最难割舍
白居易回忆江南时写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曾任两年的杭州刺史,后来又担任一年多的苏州刺史,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当了解。当他晚年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心中的深刻印象。这两句诗别出心裁地采用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分明。
6. 山水田园,让人热爱生活
大文豪苏轼也善于记录生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诗句。视觉由远及近,从江岸到江面,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多姿。虽说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这句诗化用了唐人孟郊的“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以及杜牧的“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苏轼学古而不泥古,前人诗句的意境,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了这一千古佳句。
(七)对草木雨雪的歌咏
草木雨雪,纵横纸上。草木萌动,雨雪含情,都是自然给人类的馈赠。读到某个句子的时候,便仿佛穿越了时空,凝视同一株花草,沐浴同一片雨雪,与古人同在。
1. 草木雨雪,牵引诗人心绪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写过“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是高适在睢阳送别著名的琴师董庭兰时作的《别董大二首》(其二)里的两句,描绘的是当时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诗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2. 草木雨雪,撫平诗人心结
我们经常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来描绘适时的雨、及时的事、可意的人。杜甫在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大自然的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正需要甘霖,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有多么“好”!
3. 草木雨雪,激发诗人奋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白居易应考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里的前两句,相传是他十六岁时所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类似。“离离原上草”,紧扣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一句写枯,一句写荣,对仗工整,故卓绝千古!
(八)对虫鱼鸟兽的歌咏
虫鱼鸟兽,飞动毫端。诗词歌赋中经常出现动物形象,有飞禽、走兽、鱼鳖、昆虫,还有神话动物,借以彰显斗志、舒展胸襟、宣泄义愤、抒发意气。
1. 对虫鱼鸟兽的细致观察,离不开陶渊明
前面我们讲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面的两句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在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是自己的归宿。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哲理,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入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归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其寓意实为同一。
2. 虫鱼鸟兽之动,让人更加体会山川林木之静
南朝萧梁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所作,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蝉噪”“鸟鳴”使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静,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首创。
3. 虫鱼鸟兽让人豪情万丈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最后三句。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晓畅自然,艺术感染力极强。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赭黄的牛,雪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由静态到动态,由天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了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后世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吹”“低”“见”三个动词的施力者“风”的刻画,倍加欣赏。
4. 虫鱼鸟兽激发人的博大胸怀
王维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来自赠别之作《送梓州李使君》。其实,这首诗的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这两句诗气象宏大,神韵俊迈,开头便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5. 虫鱼鸟兽充满了生命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的名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绝句》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这两句诗以不同的角度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的颜色,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两句诗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得更加生动活泼,白鹭在清新的天际中飞翔,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6. 虫鱼鸟兽易激起文人的同理心
白居易写过“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三月,春暖花开,鸟儿鸣唱,民间有“不打三春鸟”之说。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春季是候鸟迁徙最活跃的时节,也是鸟类繁殖的关键时期,鸟儿通常在这个时节产卵孵子,这时若打死一只亲鸟,一窝嗷嗷待哺的雏鸟就会倾巢而亡,势必会对鸟类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危害。诗人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在诗中发出劝诫之声。通过蕴含真挚感情的“子望母归”的亲情现象,劝诫世人要爱护动物、善待动物,表达了对鸟类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表现出诗人“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仁爱之心。
7. 虫鱼鸟兽代表了诗人的美好愿望
宋代欧阳修“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出自《野鹊》。喜鹊,自古在中国民间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喜鹊被人们赋予了吉祥、如意、美好的象征,总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期盼。喜鹊悠然自在地飞翔、散步和鸣叫,尤其是它叽叽喳喳的叫声,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好运将如期而至。同样,欧阳修的另外一首“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出自咏物诗《画眉鸟》。它不同于咏花赏鸟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而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然而“锁向金笼”四个字,与前面描写的景象形成了强烈反差。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在贬官外任中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赞美大自然的优美诗句,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
谁不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诗经·大雅·旱麓》中描绘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不正是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吗?郑板桥“欲养鸟莫如多种树”的教诲,不正是我们当代人正在实践的行为准则吗?如果我们人类能置身于一个松青柳翠、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中,该是一件多么幸福惬意的事情啊!
(八)回到开篇那首禅宗无门禅师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28个字,却蕴含着朴素的自然界生生循环的哲理。禅宗认为,“禅”可以在日常的穿衣吃饭中证得,但日常的穿衣吃饭绝不等于“禅”,它只存在于放下名利计较的最朴素、最自然的生活之中。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闲事”所缠绕,春来伤春,秋来悲秋,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束,因而往往体会不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感受不到人生的陶然乐趣。春天有百花,秋天有月亮,夏天有凉风,冬天有大雪,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景观,如果人能够回归本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那便是人生最好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