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载史册的西柏坡精神

2021-12-10于美丽

月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西柏坡中共中央

1947年初,国民党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从整体战略布局出发,正确分析敌我力量后做出决定:撤离延安。此时,西柏坡进入中共中央的视野。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率先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不仅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而且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党中央还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立下了不少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严格规矩,提出了居安思危、拒腐防变的“赶考”思想,铸就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中共中央工委选址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是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的一个小山村。

党中央选择西柏坡作为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群众基础好,是著名的抗日模范县。二是西柏坡一代物产丰富,这里滩地肥美、稻麦两熟。三是西柏坡的地理位置优越。其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的交汇处,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

1947年初,蒋介石在全面进攻的计划破产后,下令向陕甘宁解放区发起攻击。根据情报,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与新四旅的干部谈话时说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存人,人地皆失。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李敬寅:《转战陕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3页)为确保档案材料的安全转移,由中办秘书处材料科、机要处文电科、中组部材料科等组成了材料保管委员会,分别携带各自的档案材料最先撤出延安。2月上旬,中央书记处办公厅行政处、中直管理局和特会科部分人员携带重要物资作为中央纵队第二梯队离开延安。在国民党的进攻中,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把中共中央机关一分为三,分别成立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中央前委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个战场作战。以刘少奇为书记,与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委,东渡黄河到华北,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

1947年5月,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西柏坡。在西柏坡,中央工委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迅速扭转了晋察冀边区的军事形势;又连续发动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等战役,解放了华北重镇石家庄,开创了人民解放军运用攻坚战术攻克大城市的先例。中央工委还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导了全国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风运动;建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财经工作,担负起筹措除东北以外各个战场所需的军需供给的艰巨任务;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组织了第一套人民币的印刷和发行工作。之后,中央工委机关逐渐进驻西柏坡附近的南庄、北庄、东柏坡、夹峪村等。

二、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

在中外历史学家眼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在西柏坡下了一盘赢得民心的“大棋”——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政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我们党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发展土地改革理论,并积极实践。尽管土地政策的内容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而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

1947年7月17日,在西柏坡村恶石沟西岸的一个打麦场上,由中央工委负责人刘少奇、朱德主持的全国土地会议正式召开。来自全国各解放区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场虽简陋,但研究解决的问题却是惊天动地、关乎国运的大事。会议研究了土地改革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了平分土地的原则。经过充分讨论,9月13日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由党中央于10月10日在陕北神泉堡正式向全国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彻底的土地法。《大纲》的核心是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由此土崩瓦解,亿万农民获得政治上的翻身和经济上的解放。受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一部大纲,凝聚民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本色。

土地回家,天下归心。这次会议结束后,河北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掀起土地改革的热潮。到1948年夏,河北各解放区的土改基本完成,其后一年中,约有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解放区大地上形成了参军参战、全民支前的热潮,为夺取革命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8年春天,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经研究认为,中央留在陕北的目的已经达到,目前需要寻找一个对指挥战争最为有利的地方。因此,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党中央进行战略东移,从陕北转战到华北,从米脂县杨家沟转移到西柏坡,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总部的革命大本营设在西柏坡。“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西柏坡的肩上。

同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科学分析战争形势,当机立断,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在狭窄的军委作战室里,“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平房”是对当时艰苦作战条件的真实写照。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19天。人民解放军以横扫千军之势,创造了平均一天歼灭国民党近一个师的战争奇迹,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消灭。“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这首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歌谣,正是西柏坡百姓在战争年代踊跃支持前线的真实写照。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当年的西柏坡村,援军支前蔚然成风,妇女们争做军衣、军鞋,男人们手推肩扛,为前线送去军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民,这样的土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1949年元旦,党中央举行“新年聚餐”。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亲切地接见了大家,并向大家祝酒,还勉励同志们要努力工作,准备向长江以南进军,将革命进行到底。

原来,此时蒋介石发表了元旦文告,提出愿意与我们党进行和平谈判的虚伪建议。为此,毛泽东在西柏坡为新华社写了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向全国、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72页)并于1月14日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用生动的历史事实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

四、七届二中全会为进京“赶考”立规矩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对党的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其中第17条明确指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2月11日,中央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各地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一切工作须于2月25日部署完毕,除因工作不能到会者外,一切到会的同志须于2月28日到达中央”。

平津战役结束后,北平迎来和平解放。在危与机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下,带着筹建新中国的历史重任,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全会清醒准确地判断了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保卫城市这一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美好蓝图,规划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及经济政策。

毛泽东在会上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但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页)毛泽东分析了因为巨大胜利可能出现的四种情绪,从而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9页)。

1949年3月17日,七届二中全会已结束而公报尚未发表时,中央书记处决定3月23日启程,向北平进发。临出发前,毛泽东望着巍峨连绵的太行山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道:“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當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于3月25日进驻北平香山。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从此开启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时期是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党在民主革命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铸就了西柏坡精神,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西柏坡,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毛泽东

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需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进行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包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于美丽,毕业于中央党校党史党建专业,法学博士。现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副教授,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西柏坡中共中央
西柏坡
“中共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批准”有何区别
毛泽东在西柏坡使用的办公桌
革命圣地“百灵鸟”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
新时代雷锋 吹响从西柏坡再出征集结号
政治决策视阈下统购统销政策研究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及发展对策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