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主旨的提炼

2021-12-10唐金彬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选择性高中历史

唐金彬

摘   要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是学生基于兴趣特长和升学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的课程。课程内容呈现明显的主题化、长时段、整合性特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基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多元化历史观察特征,使得教学内容的深度、宽度、丰富度都有增加,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有增加。全面落实学科育人价值,深度淬炼富于历史意蕴的课程内容主旨建构,对于推进课程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课程  教学主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这充分说明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升学考试需求。因此,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设置完全契合了新时代的历史学科教育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1]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材容量大、体例新,很多教学内容是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甚或了解不深的。基于课程理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调整,如何有效推进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具体落地与创新化实施,对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和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路径提出了新要求。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有效实施,须围绕关键问题解决和课程的教学定位来阐释“历史意蕴”和“内容主旨建构”在教学中的价值与呈现。

一、基于现实问题视角观察历史变迁

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总结经验教训,正确面对现实,在展望未来中服务社会,从而推进社会的创新发展。因此,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版块出发,基于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重点和关键点问题,设置了相应的学习主题,以中外历史混编和对比学习的方式,引领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深度观察与思考,更好地凸显了通过历史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必备品格的目的意义。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人类社会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由血缘部落到国家产生、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并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国家治理体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文化发展类型。由于不同的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人类文明又呈现出分散性、区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等特征。随着人类社会打破相对孤立和分散的局面并日益加强联系,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碰撞冲突相互交织,现实矛盾和积极互动并存,人类和国家必须认真思考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如国家制度问题、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货币与税收问题、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问题、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问题、医疗与公共卫生问题、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问题、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都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特别是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师生的冲击力是前所未有的,这给我们学习和理解诸如“医疗与公共卫生、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等内容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本次疫情不仅是对社会经济的冲击,还是对国家体制和社会治理能力以及人性的考验,对国家是一次大考,对民族和人民也是一次大考,对于深化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重要的素材。因此,如何从历史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观察,并在纵横联系、中外对比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现实问题的认知,对于开展好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二、立足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深度教学定位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是学生基于兴趣特长和升学需求进行选择学习的课程,教材内容的深度、宽度、丰富度都有增加,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有增加。在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通史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和认知规律,初步奠定了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但主题模块式的呈现方式,涉及的都是现实关键社会问题,需要学生全面调动通史知识来应对并进行合理化分析,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呈现的这些特征更加彰显了其课程的基础性和现实教育意义,正如著名社会史学家冯尔康所说:“历史学有了社会史,才能使历史真正成为立体式的、形象化的,才能恢复其原貌,从而使历史学臻于完善,成为不断发展的真正的科学”[2]。以社会关键问题切入,涵盖社会结构、社会治理、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变迁、交流互鉴、碰撞激荡,这对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价值和教学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学生对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实际,确立深度教学的基本定位,既是对课程育人的重视,更是对人才培养的深刻理解。

深度教学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是克服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的局限性,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3]。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的“政治体制”为例,课程主题从现实社会中的中西方政治体制的对比认识,逐渐深入到近代和古代的历史时空进行深度思考,從“历史的影子和现实的进步”视角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高层次历史思维的养成和历史常识的掌握。通过建构“政治体制”的内涵、价值和变迁历程,挖掘“社会结构”的特点与治理智慧,梳理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点与传承创新,理解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体制的不同特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内涵与优势,引领学生深入历史现场去理性分析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让历史赋予理解的温度与温情,让历史认知充满理性与智慧。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向,引领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深度理解分析,形成深刻印象和智慧,能够认识不同政治体制的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历史进步性和面临的挑战,也能够认识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的独特性和发展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理念和学习借鉴的自信、开放思想,既不轻意盲从也不固步自封,这样的深度教学才具有价值。

三、推动主题引领下的关联性问题探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主题方式呈现,体现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特色,使同一主题内容能够在纵横时空下进行长时段的历史思考,增加了历史的宽度和厚度。由于时空跨度大,教学内容繁杂,给历史教学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要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4]。因此,在宏大的时空下对复杂的历史叙事进行考察,需要从主题内容出发,寻找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点,明确教学主线,设计教学方案,推进教学实施,从而实现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素养达成、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以“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的“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为例,这一单元重点呈现了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中外贸易的联系与影响、近现代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发展变迁等环节,涉及货币、金融、度量衡、市场、信贷、契约、交易所、公司、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机制与经济体系变革、国际投资与贸易、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等内容,史实繁杂,关联性强,理解难度大。教材以古代的商业贸易、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三个版块设置教学内容,突出不同历史时空的商业贸易发展特征和关联性。如“古代的商业贸易”一课中,以埃及、古罗马和中国为“点”,以丝绸之路为“线”,联结起了欧亚非区域间的贸易活动,为我们探索商业贸易、物种交换、机制创新、文化互动、区域链接等深层次内容提供了依托。就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来说,需要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的历史意义,钱庄和票号等金融机构和信贷与商业契约的创新与价值,地域性商业群体与商业管理制度的确立与运行,城市与广大市镇的发展变迁等内容的深度教学。在教学处理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单元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主题活动方式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实现从逻辑思维、时空认知、历史解释等环节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如以“金融创新与变革对商业贸易发展的意义及影响”为主题,把分散在古代、近现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金融创新手段与金融变革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在长时段的观察中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从而实现对货币的产生和统一、货币的材质与计量、货币的流通与管理、金融机构的产生与演变、证券交易所的产生及特点、经济危机与货币战争、货币体系与金融企业、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互联网金融与管理、金融衍生品与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与社会生活等知识的全面认识,既能够凸显历史的关联性,也能够凸显知识的系统性、探究性和启发性。

四、注重课程实施的拓展性和适切度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培养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关键课程,其主题化专题类教学特征是对通史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也是基于现实问题的历史探究与深度思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在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关注课程的拓展性,也要关注实施的适切度,“拓展性”强调课程的广度与宽度;“适切度”则指向课程实施的适应性与切合度,与评价尺度和校本化实施紧密相连。

选择性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适切度,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向:一是与课程的基本定位适切。选择性必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必须确保开足、开齐、开好,要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施好、完成好课程教学内容,凸显校本化实施的基础和要求。二是与课程的教学价值适切。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版块中的具体教学内容,更明显地体现出源流、承继的关系,更适合进行主题式“通古今之变”的深层次讨论与探究,教学处理既可以从现实问题入手进行历史考察,也可以从历史的变革与发展中探寻规律与认识,形成启发性智慧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是与学生学情适切。课程和教材提供的是基本的学材,要把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教师对教材內容进行校本化研究、开发与处理,以便形成适应学生思维方式、探究方式和理解方式的学材,真正切合学生学习的具体实践,才能有效实现课程价值和教学目标。四是与教师素养适切。学科教学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独特的学科特点,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多、时间跨度大、跨学科特征明显,单凭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外交学、财政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政策学、文化学、艺术学等方面的知识[5],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专业素养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尽力提升和拓展知识视野的同时,要在开发课程资源和拟定教学设计方案时把握好素养适切度,找准专业特长和知识领域,让教学实现最优化。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是教师对课程的全新开发,而是基于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化策略与教学方案的落实,是践行新课程理念、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校本化探索与实践,是基于历史意蕴对教学内容主旨的建构,需要充分尊重学科教学要求和教师的创造性成果应用,把握好课程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要求,采取多样化手段完成好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

[2] 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7(01):79-90.

[3] 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1-11.

[5]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3-64.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选择性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选择性听力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选择性××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探索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