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科备课组的“三互”功能及其优化
2021-12-10郑建新
郑建新
摘 要
学科备课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最基础的单位,它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通过“三互”功能优化策略的探索,主题化系列活动的设计,以及现场研讨和虚拟研讨为载体的实施,将备课组建设成“互动、互助、互惠”的学习共同体,将教师个体与备课组团队融为一体,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达成教师个体风格与团队成员成长协调进步,为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学科备课组 “三互”功能 深度学习
要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發生,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理念的变革是中心环节。在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备课组作为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研究及管理组织,是进行教学任务分工与协作的最佳场所,是引领学习与创新的阵地,是教学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但是在现实备课组活动中,存在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活动经验化、教研活动随意化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备课组的能动性,基于深度学习探索完善备课组的建设,激发团队的内驱力,将备课组建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互动、互助、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备课组向精品化发展,成为学校长足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一、学科备课组的“三互”功能
“三互”功能优化的备课组,是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团队,而且所教授的对象也是年龄相近的学生,学科教学与教学研究能够有机融合,教师个人发展愿景与团队集体成长目标容易统一,能够真正为教师个性化风格与专业能力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三互”功能在这里所指的是备课组成员之间所构成的一种关系,以及在此关系中所呈现的行为模式而体现出来的功能特点,即“互动、互助、互惠”。
所谓“互动”,是因为备课组成员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其个性与特长,有其关于教学的独特视角和做法,而作为备课组成员又因为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形成了共同的话题,通过“互动”,能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所谓“互助”,它是在互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它所要求的是每一个个体在备课组中要具有助人的意识及态度,并且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当我们面临教学情境时,每一个个体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而只有通过互为补偿,既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而去帮助他人,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得到他人的帮助,助人与受助构成了互助关系。
所谓“互惠”,更是互动与互助而得到的成果。备课组成员间在寻找共同研讨的主题、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过程中,每一个个体融进了备课组学习共同体,通过互动与互助,得到教学与研讨活动的实效,这就达到了“互惠”的境界。
备课组的“三互”功能,体现了备课组成员之间的行为取向与成员目标,它所指向的是教师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备课组在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研讨单位的作用,就是必须优化“三互”功能,在备课组的实践操作中,使成员间的互动、互助、互惠关系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学科备课组“三互”功能的优化策略
初中备课组“三互”功能优化实施,是建立在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基础上的研讨主题和研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其流程如图1所示。
1.以学科备课组的集体活动为基础
我们认为备课组的目标是团队发展与个体成长的协调,是推进课程建设与学科教学的改革,是形成成员间的互动、互助、互惠的良好心态。备课组所开展的互动不能是单一的、形式化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富有创意的、能够激活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并促进自我提高的,是能够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方向的。
(1)精准化备课
精准化备课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将个人备课、主备课、集体备课的优势进行提升。我们对精准化备课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作了系统科学的思考和研究,整个备课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循环推进,螺旋上升,形成周期性的研讨活动,期间,成员间的互动、互助、互惠也得以全面体现。
利用大数据诊断分析,备课组及时统计分析本年级学情、利用数据来进行精准备课,将极大地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效率。遵循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利用双向细目分析表实现精准备课(如图2),及时调控细化学习目标,选好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活动,形成可操作的高效的精准教学,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备课前,备课组成员利用学情大数据分析,汇集各方面的学情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班情,并通过学情研判学科起点,为精准备课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活动中,精确分工,及时呈现可视化、动态化、差异化的数据,从而实现备课教学起点的精准定位,并不断完善教学结构体系。
(2)共生型诊课
诊课前备课组精确分工,利用课堂观察量表,从“教师提问与理答”“学生活动创设开展的有效性”“教师讲解行为”“目标、达成、检测”等观察点入手,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教学行为的改善、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如图3)。
诊课过程是执教者以及同一备课组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围绕重点,深入具体,形成了积极对话的良好态势。诊课使执教者和参与者经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对话和思考过程,这将促进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发展。
(3)互助式评课
我们的互助式评课,在课中观察、课后反思基础上,报告观察结果与提出建议,借助课堂观察,为本堂课的教学作出客观的、积极的科学性分析。我们的互助式评课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和建构,是对教学技艺的解析和提升。这是教师团体的一种群体性反思活动或是评判性活动,是通过大家的出谋划策、齐心协力帮助个体教师对教学进行评价、诊断及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我们开展互助式评课,不是局限于传统式的评课活动,不是只听好话没有碰撞的评课,它具有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吸收到自己需要的营养,从教学技能到教学观念得到提升,更加能够激发备课组成员间的互动、互助、互惠。
(4)靶向性教研
基于大数据“学情”,透过数据,找到教研的“痛点”,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开展“靶向性”教研。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精细分析、精心准备、准确施教、准时反馈。通过每次监测的数据变化,明确当下的教学“聚焦点”,通过双精双准分析考点、考纲,制定教学措施,进行阶段性反馈和达成效果考评,在备课、上课、课后强化上更好地开展备课组教研活动与教学。这样的备课组活动高效、有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相长。“靶向性”教研因有了一系列精准的问题而有了头脑风暴的机会,因有了深刻的反思而有了共同成长的平台,才有了互动、互助、互惠。
2.以备课组研讨主题化设计为前提
为使备课组的研讨活动目标更加明确,更加能具体操作,备课组的活动必须以备课组共同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寻找适合备课组深入研讨的话题,形成主题系列,有利于每一个备课组成员参与其中,并有话可说。因此,备课组的活动,研讨主题化的设计是前提,是备课组集体备课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是为解决集体备课中的问题而设计的,是教学与研讨融为一体的设计,也为“三互”功能优化实施,提供了极为有效的话语时空。
备课组研讨主题化设计是基础性探索的提升,要求教师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搜集资料、分析现状、形成探究主题。每一个备课组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集聚团队的力量,形成备课组校本教研的活动系列化,这就为深度研讨提供充足的时空准备和思想准备。
备课组主题化校本教研活动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一是凸显问题即主题。也即所有研讨的主题必须源自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凭空想象的。二是体现互动探究问题。备课组成员间的互动是形成研讨主题的关键,每个成员都带着问题在思考、在实践,然后成员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探究、对话、乃至碰撞,使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脱颖而出。三是围绕问题展开课堂实践。按照主题的要求以及学期计划,备课组精心组织,有效实施,在备课组内,甚至也可以是在教研组内开展研讨课,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设计进行教学展示,以供大家评议。课堂展示着重点在问题解决,所以课堂只是一个载体,是专门为校本教研服务的,达到互助的功能。四是展开研讨凸显问题解决。每个成员都是发言者,相互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针对课堂实际、针对问题现状,每个人都畅所欲言,表达建设性意见,达成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细节、师生关系、资源运用等的转变,收获互惠成果。
3.以备课组研讨载体的探索为依托
要改变集体备课单一的形式化倾向,在研讨主题形成的过程中,还要寻找合适的载体。在以往的学校备课组活动中,都以现场研讨为主要载体,而且都相对单一,现在需要改变。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借助别人的成功做法,我们认为将现场研讨与虚拟研讨融为一体是可行的。
现场研讨是将课堂作为研究对象,将教学内容作为研究内容,把师生发展作为研究方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研讨主题,通过观课、议课活动,实现现场的互动对话,形成互助场景,达成互惠目标。
智能化的网络时代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育教学,虚拟研讨是侧重于理性思考与教学反思的活动,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合作探究,借助QQ群或者微信群,利用互动的特性,教师之间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从被动的“浅层学习”转向主动的“深度学习”。
利用下班和休息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好主意随时随地在线交流,同时也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利用QQ群的网络空间,建立个人及集体知识管理系统,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行个人教学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便于今后个人进行学习。虚拟研讨是一种延时评价,它给予备课组的每一个教师更多的思考时间,经过积累沉淀以后转化为文字形式加以传播,更具对话的深度,使互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互助更加具有现实性,互惠更加具有时效性。
学科备课组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研究的最基础的单位,它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学科备课组以互动、互助、互惠为中心展开活动,通过互动给予互助,达成互惠。把教学和研讨融为一体,将教师个体与备课组团队融为一体。备课组成员间形成了教育的共同远景,提升了教学理念,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细节、师生关系、资源处理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运用。“三互”功能优化实施,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及目标,形成团队发展的规划,教师个体风格与团队成长得以协调进步,为推进学校校本教研的效度提供了动力,为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供了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詹洪法.“教研擂台”:让备课组在竞争中合作[J].中小学管理,2011(10):35.
[2] 韩飞.“青年教师成长联盟”的创建[J].教学与管理,2017(17):4-5.
[3] 李香玲.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比较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36):42-43.
[4] 陈曦.“互聯网+”对小学教师素养结构的挑战及提升[J].教学与管理,2017(05):15-17.
[5] 余昆仑.新课改背景下备课组的角色重塑[J].教学与管理,2017(04):33-35.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