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视域下传统染缬文化再生路径研究
2021-12-10李广根管兰生
李广根 管兰生
兰州交通大学
一、研究现状
关于传统染缬文化,国内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如下三点:一是传统染缬技艺及文化特性的研究,详尽记述了中国传统染缬的技术方法和技艺变革。二是针对传统染缬文化的起源、传承创新、衍生品开发、文化传播、保护传承、工艺制作等诸方面做了细致的研究。三是对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主体、维度限度、时代价值、内在逻辑、方法、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新理论和创意产业。英国是全球最早确立创意产业的国家,并积极影响了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创新理论鼻祖熊彼得(Schumpeter)提出,现代经济发展并不在于资本和劳动力,根本动力在于创意的产生。文化经济理论家罗默(Romer)认为,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英国长于组织筹备、政策支撑、理论研究;美国长于法律保护、市场引导、科技投入;日本长于组织管理。[1]综上,学界对于民族染缬文化的研究,在学理上论证了染缬艺术的文化样貌、工艺技法、传承创新、保护开发等,在实践上总结了各区域文化产业子项目正在经历的“两创”探索。“两创”实践细节与本课题不同,指向亦并不十分具体,可借鉴、参照的成功案例亦不多,特别是尚未在民族文化价值再生应用上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研究,因此存在继续探索的空间。
二、基本思路
从系统挖掘传统染缬文化内涵这一原生动力的基础出发,对染缬文化中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结合当下生活理念、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全力打造染缬文化IP品牌,确立染缬文化依存的市场载体;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文化生产力,将其所蕴含的价值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好,推进传统染缬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纵向升级染缬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协同思维,横向打通农业、手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四大产业链条,构建染缬文化产业体系。
三、实践路径
(一)梳理传统染缬文化样貌
梳理传统染缬遗存中的大量染缬文化信息;整理传统染缬的地域、时代背景、分布态势、历史起源、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发展特点;研究图案纹样、原料材质、工艺技法、生产方式、民间习俗、日常使用;挖掘传统的造物理念、工匠精神、文化历史渊源、中式生活的生态法则,探寻西部多民族交往的文化内核、汉唐意韵的美学特征,梳理总结传统染缬文化内涵。
(二)打造传统染缬文化IP品牌
文化IP特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自带流量的文化符号。新时期,在“两创”的大背景下,寻找体现丝路文化、传统文化、西部文化的独特形式语言和造型法则,以染缬艺术的形式,创造出特征鲜明的传统染缬文化IP品牌,并强化这一IP的现代化、时尚化和形象化的演绎。品牌以“传承西部染缬、再现汉唐瑰丽、韵染时尚生活”为定位,引领新中式生活、开发新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染缬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及时代元素的融合[2]。
1.引领新中式生活
通过染缬的传统工艺,引领植物印染、手工工艺的传统造物理念,应对当下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消费占有性文化,推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强调人的心灵与自然之物的和谐共生。
2.开发新文创产品
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数字技术、跨界业态方式,提升具有敦煌艺术特色和西部文化特征的染缬品牌文化内涵和符号作用。积极打造形式多样的生活家居染缬设计品系列、染缬文化研学体验与专业培训项目、染缬服饰舞台系列、染缬主题影像创作等,进而带动西部工艺美术产业全面发展。
(三)赋能传统染缬文化产业升级
在数字赋能时代,以“数字+”“科技+”为切入口,通过传统染缬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理保护、染缬文化的云端展览与场景体验、染缬的新媒体艺术表现等,推动传统染缬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验内容;发展“互联网+展陈”新模式,积极改造升级染缬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加强染缬文化产业平台建设,扩大优质数字染缬文化产品供给,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探索培育染缬文化数字产业新型业态[3]。
1.染缬资源的数字化整理保护
对其进行梳理和整理,重新认识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提取形态基因、色彩基因、纹样基因和工艺基因,并通过分析图谱进行可视化表达,构建传统染缬文化资源数据库。
2.染缬文化的云端展览与场景体验
在5G时代下,依托智慧型染缬研学模式,在互联网供给链端用数字化实现染缬技艺从植物染料种植、染料提炼、电子手绘、计算机染色到作品成型的过程,有效解决传统染缬研学困扰,创新应用场景,科技赋能染缬技艺研学向前发展。
3.染缬的新媒体艺术表现
着力孵化出一批线上基于染缬的动画内容与线下场景体验深度结合的优秀案例,开发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手机APP软件,通过调查消费者媒介接触习惯,占领移动端用户的视觉焦点。
(四)构建传统染缬文化产业体系
积极建设环保无污染的染料种植观光农业、人力聚集的染缬手工业、参与互动性强的染缬体验旅游业。通过协同思维,横向打通这三大产业链条,构建传统染缬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染缬文化在各个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
1.植物染料种植观光农业
目前西部地区大量种植栀子、苏木、万寿菊、桑葚、姜黄、茜草、蓝草、紫草、红花、五倍子等染料农业作物,既为染缬工艺流程中的上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经济的原料供给,又为人们提供了观赏、品尝、娱乐、采摘等休闲活动,带动了相应的旅游、饮食、住宿、交通、土特产品销售等行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2.染缬手工业
加快传统染缬工艺与创意设计的结合,增加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设计符合当下消费时尚的新产品,在产品中见人、见物、见生活。在促进染缬手工业振兴的过程中,通过“非遗+扶贫”的方式,培训农村闲散劳动力学习染缬基础工艺,提高贫困人群的就业能力。
3.染缬体验旅游业
推广染缬技艺体验培训活动和非遗文化研学活动,整体助力“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项目。实现传统变时尚、扶志扶智脱贫致富,为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带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