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间土陶灯具的功能探索
2021-12-10吕枫韵吕艺舒王婧怡
吕枫韵 吕艺舒 王婧怡
1.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考工记》中提道:“百工之事,皆圣人所作也。烁金以为刃,作车以行路,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所作也。”制陶作为凝土为器的工作,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过往生活中,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方便生存。陶工在制器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器物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时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再依材料、工艺进行制作生产,最后通过有效的流通到达人们的手中,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通常民间陶器在遵循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的原则下,一直是把功能作为第一要点进行设计制作,再就是它要让百姓都有能力使用得起,因此价廉物美就成了民间陶器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目的的造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就一般说来,人们对器物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便利生活,同时也要求能够美化和丰富生活。”[1]因而在湖北,许多能工巧匠设计制作出大量方便使用的土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从柴之火光到兽脂烛光,再到植物油灯、蜡烛、煤油灯、汽灯,一直到现代日光灯,随着时空的改变、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民俗生活的时时更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灯具虽大同小异,但它们的照明质量却大有改观。相比原始的取光照明,今天更科学、更安全、更健康、更方便的灯能满足更多的需求。陶灯早在原始时期就开始使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一直根据人们需求的变化不断改变造型和功能,从原始时期开始烧制土陶灯具发展到近代,从不同时期造型多样的陶灯中能发现陶灯在造型结构、功能满足、装饰审美各方面是如何满足不同人群在变革的时代里的多种需求的,这些需求导致工匠艺人在造物时对于其实用和审美功能方面多元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发挥,我们希望通过湖北土陶灯具器物探索产品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及民俗文化性的相互关联。
一、湖北陶灯的使用历史和形制
远古人类对火的使用不仅让他们通过火尝试熟食,同时也开始利用火来取暖照明。陶灯的出现从远古原始时期使用动物油脂、植物油料一直延续到三国、北朝时期。1970年宜昌第一中学出土了三国时期青瓷精品“青瓷人顶灯”(如图1),其整体由四部分组成,下层为浅盘形灯座,灯座上立人形圆柱,五官扁平,刻眉毛及胡子,人形圆柱头顶中层承盘,承盘中树圆柱,柱身堆贴绳索纹构成的菱格纹,柱顶为碗状灯盏,器表施青绿釉,有开片,造型生动。图2是1958年鄂州市西山20号墓出土的西晋“青瓷褐彩龙首灯”,由油碗、灯柱、承盘三部分组成,灯柱堆塑成弯曲龙首及熊状纹饰,器身多处凸起褐色点彩。瓷器釉下加彩装饰手法始于三国,晋代常见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褐色,以点彩为多,这种装饰手法后来发展为釉里红、青花等品种。
图1
图2
之后陶灯开始发生变化,干净方便的蜡烛成为新的照明方式,从宫廷到权贵阶层逐渐开始使用这种便捷的照明原料,因此这时期就开始有油灯和烛台同时作为照明用器,再后来新的能源煤油价廉物美,人们大量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油,一直到用电照明以后,陶灯基本结束了它过往无数黑夜中陪伴人们生活的使命,但是,在新能源方便使用的今天人们仍然喜欢陶灯的装饰趣味和材质的美感。因此,用陶瓷材料做灯座、灯罩的设计不断出现,拟形、刻画、色釉等多种装饰的技巧与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灯饰设计中,陶灯的设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湖北土陶制成的灯具除了照明燃料的改变,其功能、造型、材料、技术都在改变,软陶变成了硬陶,硬陶又变成了高温釉陶,因而呈现的功能设计也各不相同。装饰造型也由单一发展为多样,这除了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更新,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见证。
二、湖北陶灯满足人的需求的层次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最初的生理需求到安全性需求,逐步上升到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最后达到巅峰体验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个不断变化的需求导致人们在造物活动中的多元化创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划分,再从现代产品设计的概念出发,通常我们做设计要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谁使用?什么时候使用?在什么地点使用?于什么场合使用?为什么使用?这是基于严格科学的分析论证后要满足上述功能需求必须思考的问题。湖北的民间土陶尽管不用这一套严格科学的方法去规范,但它同样依靠人的天性、经验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从人体工程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的角度对其满足功能的表现方式进行了类型学归类:便利功能、安全功能、节能功能、身份地位象征功能、个性的自我实现功能,进而对陶灯的造型结构的机巧设计和装饰纹饰的象征含义进行解读,以期能全面解读湖北土陶灯具设计中全方位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多种需求的缘由——“从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能需求角度看,产品设计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安全、便利、经济和实用”[2]。湖北民间土陶作为实用产品,工匠艺人开始造物,首先会根据生活的经验,考虑人们的生理功能需求和舒适度要求,这是极其朴素的基本追求,无需过多思考,但造物时为满足人的这个基本需要则需要开启智慧、显示创造性。“好的功能就是美的设计”曾经作为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几代设计师,要他们把人的需要当作第一要领,“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和动力,同时也是设计的基础和动力”[3]。但是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不同时期湖北陶灯器物在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差异性设计看,不同社会、不同环境、不同人群对于造型及功能的需求是不同的,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安全,还旁及精神与情感的寄托与慰藉。
三、湖北陶灯“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制陶的过程是手、眼、心一体化的运作,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训练的技艺虽然能让产品日臻完美,但如果要达到功能的完美,让使用者受益,还需要制作者的巧思和创造。日用陶作为生活用器需要太多的创造来满足人们对不同功能的需求。因而陶工不能仅仅靠技巧,还需要巧思,需要智慧和思想,我们从湖北土陶器物中能看到每个器物的产生所显现的智者造物的所思和巧者所制。民间制陶首先满足的是本原的生理需求,接着会上升到心理的安全需求,进而是美观的需求,最后达到社会需求。
(一)舒适
对于功能的研究并不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的,人类很早就以自己好动的天性和创造的才能去适应自然环境。日用陶器几乎每天都与人发生关系,比如我们吃饭的碗、喝水的杯,这些器物自原始时期产生至今,它们的尺寸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其结构、体格尺寸没有发生大的比例的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还需要秉灯执壶、端碗喝茶,用器被使用时的状态依然如从前需要:端、捧、提、拎、握、执,当人们对器物进行这些动作时,人们可以感受到的舒适度会因为设计的好坏有所区别。把手的设计同样要符合执的动作的舒适度,端碗时碗的高度、宽度一定要符合手的尺度,喝茶时茶碗的边沿设计如果为了好看边缘向内卷不与嘴唇契合,喝的动作就会难受,使用起来极其不方便。再如茶壶的设计中几个部位都要考虑造型的科学,符合人的功能需求。壶把手的大小、宽窄,在壶身上安装的角度都直接影响倒水时是否便利,如果壶嘴设计不好就会导致倒水后回水不好而到处滴洒,壶扭设计不好就会在开启时手握不稳。对于古人常用的陶灯的形制尺寸从古至今变化其实不大,因为陶灯在移动时的方式一直是要么用手端起,要么用手秉住,灯与手接触发生的这两种关系,要求灯的把手和灯的柱形尺寸一定要符合人手能把控的舒适尺寸,也就是粗细、长度要符合手的围度和高度。如图3是在连接灯碗与灯托的柱状形体中间设计一手执把手,把手孔至少能有两指能进入把控,增添了手执灯的稳定性,图4的灯设计五个圆的起伏节奏,虽然没有把手,但它在连接灯盏与灯托的柱状形体靠下的地方刚好留出一个手能握住的空间,它的粗细、长度刚好适用于手握,因此当我们使用、移动陶灯时身体的某个部位接触器物就显得比较方便舒服。这些细节都能看出作为民用器的湖北土陶在生活中必须首先考虑人的这些本能的生理需求。
图3
图4
(二)节能
“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在我国从来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浓重意识。”[4]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古人特别注重产品的节能设计。图5是湖北土陶中的一个酱釉陶灯,它的结构设计是双层的省油灯。图6的酱釉陶灯也是一个双层的省油灯。它整体的造型和实际的功能设计非常科学,完全是出于节能的考虑,这得益于生活的经验和陶工的观察思考。陶灯下部是个中空的碗,通过小孔可以往里边注水,除了增加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油温,减少油的挥发,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省油灯”最早见于《陆放翁斋居纪事》中:“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窍中,可省油之半。”据考古证实,省油灯于唐代创烧于四川邛窑,宋代已普遍使用,其他窑口都会生产,这是我国先民创造性的发明。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介绍的那样,我国唐宋时期的省油灯是人类最早的蒸馏冷凝水套,蒸汽与水循环系统的最先进技术。
图5
图6
图7所示的是南漳窑的酱油莲花盏小油灯,它的结构是一个灯碗内两边设两个管状灯头,灯捻从一头穿过去之后,捻的另一头容易在油里边漂浮,因此在另一个灯口处捻可以穿过后再留出另一个头,正常情况下点一个灯口,有必要的话,另外一个灯口也可以点燃,光的亮度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是实用性极强的设计。灯碗下接锥状底座,上面安装一个小执把环,方便手执移动。这种灯在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非常流行,甚至传播到河南境内。这种小巧的陶灯,在明代就有使用,后来一直都在生产,作为民用灯,会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设计不同的造型。这个灯严格来说是闺房灯,它把捻子调在灯碗的边上,穿捻的管状结构带有控制灯头的作用,它的第一个功能是灯口一般不炸火星,很少引起火灾,再就是它的灯口非常小,光线不是很强,作为闺房用灯,它只需有一点光亮就行了,不需要像读书用灯、工作用灯那么明亮。陶灯下面没有托盘,为的是来回移动方便,并不会占太大位置,可以放到闺房的柜子上、桌子上、梳妆台上。
图7
在装饰手法和装饰目的上,它的设计体现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用莲瓣做一个基础的装饰,灯碗外形有如盛开的莲花,下面的锥形底座上用五条弦纹装饰,与灯碗在比例结构上形成对比。陶灯上的弦纹和莲瓣纹与佛教的莲瓣性质不同。此处的莲瓣喻指的是纯洁和连生贵子,弦纹是中国道教的喻指,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图8是襄阳南漳窑模具成型的灯,不属于过去的油灯,它是燃煤油的灯,此形制的灯出现得比较晚,圆鼓的肚子可以盛装较多的煤油,高高的管状灯芯其实又充当盖钮,方便打开密实套盖的盖子。这时陶灯管状的芯里面穿得已经不是棉线,而是用一种透水性的纸卷成一个芯子穿入直达下面鼓肚的油仓。这种灯和早期使用的玻璃油灯的性质是一样的,这种灯芯有专门的厂家生产,灯芯有圆形的,有扁的。照明烧的是煤油,跟过去烧植物油和动物油不同,灯的结构设计差别很大,煤油易挥发,所以多把盛装油的仓密闭。这种灯不存在剪灯花和落灯花的事,下面虽然设计的仍然是个盘形,但它主要还是起一个稳定的作用。它承接的还是古代灯的形式,只是灯的能源发生了变化,因而功能上的要求改变了局部的造型,这是一种古代和现代结合的灯具,改变了传统的照明方式。这盏煤油灯造型讲究、线条优美、比例得当,加上精致的纹样和便利的手执功能,堪称完美。
(三)安全
“当光线来自明火的时候,可能对火失去控制的危险便无时不在。火是人的经常性的伴侣,它既服务于人,同时也具有毁灭性的力量。火带来的风险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让人们只有在必需的情况下才点燃灯烛。”[5]从下面几款陶灯的造型设计中能理解湖北土陶实用物件设计时陶工对于安全功能处理的智慧。
图9为晚清民国的刻花陶灯,高28cm,足径17cm, 这是一件完美体现实用与审美功能的器物。作为灯盏它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安全性,灯分四部分,最上面是灯盏,宽边内凹,形似小盏,方便储油,不易挥发;中间用长长的、微有起伏的泥管串联下面接灯花的托盘;盘形宽大、阔沿内凹似盘,加水接落下的灯花,安全系数极高;最下面是外撇平稳的底座。整个设计外观挺拔、比例和谐,加高的灯盏让光线照射更大的空间,龙形纹样盘绕在中间灯柱上,底座上面的几何纹饰端庄严谨,无形中增添了稳定的感受。梨黄色灯配合黑色的纹饰,对比鲜明,典雅明快。这个就是典型的蔡家山窑的工作用灯,这个灯的设计主要是方便人们进行灯下工作,陶灯的造型和结构与三国时期诸葛亮设计制造的灯非常相似。西汉时期陶灯已经形成了三层托盘,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把这种灯具简化成了一层托盘,并且是一种高秆儿造型,高秉灯没有手柄,它在底座托盘上直接加高高的管方便以手秉灯,最上边设计一个灯碗盛放灯油再去点燃。整个灯具不会烫手,这种工作灯一般体格较大,高柄阔灯盘、大底座,不容易挪动,它的实用性就在于能扩大光线的照射面积和空间,不像其他带有一个手柄小巧方便、能随时移动。作为工作用灯,诸葛亮的这个设计其实还是一种古代科学的延续,因为它实用,所以它的形式流传的时间最长。
图9
图10 这个如瓶子形的烛台,下面是一个中空的瓶状结构,里边注入一些水,用来加强烛台的稳定性,因为有时上面插的蜡烛太大会有头重脚轻、不稳定的感觉,一旦歪倒极容易引起火灾,所以需要注水来稳定住烛台。
图10
(四)美观
湖北土陶器物作为实用性极强的物件,当它原始朴素的实用、便利功能一旦得到满足,就会逐渐转移至心理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慰藉上来,有时为加强艺术性甚至不惜削弱实用性。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后,物品使用时的社会身份象征功能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在湖北土陶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器物造型和装饰得到印证。通常,粗粝实用的湖北土陶器物是陶工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生产的,但随着人们爱美之心本能的不断驱使,造物者会在不影响实用的基础上想出完美的新花样,尽力通过智慧把它装饰得趣味化、艺术化。反过来,这美的器物又不断刺激爱美的民众不断追求对物的占有和享用,不断地通过使用造型新奇、装饰流行的新器物得到身份的认定。这是一个爱物、造物、享用物的稳定循环的心理基础。器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加入人的情感、意识和审美。因此,它不是机械呆板的器物,即便是它安静地摆放在那里,仍然还能表达人的意志和情感。
大量的湖北土陶器物在造型上的创新和装饰上的变更能证实陶器在满足一般功能后逐渐向高级的审美需求发展变化,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拟形的船型灯大多出现在长江流域,图11是湖北宋代陶灯,形似乌篷小船,泥片成型。船头尖,船尾平,船篷呈鼓腹状收进船舱,顶上正中开孔穿灯芯,船舱盛油,不施釉,看似简粗,但趣味横生。图12是民国前后马口窑生产的带有烟囱的现代油轮船型灯。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看到了先进武器的威力,所以此灯的设计模拟火轮的形象来做造型,在湖北马口、襄樊及河南、江西都发现有这种陶灯,说明它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湖北周边的省市。这件船型陶灯把船舱设计成油舱,烟囱设计成灯口。船舷用两条弦线装饰,船身刻画三角折线纹和太阳花纹,美观小巧。它不用棉线做灯捻,而是用一种圆圆的、白心的灯草植物插进去点燃照明。小小的灯具寄托着国人的一种希望,希望我们能学习外国的舰艇方面的新科技,发展我们的水上舰艇,消除外国的坚船利炮对我们的威胁。明清以后的陶瓷,尤其是湖北以马口窑为代表的陶瓷主要注重一种实用性、功能性,这是它的目的,结构是它的技术,它的整体的造型和纹饰体现出它的文化和艺术。
图11
图12
仿生模拟趣味设计是常用的方式,一般它通过模拟生物的某些原理或造型,使人造物品具有生物的某些外形特征或与机械原理具有相似性。
图13晚清马口窑青蛙烛台的器物造型与三国时期青瓷人顶灯(如图1)异曲同工,从下至上有节奏地起伏变化,下方用弦纹装饰,施半化妆土和半釉,装饰的青蛙在器物的前后出现,空间形成穿越,造型夸张,灯身用简约、装饰性的圆点美化。
图13
湖北土陶龙耳香炉油灯结合器(如图14),明显吸收了楚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方法,S形的龙形双耳在龙首抬起处各顶着一只碗状小盏,小盏被设计成照明用的油灯,里面放植物油加灯芯就可点亮,放置蜡烛,可当烛台使用。镂空透雕加贴塑的龙形炉盖和炉身,同样采用灵动优美的S形曲线,顶部盖钮用圆雕呈现一尊昂首奔腾的狮兽,狮头高扬,鼻孔微张,双眼圆睁,嘴巴紧闭,一副威武凛冽、奔腾向前的气势。它前肢一条腾空跃起,一条力撑地面,后肢微曲,似积蓄千钧之力奋力跃起,飞扬的鬃毛和卷紧的尾巴,显示着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即将爆发,蹄下的扬尘表明了它的速度和气势。器物的三足用结实粗壮的狮头虎足形象作装饰,狮头圆目阔鼻,虎爪粗壮有力,呈现出威严、神秘、庄重的感觉。狮虎作为动物世界的王者,一直被老百姓当作具有神秘力量、能护佑人类的灵物,被广泛使用。这件香炉与油灯结合的器物整体大气端庄,炉盖、炉身、炉足的造型结构设计得完整流畅、浑然天成,充分展示了楚地匠人在技法、技巧运用上的智慧和意匠。
图14
(五)文学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灯具除给人们带来实用方便外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温暖橘色的灯是家的象征,宫殿庙宇使用长明灯来代表江山永存、社稷安稳,同时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佛光普照、精神不灭的象征。图15这件寺庙用的烛台上除装饰钱纹和四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还刻有吉祥语:自求多福,富贵双全,万朔仙桃,万古千秋。
图15
灯具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更是一个被赋予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杜甫所谓“乐极伤白头,更深爱烛红”,漫漫长夜,黑暗袭来,独坐窗下的他有一灯相伴,烛影摇红、迷离温馨的场景是诗人情怀的真实写照,带给人的是审美愉悦。秉烛赏花是古时文人士大夫最风雅、最具风韵的事。李商隐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摇曳的红烛照射着将要凋谢的残花,即便花朵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但因诗人秉红烛欣赏,它瞬间又显得浓艳迷人,字里行间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留恋和无可奈何的伤感。
四、结语
中国古代的灯具本身没有官家和民家之分,只不过好的工匠为官家所用,所以说宫廷和富贵人家用的灯就造得精致讲究一些,因为官家有庭院,房子又大,所以陶灯才会根据功能需求细分为庭院灯、防风灯,他们使用的灯具都比较大,而老百姓使用的灯没有那么多要求,只是简单照明而已。湖北民间陶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式样面貌,通过实物我们感受到灯具的形成和灯具的结构变化过程,一代一代都有人对它进行革新改良,这种革命性的改进使灯具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具有文化色彩,“这些留存下来的千家万户、祖祖辈辈使用的器物,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功用,除了文化价值以外,也包括它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以及给我们的启示”[6]。相信对于民间陶灯的功能研究会对当代实用陶的功能开发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