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不捐一滴水,烘炉陶冶沙成金
2021-12-10李秀璋李玉玲刘欣徐海峰张宗豪
李秀璋,李玉玲,刘欣,徐海峰,张宗豪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 810016)
百年岁月峥嵘,而今生机盎然。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回首100年艰辛,过去的100年是我们党风雨兼程的100年,是我们党励精图治的100年,是我们党成就辉煌的100年。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我们也经历了青海冬虫夏草研究的历程。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sinensis(BerK.) Sacc.寄生在蝙蝠娥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冬虫夏草是青海草地资源中最具有特色也最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分布面积约6414.5万亩,占全省天然草原面积的11.73%,青海冬虫夏草年产量占全国冬虫夏草产量的60%以上。1979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青海省分公司提交的“请将冬虫夏草科研工作列入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报告,拉开了青海对冬虫夏草研究的序幕。报告中提到:“虫草是一种良好的滋补药品,为我国及我省的传统出口商品,畅销于国际市场,换汇率很好,每吨虫草价格现已高达52万美元,出口一吨虫草可换回三千七百多吨小麦,或者二千多吨钢材,对于我国四化建设极为有利”。在一个商品资源缺少、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冬虫夏草虽然还没有像现在如此受追捧,但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青海省分公司却看到了冬虫夏草在国际市场的经济效益。然而,生长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冬虫夏草,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青海省分公司清楚地意识到,虽然青海玉树、果洛的冬虫夏草资源丰富,但每年产量不稳定,遇上干旱或冷冻天气产量会大幅度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国内外的消费需求、出口换汇任务的完成。要改变现状,就要实现冬虫夏草多产、稳产,这就要对冬虫夏草人工培植进行科学研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青海省分公司希望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将冬虫夏草研究项目列入国家科研计划项目,并将这一任务下达给青海省畜牧兽医科研所(现在的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在这一特殊时期提出的关于冬虫夏草研究的报告,对后来冬虫夏草产业化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1980年,该项目正式启动,由青海省外贸局、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玉树藏族自治州牧科所、山东大学生物系科研人员承担实施。尽管该项目科研经费仅为1万元,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一个追捧万元户的年代里,这些科研经费也不是小数目。项目期间,主要对冬虫夏草菌的分离和鉴定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相关成果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鉴定验收。冬虫夏草菌的分离和鉴定,为冬虫夏草后续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青海冬虫夏草的研究步入了新阶段。1983年,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兽医生物药品厂、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签订协议,开展冬虫夏草菌液体培养技术研究。同时,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与杭州第二制药厂签订了“协作研究液体培养冬虫夏草菌技术协议书”。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组成虫草研究协作组,开展了虫草菌保存、液体培养、人工菌丝粉药理植化分析、临床试验等工作。1985年,青海冬虫夏草研究取得新进展,原青海省卫生厅和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主持,对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完成的“青海冬虫夏草菌粉”成果进行了鉴定。1988年8月,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杭州第二制药厂共同研究、申请,以青海冬虫夏草研究成果——冬虫夏草菌粉为主要成分的百令胶囊获得卫生部新药证书。至此,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牵头,经众多科研工作者八年努力,青海冬虫夏草菌粉的研究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杭州华东制药厂多年来应用我院的专利技术生产出名为“百令胶囊”的人工虫草菌粉制品,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该企业相关产品的年销售额近30亿元。1995年,青海省科技厅经相关专家充分论证,下达了青海省“九五”攻关项目“青海冬虫夏草生态学及人工培养技术的研究”。该课题完成了青海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种类调查及生态学研究,查清了青海地区8个蝠蛾种,发现了拉脊蝠蛾和贵德蝠蛾2个新种,进行了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完成了由卵-幼虫-蛹-成虫-卵的饲养过程;进行了青海不同地区冬虫夏草真菌无性菌株的分离比较及生态学研究,共分离出不同地区8个菌株,并研究了其生长及分生孢子形成条件;进行了冬虫夏草子囊孢子的收集、保存、萌发技术研究,掌握了子囊孢子的无菌收集和萌发条件;进行了人工冬虫夏草接种试验的研究,在实验室内成功获得了全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僵虫,并长出了有子座的个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冬虫夏草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西宁海关统计,2020年度我省冬虫夏草出口额达4729.5万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的30.6%,出口值居全国第一。冬虫夏草研究室立足青海实际,紧扣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开展了青海冬虫夏草原产地保护和科学采挖技术研究。明确了采挖强度和寄主幼虫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限制天然冬虫夏草产量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冬虫夏草产地社区化管理的新模式,依据不同产区的环境因素和气象条件,制定科学的采挖时间及采挖强度,建议采挖强度控制在100人次/公顷。明确冬虫夏草采挖的阈值,探讨冬虫夏草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协调机制,实现天然冬虫夏草的可持续利用,推进冬虫夏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保障青藏高原产区农牧民经济收入、乡村振兴、以及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冬虫夏草研究室人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三个最大”青海省情定位,对标“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地落实,践行“绿水情就是金山银山”思想,进一步深入冬虫夏草产区生态保育研究,保障冬虫夏草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正如古人有诗云:“居然小草宿根存,蠕动还能返本真;自有真机随变化,炎凉总不负天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懂得,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道路,既无比波澜壮阔,又异常艰辛曲折,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守初心、担使命,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把初心使命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不负韶华、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