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湟中区“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1-12-10田恩梅
田恩梅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农机推广站,青海 湟中 811699)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正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也不断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1]。智慧农业的提出和发展,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着重大作用[2]。笔者就湟中区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做了调查分析,进一步提出适合湟中区智慧农业发展的建议。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逐渐应用在的湟中区的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湟中区的传统农业逐步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1 作物四情监测
湟中区大田主要作物为小麦、马铃薯、油菜,年种植面积33300hm2左右。现有的智慧农情监测系统由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实施,累计投资450万元,建成智慧农业病虫害监测点7个、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点3个、农田土壤墒情固定监测点4个。现有监测点可辐射周边70%的农田,预测预警湟中区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发生趋势,指导农户适时开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1.2 设施养殖管理
湟中区现有规模畜禽养殖基地131个,其中生猪养殖场35家、肉牛养殖场41家、奶牛养殖场6家、家禽养殖场15家。目前,共投资1343万元,3家奶牛养殖场的2433头奶牛实现了自动化挤奶,1694头奶牛建立了阿波罗牛场管理系统,实现了奶牛原始档案建立、牛直系谱编号识别、产乳量计量跟踪、母牛发情判定、胎次记录等智能化管理;2家生猪养殖场的4300头生猪分别建立了“赛儿肥”妊娠母猪散养饲喂系统和智能环控系统,打造了360。智能化监测服务体系,降低了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3家蛋肉鸡规模养殖场安装了自动料线、自动捡蛋和中央集蛋系统,19.22万只鸡实现了智能化喂料捡蛋,实现了自动收集、自动装拖。养殖智能化的应用,降低了养殖人工成本和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增加了养殖效益。
1.3 设施蔬菜生产
湟中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800hm2,其中设施蔬菜2500hm2,温棚总数达8116栋。依托项目,投资620万元在180栋温室示范推广物联网技术,实现高标准节能温室与现代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能力,每年每栋温室可节约人工成本0.1万元计,100栋温室基地每年可节约人工工资10万元。示范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约100hm2,每1hm2温室可节约用水45%以上、肥料约21%以上、农药约37%以上,减少了水、肥料、农药的使用量,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1.4 农机化作业
2020年湟中区首次引进并全面推广农机深松作业智能终端系统,目前共投资138.84万元,购置农作物秸秆、深松智能化检测设备及植保无人机133台(套),累计完成智能检测系统分析判定机械化深松达标面积8700hm2,达标率为91.6%,完成农作物秸秆打捆离田作业任务700hm2,打捆共计96187捆,累计完成大田作物的病虫害、杂草、补药、追肥等方面精准作业9900hm2。农机作业的智能化,最大程度保证了作业质量、数量和档案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实现了节本增效。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2015年湟中区在省内先期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0万元,建成湟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示管理系统,后期接入青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目前,14个乡镇例行检测数据可进行实时管理和分析,覆盖企业20家,其中蔬菜生产基地13家,养殖企业7家;监管平台已经纳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个体及农残检测机构19家,累计实现农产品追溯信息74367条。消费者可通过手机、互联网、触摸屏查询终端等方式来查询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信息及农产品溯源追踪[3],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另外,湟中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首次安装了高炮自动化作业系统,实现了空域申报、批复、作业的智能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菜籽油生产包装、地面气象观测等农业生产线也陆续步入自动化新时代。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基础底子薄弱
湟中区支撑“智慧农业”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电话、电视、网络为主的初级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低,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大多停留在信息感知面;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来源于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农业智能设备用不起、用不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智能化设备购置费用大,种养殖户自筹资金存在很大困难;实施物联网技术要借助网络平台实施推广,但实施中产生网路费用,再加上近几年种养殖企业在设施农业中收益较低,对该技术应用积极性不高。
2.2 信息共享水平偏低
从全区看,各职能部门先后建成电子商务进农村信息化平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农业管理与服务示范平台,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市级平台、专业合作社统计直报系统等涉农平台,但依然存在平台孤立运营、信息孤岛[4]的现象。从农业农村系统看,省到乡信息化建设延伸不够,乡到省数据连接不畅。
2.3 发展意识力度不强
区、乡、村基层人员及群众对“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全区已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正常利用率不及40%;广大种养殖户及工作人员对智慧农业的信服力不足,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生产阶段;种养殖基础建设不合理,智能化设备无法开展作业;种养殖环节缺少智能化设备应用技术人才。
3 建议
3.1持续加大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围绕“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信息化基地示范建设,开展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农业”。
3.2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集聚提升的原则,加强与省市的沟通,做好前期调研,积极争取国家试点示范政策支持,建设信息化示范点,通过召开现场演示会、培训观摩会,将符合本地实际可推广的信息化新技术推广到全区,全力推进智慧农业。
3.3以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为依托,加大新技术培训力度,普及广大农户对智慧农业的认可力度;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等作用,采取适宜农村特点形式的信息化政策宣讲,提升全区智慧农业基层水平。建议人事部门考虑逐年为各部门招录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并纳入编制,以确保全县更好的步入信息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