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一种“价值共同体”的中国年

2021-12-10金晓依JinXiaoyi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造物传统设计

金晓依/Jin Xiaoyi

编者按:“春节”——中国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它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生长周期的认识,在传承和发展中它成为我们开启来年生活的起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事物的出现逐渐割裂了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年背后的意义逐渐模糊,年味儿也随之变淡。“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在思考年的文化含义、与当代人生活关系等的基础上,利用新的表现方式为年带来了活力,营造了浓浓的年味儿,各种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衍生的新作品使人见之欣喜。

展览链接:

总而言之,市场导向下的军民融合发展对于军工企业来说具有着很高的必要性,但在军民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军工企业必须要从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理念、营销工作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正确的军民融合发展策略,才能够让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浙江美术馆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是中国美术学院在2021年春节期间推出的多个展览组合,它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为理论指引,围绕着中国年的年俗、文化、器用、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术梳理,并邀请了国内五所设计院校,以课程实践的方式参与年文化视觉的当代创新,对于年的适应性发展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9][16]罗杰·法约尔:《法国文学评论史》,怀宇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14、315-316页。

《考工记》“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即自然万物由材质、动力、秩序和目的结合,都强调自然造物与自然共存的设计理念。自然造物与岁时节日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尊重照应天地自然,传承宇宙间万物之“礼”。展览主题“日用皆道”回应这种春节之礼及造物的智慧,以“仪礼”“器用”“娱戏”“馈赠”四个板块呼应主题。

地点: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余杭瓶窑老街)

支持: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展览一 日用皆道:年的艺术

地点:浙江美术馆1/2展厅

(2)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体力活动干预老年人认知功能、体质、平衡能力、心理健康四个方面。再由关键词前沿演进分析,发现其研究前沿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体力活动、群众体育、太极拳、健身气功、认知功能、认知老化、风险认知、人口老龄化、体质、心理健康、骨密度、体成分、平衡能力、体育管理、女性等方面。

对于钾盐钾肥的调整定位,不仅抒发了钾盐人的心声,也让政策找准了发力点。《中国农资》传媒“钾肥观察家”认为,对于中国钾盐产业来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国产、进口、境外开发三方协调、统筹规划才是制胜之道。

“仪礼”板块反映了从乡土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变迁。譬如“冬至”的数九,古代人为了消磨寒冷的时光,也为了记录,形成了数九的习俗。还有“大寒大寒,杀猪过年”“立春咬春鞭春送春”“腊月祭灶”等节令习俗,以及插芝麻秸秆希望“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踩岁”等行为礼仪,展现了春节期间避凶迎祥的节日意味。展览的总策划杭间教授期望展览可以尝试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一种春节手册,展览中的传统习俗整理和春节食单等内容便呼应了这一需求,针对当下中国传统年俗礼仪逐渐被遗忘的情况,展览对于中国传统年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过年相关诗词、过年的传统习俗、过年的食单等内容,以为大家提供一种春节的礼仪和饮食参照为目标,提供了一份行为指导,为春节重建一份仪式感。“传统过年习俗日历”梳理了从冬至开始贯穿整个春节的礼仪和祭祀活动,“春节食单”则根据《节序同风录》梳理了春节前后的饮食习惯,以节日菜单的形式提供了一份饮食指南。在这个板块中,还复原了徽州等地区常有的“中堂”空间,展示中国传统民居中作为一种具有礼仪和神圣性的接待空间,了解它在部分地区传统建筑中的普适性,以及它在建筑空间中的特殊象征意味。“传统吉祥图案解构导图”将中国贺年时的十个关键词和谐音表征、吉祥成语、图式转换几个方面逐步分解,用模块化的方式让观众理解剪纸、年画、建筑构件等传统装饰物的组织逻辑和背后传递的观念价值。

许多农业产业由于土地问题得不到解决,缺乏经营场所,一些优质项目仍然无法落地,难以正常发展。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在争取用地指标时,无法与工业企业竞争,基本无法进入工业园区,难以集群化发展,产业融合举步维艰。此外,土地流转配套用地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

展览三 “大过中国年”特展

《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八“茶门”署“东坡”。赵万里《宋金元名家词补遗》和《全宋词》以此为依据作苏轼词。《全宋词》:“案此首《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十八茶门作苏轼词。别又误作于张子野词,见《张子野词》卷一。”

展览时间:2021年2月6日—3月5日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浙江美术馆展览部/自然造物

中国年的传统在时代发展中日渐弱化。回应于此,“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的第一个分展“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示研究传统中国岁令年节中的民族事象,以物质文化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年中的“造物”。

当停站时间不包含司机确认信号的时间时,十陵站、成都大学站的停站时间可由30 s缩短至25 s,追踪间隔也可在优化紧急制动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至73 s,如图7所示。

协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设计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日用即道”,强调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春节的文化生态中,事、人、物三者,构成一种核心结构,整体建构了一个民族的年俗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人文理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在造物活动中,处处强调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赞天地之化育”尊重并发挥材料自然属性的材料观,挖掘中国传统造物工艺的基质和潜能,追寻技术与材质规律、工巧与自然的统一。“日用皆道”展览涉及16个省60余项和年相关的民间工艺,展示了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加工方法,以年的民艺地图来呈现,是一种工艺视角中的中国年。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3/5/6/7/8

好戏连台·八仙过海知味观糕点、传统皮影体验包 自然造物联合知味观出品 2021年

天工开物日历 东方好礼出品 2021年

四大瑞兽礼盒 王的手创出品 2021年

吉庆有鱼书本灯 故宫博物院出品2021年

“器用”板块通过整理新年仪礼中所需要的器用,以朴素的日常之物,回应年的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在时间轮回往复中,在衣食住行的日用常行内对于年节的仪和物的伦理表达。造物是解决乡土社会中生活问题的方案和生活指南,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和求吉心理,求福趋吉等心理都体现在造物上,如给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是祈望借虎的威力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在社会关系网格中,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在岁令习俗年节当中,赋予中国人感情生活新的功能,维持着礼的规范。“器用”板块从门神年画到门笺窗花,从茶酒器、食器到糕果盘、点心盒,从花卉、盆景到迎神祭祀中使用的烛台、礼器,种种器物设计着人的尺度和社会尺度,而且它在时下生活中依然被使用着。新年礼仪中的器用,既规范和美化了春节的仪式,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春节的集体意识。

展览二 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

“娱戏”部分展示了“元宵夜”的场景空间,通过《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的场景分解,当代海宁硖石宫灯、黄杨木雕、唐式灯亭等营造了一个元宵场景空间,形成了浓重的春节气氛。展览中还挑选了中国一批民间的儿童玩具,用泥、木、布等材料制作,质朴厚拙,有天津泥人张,陕西宝鸡凤翔面具、泥塑,无锡惠山泥人,贵州黄平动物泥哨,北京兔儿爷,山东高密泥叫虎、临沂泥玩具,河南郑州猴加官、浚县泥咕咕、摇头虎、周口淮阳泥泥狗等。这批玩具,既是春节造物的代表,也是在中国流传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形态,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

“馈赠”板块探讨了当代伴手礼的观念。中国传统年俗中,馈赠背后的“走亲戚”文化是传统春节之礼的重要内容,是春节习俗保存得最完整的部分之一,是春节这段期间几乎所有社会关系的集合。馈赠是传统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方法,在民族物质文明和都市消费的重新定义下,在当代生活理念的转型中,过节的礼物形式、样式、方式需要超越。“馈赠”板块便探讨了从传统的拜年礼到当代伴手礼的一种变化。集中展示了自然造物、东方好礼、王的手创、慢物质、妙手回潮、有礼有节等社会上以当代设计推动传统民艺新生的品牌,围绕2021牛年好礼的设计,展示了当代人对于春节礼物馈赠的新认识和对于文化礼品的需求。

《西游记》泥人

天津泥人张

泥人阿福

陕西宝鸡凤翔

春节是一年之始,而春节的准备却早在上一年的冬季便已开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年的文化是中国人在冬末春生这一段特殊时空关系之下道法自然的结果。冬至日处于岁末,是太阳照射南回归线的时间,也是历法推算的重要观测点,“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贺冬”的习俗背后是春节前后的阴阳消长,四季转换,是宇宙的运行规律。“日用皆道”展围绕着春节背后阴阳平衡的逻辑来展开叙事。

展览分为“春日”“春夜”两个空间,用光线分区,通过灯光的使用,建立视觉上的明暗关系,丰富展览视觉上的节奏感。前者包括了“时空”“仪礼”“器用”三个板块,体现了秩序、庄严和中正。而后者则包括“娱戏”“馈赠”两个板块,强调有礼有节、迎来送往的传统人际交往模式,基调则是人情、活泼和愉悦,展示了元宵宫灯、传统娱戏玩具、当代伴手礼等内容。“春日”区块的展厅照明主要通过博物馆自有灯光,尽量增强光线,而“春夜”区块的光源,则主要来自展品中各类“宫灯”“唐灯”等点状光源,使展厅两个区域的光线明暗有了明显的对比。另外,在内容上,“仪礼”“器用”等板块对于春节的阴阳关系也有针对性的解读呼应,譬如春节仪礼中,传统中国人在春节举行各种仪式,遵从各种礼仪,吃各种温热食物,和天气阴寒有关。寒在中医中被认为“阴邪”,因此在春节的饮食中多强调饮食养生,用一些温热食物来补益身体,抵御寒冷气候对于人体的侵袭。放鞭炮以驱邪,祭拜天地、祭祀先祖以祈求庇佑等行为都与冬至至新春这段时间的阴寒有关。在这种观念下,年与农耕、气候、易经、阴阳、中医等相关联,可以用系统论的思维来阐释年的文化整体性。

中国年又不仅是中国的年,而是一种多地区的新年文化共性。展览制作了“中国年节时间轴”来展示中国各民族在各自的历法系统下时间参差形式多样的年节文化,这类年节几乎贯穿整个农历年,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亚洲部分国家新年习俗比较图表”则将中国年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的新年习俗进行对照。通过时间、地域、民族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使年的多民族样态,以及它在海外传播的影响一目了然,体现了中国年背后的亚洲文化圈的存在,也可以看到中国年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坐标。

这次拍摄的风格属于走心文艺风,是我在化繁为简的状态之下一次放松、走心、纯粹的创作,主要是通过简单和有故事的照片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拍摄地点是在我的家乡青岛的海边,这也可以让我更加追求本真,追寻内心深处的表达。

中国年作为农闲时期的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段,娱乐是重要的内容。展厅里通过包括动画、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影像,丰富展览的内容。设置了儿童嬉戏区,摆放了展览中的一些玩具:燕车、泥咕咕、泥叫虎、布老虎等,准备了傩面具、舞狮、舞龙等玩具供观众体验,还将一幅年画《儿童骰子游戏:选仙阁》制作成大地棋,供孩子们玩耍。展陈形式多样,既有严肃内容,也有趣味设置,使观众轻松直观地体会中国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充满趣味的年俗。

春节在当代的适应性发展,是本展览最重要的话题:春节在当代有何种形式?对于春节的顶层设计如何继承和扬弃传统?新时代的视觉语言是否有超越传统年画、剪纸的力量?伴手礼如何能融入拜年的习俗?仪礼消失后,价值共同体如何建构?春节色彩是否有发展和突破的可能性?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就在传统的基础上,在全国东南西北五个设计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设计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回答。他们从中国人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将中国传统年俗符号进行提炼创新,创作出了一系列的视觉设计、产品设计、视频影像、交互装置等作品,从年轻人对传统理解的崭新视角,搭建出多个代表中国家庭新年俗的体验场景。这个展区展示的是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原创力与当下高校艺术教育的知识生产力,体现着年俗文化在新时代的多样性。

“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中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创作的“团年”系列,展现了中国各地年夜饭的饮食特色与人文景观

“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中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创作的“小糖人觅蜜”,对传统年味糖果进行了新的形象设计

“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展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创作的“画虎计划”,在泥叫虎白模上绘制

“大过中国年”特展现场

四川美术学院在展览中充分结合地区的文化,以“鱼龙舞·祈丰年”为题,以铜梁龙灯、自贡花灯等灯文化为主轴,设计了“长桌宴”“杀年猪”“腊肉灯”等内容,配合民谣等民间艺术形式展现西南地区的年俗文化。展区里以花灯的喜庆趣味呼应过年的相聚与喜乐,从西南地区各地的杀年猪、熏腊肉、吃长桌宴、吃八大碗等年俗,到颇具文化创意的百灯图、百鱼图、彝族新年漆器,再到年味道的罐头、西南各地庙会上的创意小吃等,立体而全面地展现了过年期间的生活讲究,以及民间工艺传承和高校教学的充分结合和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再创作。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以视觉传达设计系师生为主要创作群体,以创造性地建构理想中的中国年视觉设计系统为设计目标,用年轻的视角和口吻对“中国年”做出先锋、新锐、未来的视觉诠释与图景呈现,展现出每个人独特的“心年”。学生们的创作聚焦传统年俗文化符号、风俗或话题,多维度综合呈现一个具有未来视野、当代价值与东方个性的新“中国年”,譬如《食来运转》以新年相关食物设计为主题,《元日·桃符》设计提炼了一系列代表学业的紫气符、新年贺岁符等,充满创意和想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了一系列包括海报、福字、插画、彩绘挂虎、动态表情包等在内的衍生文创产品。山东工艺美院的上百只当代泥叫虎,传统的样式,当代的表现,商业文化、后现代、动漫卡通等当代文化特点融合其中,也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人对于年的想象。浙江工商大学展区整体上包含“视觉迎春”“礼尚闹春”“智媒探春”三条观展动线,从中国人最平凡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取年俗符号,凝练成视频影像、产品模型、交互装置、海报及包装设计等的创作元素,搭建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家庭年俗体验场景:迎新年、吃大餐、看大戏、玩游戏、领红包等,并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方法,在当代的文化语境和艺术场域中对“中国年”展开信息重编和景观重组。

“大过中国年”特展在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余杭瓶窑老街)展区。自然造物以“发现中国民艺之美,复兴中国传统民艺”为品牌理念,从商业逻辑出发,将中国传统民艺传统的部分保留,用现代设计的方法对其进行再设计。通过搭建平台合作、策划展览等方式,把具有传统手工艺基因的文创产品融入商业平台,将中国传统民艺转化为新价值。本展区以“大过中国年”为主题,展出了自然造物对中国传统手工艺进行的田野考察案例与一批新年俗文化产品,反映着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时代现场。

“中国年——文化与设计”展览对于中国年的文化复兴发出了一次呼吁,短期的社会效应之外,展览提出的命题却值得长期的思考。工艺的背后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讨论如何去发展和保护一种工艺或者一种民俗,要考虑它在当代的价值体系中如何重新建构。既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前提,要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又不能毫无作为;既要重视,又不能冒进。怎样的尺度和标准是合理适用的?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展览可以解决的,某种文化的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而是需要人们共同意识的建立,需要人们去深刻地理解它的文化成因,它的发展方向,感受它对你的价值,对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

猜你喜欢

造物传统设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以木造物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