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人大代表种好“责任田”
2021-12-10郑金迎
/ 图 郑金迎
2020年7月份以来,清远市清新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区全面开展人大代表“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建立网格体系,健全管理机制,推动人大代表积极履职,认真种好履职“责任田”。
分好“责任田”
根据各镇实际,按照便于管理、界定清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等原则,建立“镇人大主席团-镇中心联络站-村级联络站-人大代表”的四级网格,将履职服务阵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镇中心联络站和村级联络站分负责组织区、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研、代表接待选民、选民评议代表等各种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活动。区、镇人大代表进驻代表联络站,包户联系联络站覆盖的村(社区)、群众,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及诉求,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争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助推区委“五大行动”的“监督员”、社情民意的“调查员”、南融北康代表行的“示范员”、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员”。
管好“责任田”
太和镇人大代表陈锐坚等在城区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群众
建立健全了“五项制度”,使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更为规范、更加细致。一是完善驻站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各镇人大根据人大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及工作要求,在代表联络站上墙公示了《人大代表驻站工作职责》等多项制度和工作指引。二是联系服务群众活动日制度。代表联络站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人大代表与群众见面活动,采取接待、面商、座谈等形式联系群众,定期到联系户中听取和收集意见建议。三是联系群众意见分级处理工作制度。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可以答复的问题,由代表当场给予答复;对属于镇职权范围内的,通过向本级有关部门、村(社区)反映并解决;属于区级职权范围的,由区人大代表填写闭会期间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表提交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部门处理;属于信访或不是职责范围类别的,由联络站将问题转给有关部门和信访部门处理。四是公开联系群众服务制度。通过建立包联选区微信群、向联系户发放联络卡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代表基本信息,建立结对代表与群众的联系信息互通渠道。五是选民群众资料登记制度。建立选民群众一户一档案,收集选民群众的家庭特点、生产生活等情况,方便结对代表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重点关注或帮扶。
种好“责任田”
组织代表采取“坐诊”“巡诊”和“24小时全天候网诊”相结合的方式,畅通联系渠道、广泛联系群众,听取意见建议、积极解决问题。
在联络站“坐诊”接访群众。“我们村小组的内巷道路很不平整,坑坑洼洼的,排污方面也不好,出行很不方便,希望能够将我们出行的道路硬底化,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这是太和镇人大代表陈锐坚到城区片区联络站接待选民时收集到建设东村民小组的群众意见。陈锐坚核实情况后,立即把群众意见建议整理上报镇人大。针对选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太和镇投入30多万元整治建设东小组居民居住环境,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得到了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
进村入户“巡诊”走访群众。在“坐诊”之余,人大代表进村入户,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将被动“坐诊”转变为主动“巡诊”,实现与选民“面对面”“零距离”“拉家常式”的沟通交流。“胡代表,希望你能帮我们反映一下,我们目前居住的小区属老旧小区,由于没物业公司进驻,业委会的管理水平也有限,小区内频繁出现私拉电线充电的现象,造成了安全隐患,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这是太和镇人大代表胡炳锋在走访群众时收到的诉求。他立刻到群众反映的小区详细了解情况,并把群众的诉求整理成意见建议上报镇人大,要求在社区辖区内的居民楼安装充电设备。收到胡炳锋的建议后,太和镇创文办指导该小区所属的玄真社区开展社区“微改造”行动。胡炳锋不仅为此次社区“微改造”行动建言献策,还多次到现场监督施工进度。目前玄真社区已为5个老旧小区安装5个集中充电桩,共计50个充电位,并在小区内新划分小车、摩托车车位360个,为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得到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24小时全天候网诊”联系服务群众。在建立代表联系群众微信群的同时,向部分较少使用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贫困户发放代表联络卡,让群众有问题可以随时提、有人接、快速办,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下班”履职服务。2020年9月,浸潭镇人大代表罗木伙在他的联系群众微信群中看到村民反映留良洞村7队、9队村小组水圳淤塞,灌溉困难的情况后,立即向镇中心联络站反映,镇中心联络站研究后将问题转交给留良洞村委会处理。村委会经“两委”干部与监督委员会成员讨论决定雇用机械清淤,第二天就完成了水圳清淤,代表和选民群众对问题能够得到迅速处理表示十分满意。“有了人大代表微信工作群,感觉代表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以后向代表反映情况,再也不用跑来跑去了,直接在微信群里就能反映,真好!”广大选民群众知道自己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都纷纷为人大代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