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视文艺晚会的创新发展和突破口
2021-12-09辛韵泓
摘要:作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形式之一,电视文艺晚会近年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日渐挑剔的观众口味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巨大冲击,电视文艺晚会创作必须求新求变,寻找突破口,着力于主题、内容、技术、传播模式的全面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火出圈的2021河南春晚,无疑为今后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电视文艺晚会;晚会创作;创新;河南春晚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215-03
电视文艺晚会是广受欢迎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精致唯美的舞美视效等,使其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各类电视节目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上升,观众对电视文艺晚会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是对电视文艺晚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当前电视文艺晚会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模式单一,内容日趋同质化
传统的电视文艺晚会多以歌曲、舞蹈、戏曲、相声、小品等节目为主,再以主持人的串词进行串联。这种传统节目模式虽然一度颇受观众欢迎,但长期以来,众多电视台反复套用既定模式,缺乏创新突破,已经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曾经最好用的“万金油”,如今却日渐成为制约电视文艺晚会创新发展的桎梏。
(二)思想内涵缺失,脱离群众
模式单一、结构固化让一些导演在策划、挑选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时,陷入了惯性思维的泥潭,不愿在晚会思想内涵的挖掘和提升上多动脑筋、多费力气,也不再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没有真正去了解、倾听群众的声音,甚至开始走捷径——从短视频APP上找些最火的热门“口水歌”,花重金邀请近期人气最旺的流量明星,再把一些网络流行语拼拼凑凑,写进主持人串词里……如此这般,似乎就能拼贴出一台足够交差的电视文艺晚会了。但抱着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应付了事的方法做出来的电视文艺晚会,往往不仅缺乏思想性、主题性,还脱离群众,不符合观众的实际需求。
(三)形式大于内容,一味追求技术
近年来,为了增强晚会的视听冲击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少电视台都在文艺晚会的舞台场景、灯光、服饰、道具和各类技术设备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在电视晚会舞台设计中应用高新技术,固然有助于提升节目的品相,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技术,在舞美设计中过于注重大排场、大制作,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晚会的制作成本,一些过于奢华、繁复的场景设计还会喧宾夺主,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反而使观众对晚会产生抵触心理。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文艺晚会创作的创新发展和突破口
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全媒体时代,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必须求新求变,寻找突破口,只有这样才有机会重新获得观众的关注和青睐,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电视文艺晚会的创新,可以从主题、内容、技术和传播模式创新四个方面着手,今年的河南卫视春晚无疑是个成功范例,它在这些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为今后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主题创新
一场电视文艺晚会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其主题呈现的。如果缺少了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晚会就仿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显得杂乱无章,内容单薄。在电视文艺晚会创作中,不能一味追求观赏性、娱乐性,而应该更注重对主题思想的思考、提炼和对思想内涵的挖掘,力争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在这方面,2021年春节期间火出圈的河南春晚,无疑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
春晚可谓是最具指标性、群众基础深厚的一种电视文艺晚会类型,新春佳节合家团圆的氛围让春晚拥有了得到广泛关注的先天优势。但近年来,春晚似乎也慢慢变成了让不少电视晚导演束手束脚、难以突破的一篇命题作文。河南卫视的春晚创作团队没有拘泥于“合家欢”主题的限制,总导演陈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操作2021河南春晚时,他考虑的一是立足黄河文化,二是回顾2020年的大事,从两个大方向上谋篇布局[1],这样的创作思路也使得整场晚会真正实现了主题立意上的创新突破。
1.深植文化根脉,展示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给电视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无穷的文化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电视艺术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载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文艺晚会无疑也有在传承中华文化、展示文化底蕴、凝聚文化认同方面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通过春晚这个载体,让现在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正是河南卫视春晚导演组的创作初衷,这让他们在构思春晚这篇“命题作文”时,从一开始便突破了模式化的惯性思维,站在了更高的维度上,拥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导演组带着这样的思路着手“破题”,挑选、编创节目,才成就了《唐宫夜宴》等火出圈的爆款精品节目。
2.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聚焦新时代。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既要有传统文化的血脉,也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文艺创作的真正目标,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亦是如此。而作为晚会导演,想要把文艺晚会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就必须真正做到尊重观众,用心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心声,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來,讲好新时代故事。
近年来,有不少电视文艺晚会的导演在创作时,都会感叹如今的观众太挑剔,口味难以捉摸,但事实上却没有真正认真思考、了解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没有真正深入人民群众中挖掘人物故事。这样创作出来的晚会内容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温度,让人无法共情。作为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只有沉下心来,真正沉潜下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身入”的同时,还要“心入”“情入”,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就像河南卫视春晚导演组那样,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一直强调要把观众们具有普遍性的生活经历融入作品中,这样的节目才能有人情味,带着时代温度,也格外能打动人心。
(二)内容创新
对于一场优秀的电视文艺晚会而言,思想性、艺术性都是不可或缺的。晚会的艺术性需要通过节目内容呈现,因此,当晚会的主题立意架构起来后,节目内容上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晚会在主题上的创新,既要有对当下社会热点议题的思考和诠释,还要融入对时代精神的恰当表达;内容创新则要在节目内容、节目编排和演绎方式上求新求变[2]。
1.巧用新闻纪实手法,引发共情。电视文艺晚会作为电视文艺宣传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满足人们对其内容的娱乐性需求以外,也理所应当具备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起到导向作用[3]。因此,将新闻元素融入电视文艺晚会十分重要。
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巧妙地运用新闻纪实手法,将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与文艺晚会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实现新闻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这无疑是电视文艺晚会实现内容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河南卫视春晚中的《白衣执甲》就是在这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疫大战,而在此期间,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令人敬仰的抗疫英雄,其中,就有很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平民英雄”。据河南春晚导演介绍,《白衣执甲》节目取材于一个抗疫新闻事件——来自河南的一位援鄂女护士为新冠肺炎患者演唱豫剧《穆桂英挂帅》,以此安抚、激励患者。这则新闻当时曾在网上引发热议,导演组及时关注到了这一新闻事件,并以此为基础,策划了《白衣执甲》节目。
导演组通过用心寻找新闻线索,充分挖掘抗疫故事,共邀请了李俊姗等三组各具代表性的医护人员,携手三位戏曲表演艺术家,分别演绎了《穆桂英挂帅》《天仙配》《花木兰》这三个观众耳熟能详的戏曲选段。以此前相关的新闻画面做引子,“白衣天使”们登上了春晚舞台,用经典戏曲唱段唱出心声,仿佛带着观众走进了他们各自的抗疫故事里,一起重走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抗疫之路”,让无数观众感同身受,并为之动容、落泪。
《白衣执甲》节目,是一个将新闻性纪实手法与艺术创作巧妙融合的成功案例,而这样的策划思路、呈现方式,不仅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也增强了晚会的真实性和现实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情。
2.今风古韵,跨界融合,营造“熟悉的陌生感”。近年来,为了丰富节目内容,适应观众需求,很多文艺晚会、综艺节目都在跨界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节目内容的外延得以进一步扩展,节目的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也都因此更富于想象力、更多样化。此次河南卫视春晚在节目创作上进行的一系列跨界融合的尝试、探索,无疑也为电视文艺晚会的内容创新提供了优秀范本。
很多年轻观众对中国古典乐器并不熟悉,对于骨笛、缶等历史悠久的乐器更是知之甚少。如何创造机会让年轻观众能关注,进而喜欢上中国的古典乐器呢?河南卫视春晚的《新春国乐畅想曲》节目就做了一次尝试并且十分成功,将古典乐器和流行金曲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国乐大师方锦龙不仅用中国古典乐器演奏观众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金曲,还重新演绎了广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红乐曲,“古器”和“今曲”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令人惊艳,也激发起了年轻观众们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的兴趣。
用骨笛演奏的《沧海一声笑》,将今风、古韵完美融合,演绎出了侠骨柔情,让人荡气回肠;《斗地主音乐》等网红乐曲在缶、箫、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绎之下,不仅毫无违和感,还展现出了别样风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方锦龙老师用簧演奏出的电音效果,更是给观众带来了惊喜,也引起了很多年轻观众对中国古典乐器的关注。既有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老朋友”,又有恍如初见的“生面孔”,整个节目充满了“熟悉的陌生感”,让观众大呼过瘾。
文艺晚会中的跨界融合,不仅体现在节目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更应该在时代变迁、文化传承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切入点、结合点,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在这方面,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的创作思路无疑给晚会创作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陈雷在分析《唐宫夜宴》节目的成功原因时表示,导演组在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在不同的时代,人性都是共通的。所以那些在唐宫中的小姐姐们,其实就跟现在我们身边的小女孩一样,她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但又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三)技术创新
电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科技密不可分。近几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视听技术更是不断地迭代、升级,技术进步也仿佛为电视艺术的发展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创作者们能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打造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视听奇观。不过,电视节目终究还是内容为王,在节目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忌走向技术主义的极端,不能让电视文艺晚会成为堆砌高科技手段、华而不实的技术竞赛。此次河南卫视春晚的技术创新就格外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晚会真正实现了让技术服务于内容,以科技赋能内容创新的效果。
《唐宫夜宴》节目通过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的完美融合。舞蹈演员们不再受到舞台空间、场景的限制,而是穿越了一条用技术手段铺设而出的“时空隧道”——时而穿行在虚拟博物馆中,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文物共舞;时而又在水墨画中翩翩起舞,与古画相映成趣;最后带着观众一起走进富丽堂皇的盛唐宫殿中,感受大唐盛世的氛围……
《天地之中》节目运用了AR视效技术,把太极表演搬到了宇宙星辰之中,还将观星台、太极八卦、齿轮、火箭等具有标识性的形象融入整个表演中,不仅无限延伸了舞台空间,使节目场景宏大而震撼,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还通过在表演过程中依次呈现的一系列直观的视觉符号,引导观众进一步理解节目的内涵和导演意图,真正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用技术手段提升了节目的艺术表达力和感染力。
(四)传播模式创新
在这个融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孕育了新的发展机会。电视文艺晚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重整、创新晚会的策划、制作、传播的过程和模式,让融媒体技术成为电视文艺晚会发展的新工具。此次河南春晚在传播模式方面的创新、突破也为以后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破圈”思路。
河南春晚构建了以节目为中心的新媒体传播生态,对节目的内容架构及融媒传播进行了特别设计,实现了大屏、小屏间的互动传播。总导演陈雷谈及《唐宫夜宴》节目时就曾表示,节目在呈现过程中表达了导演组希望传达的思想,使得这支舞蹈更像是一个融媒体产品,而不是纯粹的视听节目,表达方式更加新颖。
除了充分运用融媒体思维和融媒体技术,重构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过程,为观众提供精品化产品之外,各个电视台还可以像此次河南春晚一样,突破以往大屏优先、小屏为辅的传统思维,真正重视并充分利用全媒体渠道,尝试小屏先行、大小屏互动的台网联动新模式,不仅能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节目预热和宣传推广,还能通过大小屏的互动合作,取长补短,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进一步拓宽节目的传播渠道,扩大节目的受众覆盖面,从而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话题度。
此次河南春晚在播出时,就将快手平台的网络播出时间安排在电视端之前,让晚会在电视播出前就积累了一定的网络热度,而随着整场晚会的播出,先是《唐宫夜宴》引起热议,《天地之中》《新春国乐畅想曲》等节目又不断吸引了更多观众、网友的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发文推荐,推动了优质节目内容的二次传播,让晚会真正实现了火出圈[4]。
河南春晚的成功出圈,就是充分运用了融合传播手段,在傳播模式上大胆创新,由小屏向大屏引流,再由大屏输出内容到小屏,进一步扩大话题效应,实现二次传播,这样台网联动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提升了晚会整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为河南卫视此后孵化一系列品牌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2021河南春晚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传播层面的创新,都值得学习、借鉴。这场晚会不仅打破了以往春晚的固定套路,带给了观众极佳的视听享受,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关注度和口碑的双丰收,为电视文艺晚会创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突破性思路。只有将节目创作规律与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将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节目精品。对于我们所有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者而言,必须摒弃浮躁的心态,真正沉下心来,把创新贯穿到晚会创作的各个环节中,用诚意和匠心打磨节目,用心、用情去传播、弘扬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
参考文献:
[1] 周煜媛.观念更新、机制革新助力河南春晚“真中”[J].中国广播影视,2021(5):28-31.
[2] 牛梦笛,沈唯.跨年晚会如何避免同质化[N].广西政协报,2021-01-05(003).
[3] 王春香.试论电视综艺晚会的新闻性[N].山西经济日报,2020-11-14(003).
[4] 韩子寅.不拼流量拼文化这两档节目何以成为现象级[J].广电时评,2021(6):11-13.
作者简介:辛韵泓(1983—),女,福建厦门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