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运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1-12-09章成斌 吕笑蓉 郭杏玲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0期
关键词:大脑个体身体

章成斌 吕笑蓉 郭杏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曾说当代的心理学对个体脖子以上的部分关注过多,言外之意即心理学家们过分注重对认知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身体的关注。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当今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研究和开发各种能够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策略,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和更高的智力商数,对儿童身体运动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其实被多数人所忽视的身体运动恰恰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适度的运动不仅能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还有助于他们调节情绪,形成积极的自我。

二、运动是思维发展第一阶段

运动能促进认知发展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提出个体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感知运动阶段,他认为处于该阶段的婴儿主要是通过各种感知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思维通过感知觉和运动获得发展,所以适度丰富的刺激和适量的运动会促进婴儿认知的发展。前苏联学者曾用脑电法对6周大的婴儿进行试验,发现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能加速其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的发展。

三、运动提升自我概念、促进学习

许多研究都发现身体运动对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如,美国,Wood Creek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对两个小组进行了行动研究,由22个孩子组成的实验组接受体育训练,21个孩子组成控制组。研究者对被试的能力和成绩进行了匹配,实验前后都对其态度进行了调查,此研究历时四周。结果显示体育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概念,促进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上学。

四、運动提升学习成绩并减少问题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Titusville学校也开展了一项关于运动的研究,学生每天进行45分钟的体育运动。在运动研究开始之前,这所学校的学习成绩低于州平均水平,运动推行一年后,该校的学习成绩比州平均水平高出17%,并且打架、斗殴的现象也大大减少甚至消失。

五、运动提升社会技能和认知能力

美国一项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每星期运动75分钟的人反应较快,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容量更大的记忆。身体运动可以使大脑快速地应对挑战,因为运动可以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化,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和灵活性。一般而言,当个体参加日常体育锻炼时,研究结果通常会报告个体社会技能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六、运动之所以能促进认知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首先,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血脉流通不仅使我们身体更健康,还能增强大脑的功能。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的大脑活动所需能量更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的养分,提高大脑活动效率。

其次,运动保护大脑免受长期压力带来的伤害。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压力,能够防止与应激相关的组织对于儿茶酚胺的损耗。运动减弱了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并激发了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而去甲肾上腺素又能为个体保持活跃和专注状态提供所需的能量。

最后,运动甚至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并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研究已经揭示运动可以产生新的脑细胞。加利福尼亚Fred Gage及其小组的研究指出,人类可以而且的确每天都在生长新的脑细胞。当运动时,尤其在学习某个新的动作时,往往包含对双手和身体的熟练运用,需要在空间领域和运动知觉领域进行无数次的尝试才能实现。这些尝试在脑内建立相同的连接,而连接建立的过程就是神经结构丰富的过程。

七、运动协助调节情绪

情绪是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情绪对个体生活产生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它可以是行为的动机,激励我们向目标前进;它可以让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吸引或远离他人;它还影响我们的认知功能,影响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知觉以及对某些生活情境的解释。

八、运动促进产生更积极的大脑

儿童的情绪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有着广泛的情绪反应范围,情绪状态变化较快,还不善于调节、控制自身情绪。情绪发展的这一特点与脑的发育有关,个体对自身情绪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大脑的发育成熟。

大脑有四大脑叶,分别是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各脑叶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步有先后顺序,。额叶的成熟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动皮层,主要支配和协调肢体运动的机能,这部分发育较早;一部分是前额叶皮层,涉及人的计划、组织和自我控制等最为复杂的机能,这部分的成熟最晚,要到青春期后才能逐渐发育成熟。

正因为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儿童还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适量的运动可以使身体处于自然状态,帮助儿童有效自我调控,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愉快的情绪。

九、各研究的支持

蒋碧艳和祝蓓里对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有较高比例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和慌乱,以及较低的精力和自尊感;而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和提高自尊感 。

李林和季浏,对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支持身体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位精神病医生甚至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运动就是最理想的药物,它能对付焦虑症、恐慌症和一般的压力。

十、运动改善脑功能

运动对情绪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运动使脑电呈现更多的α波。人脑电波有多种形式,其中α波是人脑活动的最基本节律,也是人脑与外界保持最佳平衡的节律,它会使我们感觉舒适放松,使我们的身体处于自然状态。

研究发现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或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的脑电图有明显的α波,而焦虑症状者的α波较少出现,这可以帮我们理解为什么运动能降低焦虑、缓解紧张,让个体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

其次,运动使体内释放一些与提升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运动激发大脑分泌内啡肽并提高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这些化学物质都能提升情绪,另外运动还能够调整机体5一羟色胺的水平,它是我们的情绪平衡器;运动还可以增加BDNF(脑源性神经滋养因子)的水平,BDNF的主要作用在于延长脑细胞的存活时间,研究者认为这种物质也能提升情绪;

最后,运动甚至可以改善大脑某些区域的功能,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提升大脑额叶和海马的活动性,这两个区域都与情绪调节有关。Robert Thayer花费了20年的时间研究运动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他说:“据数据表明,运动是最好的整体情绪调节器。”Thayer指出,除了受控制的、激烈的运动之外轻松的散步是老师影响学生情绪的最有效的方法。一项长期的体育教育计划不仅能为学生带来较积极的情绪,而且通常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十一、促进儿童形成积极自我

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构特点,自我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认知层面指个体对主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概念;情感层面是指个体对自我的体验,其中自尊是最主要的方面;意志层面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的自觉而有目的自我调控 。

运动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即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认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持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个体自信,自我期望较高,在各方面的表现更加优异,而优异的结果往往又会增强原本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可见,积极的自我概念有自我增强作用,可以推动良好个性的形成。

很多研究文献表明:积极的自我概念或身体表象依赖于愉快而自主支配的身体活动,当个体获得专门的技能、能够和同龄人很好地相处时,自我概念就得到进步;当个体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身体活动进而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时,自我概念就提高了。所以经常参加运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都能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十二、增强自尊增加自信

运动可以增强自尊。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判断和体验,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之上产生。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适量运动有助于提升自尊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由于自尊心极低而处于危险情境中的儿童,其中包括来自低社會经济背景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和身体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后开始感到自己更重要、更有价值。

十三、小结

本文重点论述了运动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积极自我形成的促进作用及机制,因为运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理解与重视。探讨这一问题可以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儿童运动的重视,齐心协力创设良好的条件,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运动。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运动应简单易行,具有普及性,不要受到太多外在条件的限制,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有机会参与。

其次,应降低对竞争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增加运动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设计一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加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较好的运动员才能参加。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不必考虑动作是否标准、不必担心输赢,而主要在于体验运动的快乐,因为有乐趣的事才更容易长期坚持。

最后,运动强度要适当。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对儿童而言,每周3—4次,每次30—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有助强健体魄,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猜你喜欢

大脑个体身体
我de身体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