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新教师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

2021-12-09沈伟沈慧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沈伟 沈慧珺

[摘    要]乡村学校新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师观,从提升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与必备的能力目标出发,构建“引、学、教、评”一体化新教师培养途径,探寻有助于新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的策略与机制。

[关键词]乡村学校;新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新教师培养是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要任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招聘一批青年教师充实到乡村学校,补充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但新入职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认同感不高、师德修养不足、教育法规意识不强、新理念新技能掌握不够、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实践不多的“五不”现象。因此,加强新教师培养,着力促进乡村新教师新时代教育观、教师观的形成,帮助他们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2018年以来,我们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小学新入职3年以内的教师培养进行了跟踪研究,着力改革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强对新教师岗前专题培训和职后跟踪指导,取得了明显效果。实践证明,有目标的引领和培养,创造一种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新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新教师培养是乡村学校发展的需要

乡村学校教师整体年龄较大,学科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少。教师队伍不稳定,一方面,乡村学校年复一年地接收新入职教师,另一方面,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一些年轻教师因教育教学和成长环境不适应、条件不如意等原因,出现上岗就离职的现象,致使乡村学校被动地成为新入职教师的成长基地。因此,要加强乡村新入职教师培养,引导新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对争做‘四有好的教师”。依据在职教师的阶段发展论等理论的指导,从现状及问题出发,“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探索提升乡村小学新教师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方法,“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有助于乡村学校新教师的成长和乡村学校的发展。

二、明确新教师培养目标

乡村新教师从城市高校走进乡村学校,有一个适应阶段,是新教师的入门阶段,也是新教师“教育观”“教师观”的形成阶段。因此,我们把乡村学校新任教师(入职三年的教师)的成长分成入门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从“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层面上,明确每一阶段新教师培养目标,制定相应培养措施,使乡村学校新教师逐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骨干教师。乡村新教师培养目标体系如下表。

三、搭建乡村新教师成长平台

新教师成长需要自身努力,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目前,乡村学校因规模小、教师数少,新教师成长更多的是处于“散养”状态,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较慢。因此,为新教师成长搭建“六个平台”,在师德修养上引好路,在教学技能上传好经,在成果展示上搭好台,在专业成长上助好力,探索适合乡村学校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策略和方法,有利于促进乡村学校新教师素养的提升。

(一)搭建跟岗实践平台

新教师初上讲台,如何尽快从“学”的境界进入“教”和“育”的境界,关乎新教师是否能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我们“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实施乡村新入职教师第1年到城区学校或优秀学校跟岗学习与实践,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内化理念,外化行为,快速转换角色,缩短“适应期”,站稳“成长期”。

(二)搭建导师引领平台

良好的生涯开端能给新教师自信的力量。针对新教师的现状,实施青蓝工程,为新教师选配师德高尚、经验丰富、政治思想好的指导教师,引领新教师学好弄通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引领新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和必要的品德,恪守法律底线、依法执教;“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保证其正确的教育行为;引导新教师学课标、学教材、学教法,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结束“菜鸟”状态,进入“孕穗期”,进入成熟的教师职业状态。

(三)搭建校本研修平台

以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唤醒新教师教与研的主体意识为目标,构建符合新教师成长的校本研修方式。

1.校本教研。开展“五个一”校本研修活动,即每一个新教师每学年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教育叙事,备一组教学设计,上一节成功汇报课,交一篇研究论文,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促使新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成长。

读书交流。读书是教师获取知识的源泉。新入职教师学历较高,但存在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现象。因此,为新教师创设读书交流机会,让新教师通过分享读书心得,在交流中的碰撞,实现从“汲取”到“喷吐”的转变,让新教师在交流中增进对教育的理解和身份的认同,在合作和分享中提升新教师整体素质。

教学研讨。建立“随堂听课”制度,引导新教师自主听课、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研讨活动,变“常态”为“动态”,随时发现问題,着力提升新教师在没有导师指导的独立备课、上课能力及把握教材、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新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促进新教师专业水平向精深发展。

课题研究。指导新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引领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发现与探究小问题的解决,培养新教师的探究与反思意识,使新教师从“观光者”向“研究者”转身,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联片教研。让新教师走出去,参加跨校或外出听课、学习、交流活动,参与校际联片教研活动,鼓励他们到其他学校上课,返校汇报反思和感想、上汇报课,并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吸收、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搭建专项培训平台

以“质性”替“量性”,改变传统新教师培训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上岗后的集中培训、新入职教师跟岗培训以及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信息技术水平等基本功培训。变“改造”为“自造”,提升新教师发展的自由度,转变教师的观念,吸纳先进的教育理论,真正改变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质。

(五)搭建成果展示平台

成果展示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动力。组织新教师常态课交流、各类做课比赛、才艺展示,让新教师在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中得到提升。

1.常态课。组织新教师每人一课、三年三课活动,即第一年汇报课、第二年展示课、第三年示范课。直面课堂教学实践,引领他们不断地研究、分析课堂教学规范,掌握自己课堂上目标的达成度,充分展示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个人风采。

2.展示课。每年组织一次新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展示新教师的教学个性。课前,指导新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教法、学法,在研究思考中学习;课中,灵活地组织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我;课后,虚心求教,相互评议,在交流反思中提升自己,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3.研究课。立足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包括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在内主题研究活动,让新教师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与导师一起分析、研讨,处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让问题与困惑在大家共同研究中得到突破,对不同课型的目的和任务达成共识。

(六)搭建表彰激励平台

每年组织新教师微课或课件或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或教学心得或教育案例、我的教育故事或我的师德观三项评比、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基本功大奖赛,对教学基本功、班主任基本功表现突出的新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开展新教师微课、课件、课例等研修成果展示评比活动,并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新教师的积极性,在不断的锻炼和展示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乡村新教师培养途径

围绕“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三年成熟”目标,构建“引-学-教-评”一体化的培养思路,做实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指导,引领新教师在做中学、学中教,完成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的蜕变,逐步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

(一)以“引”为导向,找准方向

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组织新教师参与式集中培训,帮助新教师掌握教育方针、学习工作方法、适应工作环境、明确发展方向。

1.指“路子”。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培训,组织新教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教育理论、师德修养培训,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做一位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开展课标、教材教法、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及信息技术素质等培训,帮助新教师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方法。

2.结“对子”。组织导师与新教师“师徒接对”,实施导师深入课堂,通过观察、听课、评课等形式,对新教师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进行跟进式“坐诊”指导,了解新教师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沟通与交流,及时指点,提出班级管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引领他们不断地改进与实践,直接获得来自实践的知识和经验。

(二)以“学”为中心,在做中学

“智者当借力而行”。建立新教师跟岗实践制度,指导新教师在入职的第1年,向导师学、向同行学,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班级管理水平与课堂教学技能。

1.出“点子”。新教师初上讲台,面对一群不同个性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一旦遇到困难或问题,容易烦躁、彷徨。因此,要了解新教师的愿望与困惑,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原因、想办法,知道对调皮的、学习不认真等的学生“我要怎么做”,遇到问题或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知道“我应该怎么办”,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职初期。

2.学“样子”。教学模仿是新教师成长的“着力点”。引导新教师“五学”,即学备课、学说课、学上课、学听课、学评课,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教师。

学听课。让新教师先听导师和同行课,通过听课了解如何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如何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通过提问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思考自己如何上好这节课。

学备课。引导新教师在听课基础上学备课,了解要备什么?如何备课?备课目的是什么?学备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预设、学教学过程的设计、学重难点的把握、学教法、例题、练习、作业的选择与设计等,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学说课。让新教师在上课前,先将自己的备课和一节课的总体思路说给导师或同行听,然后由导师与同行进行点评,对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帮助新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上课。让新教师全程跟随导师,观摩备课、上课、班队活动等,模仿导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驾驭与教学语言的使用、学生情绪的调动技巧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解决自己的困惑。组织新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观摩等教研活动,参与研磨、交流研讨,再模仿上同一节课,进行比较、改进、再上课,在“模仿”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评课。引导新教師在听课之后,聆听导师和其他教师的评课,学习他们评课方法和技巧。同时,将自己的课录下来,自己先评,再请导师或同行评,并进行比较,从对比中取得进步。

3.壮“胆子”。指导新教师在“五学”基础上,按自己的理解主动说课,说给同行、导师听,有理有据讲述自己的授课之道;主动上课,上给同行、导师看,认真接受导师、同行的点评,并内化成自己的感受;主动评课,在听导师或同行课后,从以书面形式大胆地写出来自己的看法与感悟,逐步到公开讲出自己的评课意见,与导师和同行交流探讨,从中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通过主动说课、上课、评课等方式,锻炼自己“胆子”,树立上好课的信心,从而站稳讲台。

(三)以“教”为重点,在“教”中悟

建立新教师成长跟踪指导制度,在新教师入职的第2年,指导新教师在“五学”基础上,开展“五教”,即自己教-同构教-异构教-重复教-多人教。

1.搭“台子”。组织新教师开展每人一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课多上、同上一课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尽快进入角色。

每人一课。每学年组织一次新教师校内每人一课活动,第1年的入门课,第2年的展示课,第3年的教学比赛。聚焦课堂,人人参与,为每一个新教师创造亮课平台。让新教师在导师指导下备课、磨课、上课,一边做一边总结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得失,一边借鉴一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组织同学科新教师同课异构活动,让同学科新教师同备一课,同上一课。课前,提出自己的教学构想,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并在导师和同行的帮助下,进行修改完善。课后,认真听取导师、同行的点评,与其他做课新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力求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异课同构。组织不同学科新教师异课同构活动,让不同学科新教师在导师和同行的指导下,用导、学、议、讲、练等相同的教学构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完成不同学科的一节课堂教学任务,检验教学方法。

一课多上。指导新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上同一节课,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吸纳同行的建议,了解不同环境下教学效果和不同学生的反应,展现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同上一課。建立跨学校协同教研共同体,以课例研磨为载体,组织不同学校的同学科新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上一课,展示新教师具有个性化思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让所有同学科新教师带着目标、带着问题互听互评,通过“五磨”(即磨教材、磨教法、磨学法、磨媒体、磨得失),共磨一课,在不断的研课和磨课过程中,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新技术,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2.压“担子”。新教师学历较高、理论知识较强,渴望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要充分信任新老师,知人善任,大胆使用,鼓励新教师勇挑重担,让新教师从跟岗实践班主任,真正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在班级管理上“唱主角”,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鼓励新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主动上公开课、主题班会课、汇报课,积极参与学校、片区、县级教学大赛和研究论文、教学课件等评选活动,在实践锻炼中成长,让新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为“教学新秀”。

(四)以“评”为主体,在“评”中思

建立新教师教育教学成长记录制度,在新教师入职后的第3年,组织开展针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评选,为新教师架设成长的“梯子”。

“扶上马,送一程”。组织新教师基本功(“三字一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演讲(我的教育故事、我的师德观)评比,为新教师提供更多展示才艺的舞台。组织新教师备课、说课、上课等评比和成果展示活动,特别是参加县级以上赛课、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全程跟进,从备课、说课、试课、评课到再次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帮助他们打磨,总结经验,为优秀的新入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帮助,助力他们参与更高层次教学比赛活动,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培养县级“教学新秀”。

引、学、教、评一体化是贯穿于新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引是导向,学是基础,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通过教,促进思,更好地促进学,评是对教与学的结果的反馈与检查,促进其进一步学与更好的教,其模式图如下:

五、乡村新教师培养实践成效

(一)尊重差异,促进了教师人人进步

本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整体推进,共同提高”培养思路,根据新教师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功底,选择不同的导师与跟岗实践学校,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组织教学比赛、个人才艺展示比赛、“我的教育故事”或“我的师德观”演讲比赛、为其搭建不同的适合其成长的平台,为每个新教师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不同的展示才艺的舞台。

(二)师徒结对,促进了新教师专业提升

采用“一徒多师”“一师多徒”等师徒结对的导师培养形式,让新教师与老教师、优秀教师、名师近距离接触,使新教师从不同的师傅手里学到不同的经验和知识,开阔思路、丰富经验、快速成长。

(三)成果展示,搭建了新教师成长平台

实施新教师每人一课评比(入职第1年的一节展示课、入职第2年的一节汇报课、入职第3年的一节优质课)、一篇教学设计、一篇“我的故事(我的教育故事或我的师德观)”的“三项评比”等成果展示形式,以课例评选为新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个性和才艺的舞台,以教案评选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以我的教育呈现新教师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启迪新教师从中悟人生哲理、育人经验、教育教学智慧。

(四)多元培养,创新了新教师培训机制

为新教师成长创设不同的多元途径,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教师观,明确职责,争做“四有”好老师;通过“请进来”,请专家、名师为新教师开设讲座,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通过“走出去”,组织新教师参与跨校际学习与交流研讨,让新教师走出学校接受学习,拓宽新教师的视野;推动混合式校本研修,让新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等一系列研修,拓展新教师成长途径,为新教师专业成长提速。

新教师培养是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乡村学校不断探索,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因此,新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成长环境,缩短他们的“适应期”;需要导师的引导,催化他们的“成长期”;帮助他们规划自我发展愿景,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起好步、找准目标,引导新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速他们的“成熟期”。在实践的磨炼中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班级管理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和驾驭课堂能力,在不断反思与感悟中,快速成为一位优秀的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03-28].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

[3]沈伟,胡安兰.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新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0(2).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