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调与西方演奏技法的融合
2021-12-09潘谊
潘谊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且内敛的民族,在古代军事、医学、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举世瞩目的传说,在音乐领域方面也开出了许多灿烂的花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到现在依旧是我们弘扬传承中华民族音乐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世界文化包容性的深层次发展,音乐逐渐呈现交融的趋势,在多元化的今天,音乐会继续承担起沟通桥梁的作用。本文就以《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管弦乐曲》陈爽钢琴改编版为例,具体分析中古民族音调与西方演奏技法的融合。通过对这部钢琴作品深入分析研究,探索中国这首钢琴独奏改编小乐曲的创新理念、创新技法。并研究总结《炎黄风情》的创新成功经验,探讨中国当代钢琴改编乐作曲艺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展望中国当代钢琴改编乐曲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中西融合 鲍元恺 《炎黄风情》 陈爽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72-03
西方音乐的进入对中国当时的传统音乐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作曲家逐渐开始进行摸索,融合中西方音乐,主要是把西方的音乐理论、音乐风格和音乐作曲技法加入中国传统音乐中。《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这部组曲以流传久远的汉族民歌为主题且包含鲜明的民族风格,用西方管弦乐的绚丽色彩描绘了炎黄子孙的生活场景。20世纪中叶至后期及21世纪初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成绩卓越的作曲家,中国音乐创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炎黄风情》为代表的作曲优秀作品体现了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创作的水准。
一、关于《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钢琴改编的丰富多彩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是鲍元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西方管弦乐色彩相融合后的优秀作品,展示着地跨东西南北(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等地),情及悲愁喜乐的汉族人民生活画卷。根据地域不同可分为6组,每组有以歌曲、民歌、小调和叙事曲为题材的四首歌曲。这部作品先后经历了钢琴独奏改编版,和四手联弹的改编版,本文主要针对四手联弹改编版进行分析。通过对整部改编曲的肌理类型进行分析和整理,归纳出四种类型:快板、慢板、抒情、复调及和声色彩。在演奏《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钢琴四首连弹时,演奏者要充分理解此类型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西方演奏技法,并运用到演奏中,从而在乐谱中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以“心琴和谐”为目标,使这组《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陈爽钢琴四首连弹改编版的作品演奏更加完美。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是中国最知名的乐器之一。伴随着国内艺术行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钢琴艺术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钢琴也随之成为了最受家长欢迎的乐器之一,这也为钢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一片沃土,钢琴曲的创作逐渐向着多元化与艺术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此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大量蕴含着古代中国元素的钢琴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传承了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推陈出新,融入了部分西方音乐的元素,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钢琴的乐音符合中国人审美的线性思维。钢琴弹奏的音乐往往是跌宕起伏的,它还非常重视立体结构、和声、复调等。《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是鲍元恺将中国民间旋律结合西方管弦演奏技法改编成的管弦乐曲,陈爽将其改编成四手联弹版,体现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通过传承、创新和文化融合后能焕发出新的活力的特点。通过将《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改编为钢琴四手联弹曲目,陈爽在鲍元恺之后再次展现了中华音乐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通过欣赏民间音乐的钢琴演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魅力。在钢琴曲改编中,其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教学再现了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欣赏价值,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钢琴改编作品的意义。在《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钢琴四手连弹改编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四手联弹增加了钢琴声部,中音区频繁在演奏中出现,扩展了钢琴的力量。《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的钢琴四收连弹改编版再现了优美的民歌旋律,并结合了钢琴的音色音响特征。将民歌中的滑音用钢琴的修饰音来表达,用连续快速的音程体现管弦打击乐的效果。
中国民歌多为民间艺人传唱,旋律简单,音乐色彩淡。《太行春秋》中,作曲家运用复调音乐,将原本简单的民间音调重新排列组合成全新的音乐曲调。这种方法让音乐的音效变得更加具体,同时也让整首音乐的感染力不断增强,更容易和听众产生共鸣。而《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钢琴四手连改编版中更多地采取了对比、模仿和自由复调等多种方式让民歌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形象地展现了炎黄子孙春种秋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生活图景。在管弦版《炎黄风情》中,挑选了几个典型的管弦乐器进行演奏,对民歌进行完善,丰富了原先的音乐形象。钢琴四手联弹版中的《走西口》,再现了山西民歌的特点,钢琴的音色可以模仿管弦乐乐器,利用钢琴在整首乐曲中发出三连音的特色,形象的展现了雨滴落下的场景和掉落在花草树木的声音。钢琴的音色非常清脆,具有比较强的穿透力,可以营造安静的氛围。对于触键方面来说,高音部分的高音要求指尖像“一点水”一样触键,力度节奏均匀,音色通透,给人一种对悠悠仙境之美的向往之情。
中国改编钢琴协奏曲的改编曲从近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战争胜利时期中国开始逐步萌芽、兴起,发展至今,改编钢琴协奏曲的主要音乐创作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经过不断的创新探索正在创新、蜕变,日趋成熟。是作曲家鲍元恺在1991年的音乐二次创作期间重新完成,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举行首演。最后现场内容是作为一部由24首歌和一个新的流行管弦乐曲分别进行二次创作混合流行音乐而完成的。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钢琴四手联弹改编版,这部经由多种改编方式的钢琴组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歌的特点,在中国大陆省市间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汉族钢琴民歌改编曲也成为合唱组曲的重要主題,可以说《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中华民族音乐表演艺术画卷。《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四手联弹钢琴改编组曲,先后在世界各地区陆续进行巡回演出,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广泛认同赞誉并获得了各界人士高度评价。《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四手联弹钢琴改编组曲,以脍炙人口的多首汉族传统民歌歌曲为设计主题,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汉族音乐艺术画卷,充分体现实践了“中国风”的音乐创作设计理念,中西文化结合、雅俗共赏、时空流动的充分结合。不仅如此,作者鲍元恺老师独具匠心地用现代化的钢琴演奏技巧来对作品当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元素进行表达,将中国的古典音乐特色与西方的流行音乐文化相结合,赋予了它更多色彩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古代人民的优秀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焕发了全新的活力,称得上是对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作。
二、《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四手联弹钢琴改编组曲具有独特的文化融合风格
20世纪西方传统音乐艺术开始引进中国,对中国传统音乐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打破了原先单一、半封闭的艺术发展状态,也让中国音乐艺术开始走上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不断丰富中国音乐艺术的内容。西方知名乐评家对中国当代钢琴流行音乐演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钢琴音乐演奏理论、创作技法、风格和演奏技巧等方面都为中国音乐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不少的借鉴,让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中国的音乐听众在再次听到自己较为熟悉的旋律音乐的时候,会引起中国人骨子里的强烈共鸣,能以更好方式深入了解西方古典音乐新形式。西方的古典音乐家和听众也能根据自己较为熟悉的音乐演奏方式重新理解、领悟中国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文化内涵,因此《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四手联弹钢琴改编组曲在进行改编的时候仍然保留了中国音乐最初的优美旋律和最本质的面貌。它既是中国古代乐器与钢琴这一外来乐器完美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钢琴作品中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经典之一。它的内容结构与文化意蕴中都充满了古风古韵的艺术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与解读,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完成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四手联弹钢琴改编组曲,既充分遵循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也符合西方古典乐和交响乐四个主要乐章的整体结构演奏模式,构成整部作品中西音乐元素相互碰撞的重要基础。这一钢琴改编曲使用了多种中国民歌创作技法,让民间歌曲具有时代特征。《炎黄风情》之所以在全世界如此广泛地传播,并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是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民歌遗产。这种改编的器乐在音乐主题上一直是对原本音乐风格的关注和发展。这样创作既不会失去原民歌的魅力,又丰富了器乐的形式,使音乐更具层次性。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四手联弹钢琴改编组曲,以民族旋律为创作蓝本,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钢琴作曲演奏技法、改编作曲技法最终使其发展成为,既充分保留原来民歌的整体风貌、音乐特点,又同时兼具现代钢琴演奏艺术特点的新型音乐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小河淌水》中对和声的处理,鲍元恺复调式的管弦乐作品少有声部交叉,而陈爽改编的四手联弹中多以和声为例,管弦乐音要想在钢琴乐音中保持色彩,必须重新对照民歌和管血的乐谱排列方式,重新规划和声的布局。从钢琴和管弦的一音响特征分析,钢琴的音色比管弦要碎,它不像管弦是连续的,钢琴的简单单音就是单音,管弦乐的打击部分乐音音高没有定向标准,管弦乐的声部交叉钢琴也做不到。因此要简化一部分的交叉音。《小河淌水》中就实现了对交织音的處理。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的整部乐曲的次级主体结构上,作曲家主要分别采用了两段体、三段体、单重复主题和多重复等次级结构。例如:两段体的《小放牛》,三段体的《对花》《绣荷包》《小白菜》,单一中文主题字体结构的《兰花花》《茉莉花》等等。为了充分保证乐曲作品浓郁的中国民族性,在音乐旋律上的创作上,他由衷希望西方国家人民能通过自己较为熟知的民族管弦乐形式来充分了解这些来自中国的民间民族音乐。
既要保证中国民歌音乐不做任何修改,西方传统弦乐、器乐也不过度刻意模仿中国民歌旋律或者在音色上的特点,使用中国传统西方管弦乐配器写作演奏手法重新进行音乐创作,灵活运用各种弦乐配器创作手法及各种旋律的综合扩充手法来丰富民歌音响艺术色彩是《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最出色的地方。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四手联弹钢琴改编组曲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它来自不同作曲家的不懈坚持。它不仅仅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共同巡礼,也不是中国作曲家对音乐创作形式技法的共同探索,它的背后必然是两种音乐文化的共同碰撞互相交融,是彼此间一次次共同力图创新冲破艺术阈值的共同探索,是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
三、结语
西方钢琴进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西方钢琴家也对音乐的融合展现出极大的兴趣,西方的钢琴演奏经过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演奏方式,中国钢琴结合了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借鉴了西方的钢琴演奏方法和成功经验,和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相融合。《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四手联弹钢琴改编组曲,把中国民族音调和西方钢琴演奏技法相融合,让钢琴在音乐中的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充分展示钢琴的独有魅力,把中国的乡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鲍元恺,朱培宾.《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3.茉莉花[J].当代音乐,2017(18):109-113.
[2]郑妍.改编自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的钢琴作品本体及艺术价值的探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3]欧阳灿. 《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郭向明.字字珠玑,句句入胜——浅析《鲍元恺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J].钢琴艺术,2008(0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