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伤痕的镜子撤掉之后
2021-12-09
前几天我去成都玩,意外在朋友圈看到大学班长紫馨也来了成都,就约她一块吃个饭。本想着两人几年不见,可以叙叙旧、把酒言欢。没承想,我却成了她的“情绪垃圾桶”,从见面开始,她就不停地向我诉苦。
我了解到,她毕业后去了国外读研,回国后在一家外企工作,年薪30多万元。这些足以让我羡慕不已,但不知为何,她却整日生活在焦虑之中。她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不管她怎么努力,身边人都不会对她满意。于是,她生病了也不敢请假,生怕做不到最好,被人挑出毛病。她向我哭诉:“我不能喊累,这样会招人厌,我更不能哭,没出息的人才流眼泪,我现在的样子就很没出息对吧?”
她的这些话真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在我看来,她已经很优秀了,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但不知道她为什么就是不愿放过自己,总是要把事情想得那么复杂,患得患失,我该怎样劝劝她呢?
巴渝岩
聂宏斌心理咨询师
巴渝岩你好!在我看来,你的同学紫馨,属于高度敏感的自卑人群。这样的人面对周围环境总是战战兢兢,与人交际时也总是小心翼翼。由于过度自卑、敏感,他们总是只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自己身上也有很多别人所羡慕的特质。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心理学著名的“伤痕实验”,能够很好地解释紫馨目前的状况。实验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被单独带到一个房间,由专业的特效化妆师为其面部画上一道逼真且触目惊心的伤痕。之后,实验者拿镜子给志愿者看,接着撤掉镜子,让这些志愿者前往医院就诊,在此过程中,需要志愿者觀察记录路人对自己面部伤痕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心理学家通过整理志愿者填写的报告单发现,志愿者的感受大体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路人看向自己的目光中充满了惊讶和恐惧。但事实却是,他们脸上的伤痕在撤掉镜子后,就被实验者偷偷抹掉了。最终,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就会觉得世界如何看待他。
同理,紫馨之所以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实则是不能够自我接纳。如同上述实验中的志愿者一样,外界的评价与看法并无异样,只是她自己内心觉得有伤痕,从而不断内耗,心力交瘁,对外界环境产生异常警觉和高度敏感。
了解了不断自我攻击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哪些措施可以帮助她尽快脱离当前的困境?
首先,停止内耗,好好爱自己。在生活中可随手记录自己在工作、学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或进步,进而增加自我价值感。要尝试进行自我评价,并且相信并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其次,降低关系中的预期。通常情况下,认知会决定我们的情绪,所以及时调整心态、改变不合理观念就尤为重要。要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时,就会自然屏蔽掉外界的嘈杂声音,也就更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断积蓄能量、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