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南京河段岸线景观资源保护对策探讨

2021-12-09唐晓岚周铭杰杨阳李彬彬张晶晶

人民长江 2021年11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SWOT分析

唐晓岚 周铭杰 杨阳 李彬彬 张晶晶

摘要:沿江岸线的良好生态环境不仅对提升城市景观层次、保护水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打造长江“最美岸线”的基石,因此,沿江岸线景观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长江南京河段沿江岸线景观资源保护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SWOT分析,提出6点相应对策:① 抓住政策叠加机遇,推进沿江景观资源保护相关的规范制度细化与联合勘察实施;② 依托一江两岸文化积淀,活化沿岸文化遗产,描绘滨江景观蓝图,提升活化沿岸文化;③ 利用沿岸景观生态本底,合理区划生态保护,发挥景观资源多元功能;④ 结合岸线清退调整,加快江滩复绿工程进展;⑤ 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理念,实现沿岸景观资源的统筹管理;⑥ 保护沿江原生环境,减轻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提高江滩生态韧性设计。

关键词:岸线景观资源; 保护对策; SWOT分析; 长江南京河段

中图法分类号: F590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11.005

0引 言

岸线是江河湖海水陆边界线两侧及周边一定范围内、为保护岸线资源而划定并进行管理控制的重要区域[1]。长江岸线是长江沿线一定范围内水域和陆地空间的结合带,属于沿长江地区的稀缺性资源[2]。南京市拥有长江岸线总里程达270多km,因其丰富的长江岸线与洲岛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指出,长江流域的规划管理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策略部署,支撑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开发的任务。2016年国家发改委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在“三纵四横”大水网格局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发展作为总体要求[3]。2018年,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提到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并再次强调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4]。从上述国家战略与政策的颁布,说明了我国近些年对于长江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治理及岸线开发等情况十分重视。

长江岸线作为国土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岸线景观资源的保护对于推动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对长江南京段岸线景观资源情况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沿江岸线景观保护对策,旨在为南京市长江岸线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积极的推进作用。

1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1.1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市地处长江下游31°14″~32°37″N,118°22″~119°14″E,拥有长江岸线(包含长江干流岸線和洲岛岸线)275.5 km。长江干流岸线长190.1 km,其中北岸上起苏皖交界的驻马河口,下止六仪交界的小河口,长约90 km;南岸上起苏皖交界的慈湖河口,下止宁镇交界的大道河口,长约100.1 km。长江洲岛分为新济洲、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子汇洲、梅子洲、潜洲、八卦洲8洲,其岸线总长85.4 km。南京沿江周边景观资源丰富,拥有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绿水湾湿地公园、乌江桥林原生湿地保护区等多处湿地,还有栖霞山、幕府山等多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滨江林带、滨江风光带。当前,南京市发布的“拥江建设”规划(见图1)、滨江核心区2035规划等为南京积极建设高标准的“南京外滩、城市客厅”提供有力支持。本文研究区域如图2所示,从长江一级边坡临水边界起往陆地、八卦洲岛1 km宽度范围内的江滩、洲滩以及江心洲等区域。

1.2岸线景观资源分布获取

基础数据为南京市2018年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栅格数据、影像数据以及南京行政区划边界数据,其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空间分辨率为30 m;此外,还通过沿江实际调查、收集与长江岸线保护相关规划资料等工作,为本次研究提供支持。

在现有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从长江一级边坡临水边界为基线按1 km宽度绘制两岸缓冲区以及八卦洲沿岸缓冲区,得到南京市长江沿岸1 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见图3)。

根据土地利用分类将南京长江沿岸景观资源分为林草类景观资源与非林草类景观资源,前者包括林地、疏林地、高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水库坑塘、滩地;后者包括水田、旱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裸岩石质地等。

2长江南京河段岸线景观资源保护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Heinz Weihric)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区域情况的方法,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城市各类用地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中。SWOT中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本文利用这种分析方法,结合研究区域的情况,找出对沿江景观资源保护有利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要素,以及对保护不利的、存在问题的要素。综合上述各种条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1优 势

2.1.1南京“一江两岸”联动发展势头较好

南京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是江苏省拥有长江两岸岸线资源的跨江城市。在2009年,南京城市规划部门就编制了关于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利用的规划,以资源利用综合效益为主线,岸线与腹地的联动发展为重点,优化调整主城滨江两岸岸线功能,建设开放型滨江景观带,将沿江旅游景观和生态岸线相结合,形成沿江绿色生态景观轴。

目前,南京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建设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按照集约特色、产城融合的理念,建设“三个副城、九个新城”,明确“拥江发展”的重大策略,以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拥江格局[5]。长江两岸将划分成“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在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引导下,南京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

2.1.2沿岸湿地类型多样,岸线生态系统序列完整

南京沿江湿地类型包括长江干流湿地、季节性水淹滩涂湿地、淡水森林沼泽湿地、淡水草本沼泽湿地等。这些湿地组成是从近海及海岸湿地向淡水河流湿地过渡的重要节点,由此构成了较完整的长江中下游沿岸湿地生态系统序列,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群。南京沿江现已建成8个湿地公园,包括鱼嘴湿地公园、绿水湾湿地公园、八卦洲湿地公园、新济洲湿地公园等。湿地公园种植的水杉、柳、杨等植物形成岸线林带,构筑起生态廊道,为动物、鸟类等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

2.1.3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丰富

南京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均温度为15.7 ℃,年均降雨量1 106.5 mm,林木覆盖率约29.6%。长江泥沙的淤积是长江洲滩湿地形成的直接因子,长江的冲刷也是造成洲滩湿地此消彼涨的直接动力。积沙岛、河漫滩等特殊地形随河流走势呈条带状分布[6]。复杂的地形条件与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生存环境,因此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优势属种的湿地维管束植物共有248种,隶属于57科144属;动物包括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鲥鱼(Tenualosa reevesii)等鱼类12目23

科106种,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两栖类2目5科12种,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等爬行类2目7科25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等水鸟和伴湿地生存鸟类7目17科89种,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35种,省级保护动物13种[7-8]。除此之外,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于长江南京段两岸,包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

2.2劣 势

2.2.1人类活动干扰频繁,沿江岸线景观破碎化程度严重

20世纪80年代后,长江岸线从零星利用转变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南京沿江两岸的景观风貌呈现出产业加剧的工业化景象。江滩地的林木不断地受干扰,岸线林带呈现出断带的状况。干扰活动包括建设用地扩张、沿岸码头建设,农田以及开发渔业开垦等[9],其中,农业围垦占据沿江水体使得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景观林带的土壤受到污染。此外,开采沿岸砂石的行为,使得区域岸线林带的植物多样性降低。这些人为的干扰使得江滩地林带呈现斑块化的现象,动物的栖息地不断挤压侵占,岸线的连贯性、美观性[10]遭到破坏。

2.2.2工业设施侵占岸线严重,岸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当前,长江南京段沿岸工业发展都面临着转型,一些停用废弃的厂房遗留在滩地上没有进行及时处理和复绿,导致部分滩地成为棕地。工业和仓储占用存在着布点较分散和岸线占用过长的现象。有的厂区很大,占用岸线范围广,使原有林带、生态湿地面积减少,破坏局部生境平衡,导致其自身恢复能力下降,使岸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2.2.3沿江护岸护滩等工程硬化面积扩大,生态功能降低

长江南京段经过60 a河势控制[11],采用了一系列护岸、护滩等工程措施,河道由自然演变到工程控制,实现了防洪安全。但硬化护坡、护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河床与河水之间的联系,破坏了江滩地生态系统的健康[12]。虽然部分江岸带有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但植物多样性不足,加上易受水流、波浪冲刷的影响使得江滩边界持续后退,造成江滩可利用资源减少并极大影响动物栖息地面积与生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岸线的生态功能。

2.3机 遇

2.3.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下长江大保护策略的实施

实施长江大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两山”理论实践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反复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推进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长江大保护”主要解决生态的整体保护与修复、污染的全面控制与治理这两个问题,要求在岸线修复、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精准发力,改善沿江生态环境。在这一策略部署的政策支持下,南京正大力开展长江沿岸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工作,截至2020年10月,拆除取缔涉嫌违法违规占用岸线项目238个,腾退长江干流岸线47 km,为沿岸景观保护提供有效基础保障。

2.3.2江苏省关于沿江两岸造林计划的有效实施

长江两岸造林工程是我国建设长江沿岸生态廊道的重大行动。江苏省早在1992年出台了《江苏省实施森林法办法》,2007年制定了《江蘇省生态公益林条例》,2016年发布了《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至此林地与湿地都得到了刚性的法律保证。2019年江苏省林业局印发了《长江(江苏段)两岸造林绿化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完成沿江造林2 900亩(193.6 hm2)、2025年辖区内两岸绿化全面完成,实现应绿尽绿。当前,长江南京段两岸大堤外1 km范围内共完成长江两岸绿化造林6 200亩(413.3 hm2)。此外,南京市在2020年5月发布《南京魅力滨江2035》,着力建设滨江风光带,构建滨江空间形态总体控制体系,有效推动长江南京段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的建设,提升鼓楼滨江商务区段、幕燕风景区段等岸线景观的效果,有利于保护和展示长江两岸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让滨江景观日益成为南京两岸靓丽的风景线。

2.3.3南京市规划部门明确划定长江岸线保护区

根据国家《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8年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322号公布了《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明确划定长江南京河段的保护区范围,旨在加强长江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优化岸线利用效率,把长江岸线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保护岸线范围包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岸线、沿江湿地公园岸线等,办法明确禁止在长江岸线保护区内建设易破坏生态的设施、进行围垦活动等行为[13]。通过编制沿江岸线规划,进一步细分岸线功能分区,加强岸线功能区分区管控,为推动沿江岸线景观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工作的试点市,研究成果对推动沿江环境质量改善、对岸线保护提供了绿色支撑。

2.4威 胁

2.4.1沿岸景观资源缺乏统筹管理带来的威胁

长江沿岸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涉及到水利、国土、农林、环保等多个部门。当前多个部门都以各自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台相关的办法,但是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导致法律法规之间衔接性与关联性较弱,使得岸线景观资源难以统一管理。例如部分河段的岸线因长期缺少修缮而存在安全隐患,野生植被的肆意生长,水体富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以及产生异味,沿江绿带景观植物养护不及时、整体景观效果差等问题。

2.4.2人工干扰与长江水沙情势改变对自然岸线的威胁

长江自然岸线是极为稀缺的资源,但是以往沿江居民对江滩、洲滩等地的大规模围垦、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等活动,导致目前多处滩地已被硬化、固化。另外,沿岸取砂、滨江公园硬化工程、护坡护滩等工程对自然岸线的生态功能产生威胁。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沿江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导致沿岸土壤、长江河流水文等情势改变。

长江水沙情势变化导致长江岸线的冲淤格局变化,从冲淤相对平衡转变为冲刷,空间上从“上冲、下淤”转变为全线冲刷,河床冲淤形态从“冲槽淤滩”转变为“槽滩均冲”[14]。由于河床冲刷下切,深泓摆动频繁、局部近岸边坡变陡、冲刷坑扩展、主流顶冲点变动,从而增加了崩岸的机率,这对河势稳定、堤防以及沿岸景观带的安全造成威胁。

2.4.3外来物种对滩地生态系统的威胁

长江南京河段的江滩、洲滩存在外来植物的入侵,主要包括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紫茎泽兰以及凤眼莲等。这些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强、传播能力强,不仅极易对滩地造成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而且会形成单优势种群,破坏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平衡,严重者导致本土植物退化。除此之外,沿岸林带也多是林鸟或水鸟筑巢、觅食的场所,每年还有成群的候鸟迁徙至此;这些长势迅猛的外来植物不仅会在空间上侵占鸟类栖息地,而且会因食物链关系引起鸟类群落结构改变,继而造成物种减少、多样性降低,亦或造成少量适应种增加,形成单一种群,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

3长江南京河段沿江岸线景观保护对策

通过对研究区域沿江岸线景观保护的 SWOT分析,本文针对目前沿岸景观资源现状提出以下几点保护对策。

3.1抓住政策叠加机遇,推进沿江景观资源保护相关的规范制度细化与联合勘察实施

在实施长江大保护的战略背景下,南京市有关岸线生态保护部门应充分抓住机遇,做好与《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江苏省长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的对接工作,落实《南京市滨江生态环境保护要点》《南京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以及《南京市长江经济带发展专项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要求。

全面有效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主管部门应尽快整合相关部门实施联合勘察,完善对长江南京河段沿江岸线景观资源的系统勘察记录及动态监控,全面开展长江沿岸景观资源的调查研究,为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沿江景观资源保护制定详细的、严谨的保护制度和方案措施。同时依托《南京魅力滨江2035》,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南京“一江兩岸”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按近期、中期、远期做规划方案并结合长江南京河段自身优势积极推动岸线景观资源的保护。

3.2依托一江两岸文化积淀,活化沿岸文化遗产,描绘滨江景观蓝图,提升活化沿岸文化

在进行江滩、洲滩复绿等专项行动中充分融入当地文化,有效发挥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岸线景观优势。以尊重沿岸历史文化、尊重沿江绿地为原则,对滩地周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收集能够反映文化的资料,深入整理相关地方传说、滨江野生动植物文化、滨江农耕文化及红色纪念文化等地方性传统知识、地方文史与沿岸地区风土民情。

例如在长江南京鼓楼区段聚集了丰富的文化景观,包括渡江胜利纪念馆、龙江船厂、大桥公园、下关码头等蕴含红色历史、桥梁建设以及运河发展的文化遗产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历史气息,在修复长江生态时将自然人文二者交融碰撞,通过沿岸景观资源的合理整合进一步活化遗产,以“点—线—面”联动设计来营造沿江景观氛围,打造景观序列完整、内容丰富、魅力山水的“长江南京段黄金岸线”。

3.3利用沿岸景观生态本底,合理区划生态保护,发挥景观资源多元功能

长江南京河段沿江湿地自然条件特殊,属于感潮河段[15],虽然不直接受潮汐、盐碱性等因素的影响,受潮汐影响,水位、流量、流速、流向都呈周期性变化,因此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与防洪战略意义。在出台的《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中,将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鱼嘴湿地公园等湿地内的岸线划为保护区范围,这类湿地的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所营造的恬静、旷远的氛围和美观健康的生态景观能够给自然岸线提供保障的同时给予都市人群强烈的景观吸引力。建议进一步细分湿地保护区内部的景观空间,适当增设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的功能区,加强后期维护、及时增绿。

在幕燕滨江区、滨江新城区等长江沿岸的区域主要是划分为保留区,这类区域是独特的人工湿地类型,有改善沿江风貌、美化城市的功能,又有开展科普教育、娱乐公众的社会功能。这需要充分考虑沿江生态、景观与游憩等多功能需求,增设观景亭、廊等游憩设施,选取适应性强、姿态优美、色彩丰富的植物以打造“長江沿岸最美景观的南京样板”,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打造生态旅游风光带,带动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沿岸景观空间,发挥景观资源的多元功能,进一步推动南京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15]。

3.4结合岸线清退调整,加快江滩复绿工程进展

摸清沿江岸线各类保护区内的人工岸线侵占情况,重点针对岸线生态保护区范围内被工业、居住等占用的岸线区段,根据相关管理条例,进行清退与调整;合理把握景观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沿岸产业结构、重整产业布局及改变发展方式来解决长江沿岸工业发展转型的问题;对于滩地中的建筑遗址、废弃厂房进行拆除,并及时复绿。在进行江滩复绿工作时,要以点、线、面、带、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植树造林,加强岸线生态屏障区的覆绿,稳固局部生境平衡,以此来推进滩地绿化工作。

3.5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理念,实现沿岸景观资源的统筹管理

实现对长江南京河段沿江景观资源的管理,除了需要依靠政策部署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更要结合南京沿岸景观资源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细致划分部门职能,健全执法配合机制,严查违法行为。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实现联合监管、应急联动以及信息共享。

可建立集成式数据系统,利用遥感、遥测等技术手段对沿江岸线景观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将数据传输给系统后台并进行分析、可视化解读,形成长江南京段沿江岸线景观资源管控多视角、多区块、多要素的“一张图”。资源统筹部门可以实现在数据库中了解当前的景观资源现状,需要修补的区域以及未来可开发利用的区域。结合资源数据分析以及《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的实施,分配各职能部门管理区域,严格管控岸线景观资源,同时每个职能部门都能清晰地看到各区域内景观资源的时空变化,实现多地区岸线景观资源的信息整合与共享。

以数据的多视角、多区块、多要素的“一张图”,开发长江南京河段景观资源管理图层,能够充分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云处理、AI智能、5G通信技术[18]与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领域,建立互联网+大数据理念所形成的信息化平台,促进景观资源保护科学化、监管精准化,从而提升长江南京段岸线景观资源统筹管理的水平。

3.6保护沿江原生环境,减轻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提高江滩生态韧性设计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较强自我再生能力,给沿江滩地自然或人工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针对外来生物入侵首先要建立系统的监测系统,通过对长江南京段沿江区域存在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摸查并加以评估,分析出景观破坏严重区域以及存在潜在威胁的区域,研发设计入侵物种跟踪、控制装置,相关部门可根据不同入侵物种的特性定期进行药物清除或者人工拔除,同时预防对周边原生植物的伤害。

其次,应当建立缓冲区域,通过江滩整地扩湿复绿实现退耕还湿还林还草,形成通过人工手段营造利于植物生长的、能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人工景观缓冲区域。可根据滩地水位的季节性变化,搭配合适的植物形成自然-人工的复合型植物群落,重构沿岸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加强滩地植物的适应能力,塑造韧性江滩。一方面给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乡土植物恢复,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原真性,从而减轻外来物种入侵对沿江岸线景观的破坏程度,提升长江南京段沿江整体景观风貌。

4结 语

长江沿岸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对于南京市建设美丽的滨江风光带、沿岸生态廊道及居民休闲游憩场所至关重要,也是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南京市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构建南京绿色生态网络,强化蓝绿生态网络联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抓住政策机遇、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落实景观资源保护措施,实现对长江南京段景观资源的保护。

致谢

感谢南京林业大学李明阳教授、张永副教授及张武兆高工对本文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段学军,邹辉,王晓龙.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8):970-976.

[2]段学军,邹辉.长江岸线的空间功能、开发问题及管理对策[J].地理科学,2016,36(12):1822-1833.

[3]杨阳,唐晓岚,贾艳艳,等.长江流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与驱动因子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5):978-990.

[4]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19(10):5-9.

[5]张媛明.市-区府际事权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9(12):47-53.

[6]吴后建,但新球,舒勇.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研究[J].人民长江,2007,38(8):53-55.

[7]何春梅,童毅华,高常军.南京城市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分析[J].生态科学,2018,37(6):148-154.

[8]黄月,鲁小珍,吴颖莹,等.南京湿地动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4,33(1):28-31.

[9]贾艳艳,唐晓岚,刘振威,等.1995~2016年长江沿岸芜湖区段景观格局梯度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4):115-121.

[10]韩博,金晓斌,项晓敏,等.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的江苏省长江沿线生态修复格局分析与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41-161.

[11]臧英平,仲琳,周玲霞,等.長江南京河段河势控制工程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1(8):33-35,38.

[12]陈辉,钱海峰,蒋本虎,等.长江南京段河岸带生态修复思路及技术体系研究[J].江苏水利,2018(1):32-35.

[13]给水排水编辑部.南京划定长江岸线保护区保护办法4月10日实施[J].给水排水,2018,54(4):98.

[14]段学军,王晓龙,徐昔保,等.长江岸线生态保护的重大问题及对策建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11):2641-2648.

[15]王文才,李一平,杜薇,等.长江感潮河段潮汐变化特征[J].水资源保护,2017,33(6):121-124,132.

[16]景卫华,翁伟军,张友才,等.对南京长江岸线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9(4):27-29.

(编辑:黄文晋)

Abstract: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ong the river ban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rban landscape and protecting the aqua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It is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building “the most beautiful shoreline of the Yangtze River”.Therefore,the protection of landscape resources along the river ban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s and con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landscape resource protection along the Nanjing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proposes six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①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favorable policy and promote the refinement of the normative system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survey;② relying on the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one river and two banks,activate coastal cultural heritage,draw a blueprint for riverside landscape to enhance and activate coastal culture;③ use the ecological background of coastal landscape,rationally zon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and exert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resources;④ accelerate the progress of the river beach restoration project in conjunction with shoreline clearance and retreat;⑤ leverage the Internet+big data concept to realiz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coastal landscape resources;⑥ protect the native environment along the river,reduce the threat of alien species invasion,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the river beach.

Key words:shoreline landscape resources;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SWOT analysis;Nanjing section of Yangtze River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SWOT分析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