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一聊我们都在关注的教育“双减”

2021-12-09公众号留言读者

心理与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庭

公众号留言读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时间,“双减”成了热门话题,引发了诸多不同声音。在这场教育大改革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本期的互动话题,我们就一起聊聊大家都在关注的“双减”。话题通過《心理与健康》微信公众号发布,很多读者朋友与我们进行了留言互动。

“双减”来了,孩子们的身心更健康了

金秋九月,中小学生伴随着各地“双减”政策落地迎来了新学期。

被“作业和补课班”所困扰的孩子们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周末。很多家长也表示:停掉了培训班,自己和孩子的身心都放松了,如今的周末更有乐趣和意义。

@文*多: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双减”政策意味着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双增”,但我也切实感受到学生和家长压力的减轻。学生在校时间增长了,有更多的时间写作业,而且在学校写作业效率更高,抱怨作业太多写不完的情况少了。家长们不用每天下班还辅导孩子作业,亲子关系中的矛盾点就变少了。

@初九:

“双减”政策的落地,可以说有效地遏制了教育内卷,让教育回归教育的初心!从家庭层面上看,更好地避免了家长在教育上的从众现象,使其从鸡娃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把体育锻炼、休息、娱乐的时间还给孩子!增加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及彼此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孩子减轻学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茗心心理咨询卿*仪:

“双减”政策对于二孩三孩家庭来说确实能减轻不少负担,最大一点就是作业辅导的问题,作业少了,亲子关系矛盾减少,课外课少了省下一笔不小开支!孩子的天资各有不同,孩童确实在“双减”政策下得以解放,除学习外的其他方面也能得以更好地发展!其实无论“双减”与否,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是必须的!

“双减”之下,让教育焦虑得以转化

“聊放养开心,聊成绩焦虑”。当部分学生和家长享受着减负的“红利”,也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未走出教育焦虑。如何从另一个侧面看待“双减”,让教育焦虑得以转化?部分读者朋友有以下观点:

@爱与感恩:

我是第一批享受“双减”的家长。在孩子没有进入小学之前我就很焦虑,因为我听过来自很多妈妈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产生家庭矛盾的各种吐槽,这让我多少都有点害怕。听到“双减”政策,我欢呼雀跃,我和孩子都可以更有时间进行喜欢的体育运动,在做快乐的自己的同时也是对国家政策的支持,让我不再那么自责和焦虑。教育的本质在于释放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其实“双减”也给那些习惯于用分数评价孩子的老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育理念更新换代才能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初九:

个人认为义务教育的本质就是分流教育,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一种类型的人才,而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自身天赋及差异实现自然分流。学校不同学科全面发展,不同天赋的孩子能够百花齐放,以达到人尽其材,材尽其用。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辰长:

面对“双减”,作为家长的我,认为孩子的应试升学焦虑大部分来自父母。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大树就参天耸立;是小草就装饰大地。有的孩子就是拼了命可能也考不上重点本科,更考不上硕士博士,甚至考上了还面临不能毕业。适度的教育焦虑可能帮助我们重视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意志,我们家长不必越俎代庖。孩子们正在长身体、能吃苦的岁数,以“双减”为契机调整状态,把焦虑化为前进的动力,做有意义的学业,做更好的自己,敞开心扉沐阳光。

“双减”让孩子的学习回归学校与家庭

@王*莉:

“双减”之下,家长回归家庭教育责任,回归陪伴孩子的正常生活。而非把孩子交给培训班。“双减”政策是对家长责任的唤醒。

@不换昵称了:

“双减”要取得实效,家长是关键之一。家长要转变观念,尤其要戒“攀比”“跟风”。不要因“别人家的孩子”学了什么而过度焦虑。要多关注自家孩子的成长节奏、发展潜力、适合方式。家长要增强自己的教育能力。最好的、最可靠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注重良好家风的熏陶,重视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重视和谐亲子关系的培育和维护,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

   编者的话:

通过阅读本期的读者留言,可以感受到“双减”政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学生们大多欢天喜地;家长朋友们往往喜忧参半;教育从业者认为“双减”是挑战和机遇,但也深感压力。

家庭和课堂都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职能应该更多地从社会回到学校和家庭。9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文章《“双减”政策落地,有担当的家长这样做!》里面就有提到:双减,不减责任!双减,不减质量!双减,不减成长!孩子的良好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以及社会的正确引导。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育人”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双减”政策下,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都有可能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如何科学而从容地应对。《心理与健康》杂志也会在日后的文章中持续关注“双减”及其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欢迎读者朋友们持续关注我们的杂志及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xinliyujiankang)。期待您与我们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家庭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庭“煮”夫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