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夜里的两颗璀璨流星

2021-12-09王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大家庭抗争

王勇

《哈姆雷特》创作于16世纪初,当时英国正处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影响,该剧展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腐朽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曹禺的《雷雨》发表于1934年,当时中国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该剧揭露了旧中国封建大家庭的种种丑恶,以及新兴起的中国本土地主资产阶级冷酷、伪善与罪恶的本质。因此,两部作品虽然相隔三百多年,但背景和主题有着一定的可比性。特别是两部作品中哈姆雷特和周冲形象,犹如黑暗世界里的两颗璀璨的流星,虽生命短暂,却分别照亮了一个时代。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对比分析,挖掘哈姆雷特和周冲两者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

一、理想主义

哈姆雷特和周冲是两部作品中近乎完美的人物,可以这样说,莎士比亚和曹禺在塑造这两个形象时,都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他们身上,把他们塑造成了那个时代理想化的人物。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出身高贵,受人尊敬,就读于当时新文化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他眼里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主张自由、平等,称赞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在塑造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时倾注了无比的热情,甚至把那个时代人类所有的优点尽可能地集中在他身上,他借奥菲利娅之口这样赞美哈姆雷特:“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周冲是周朴园的少子,虽然出身于封建大家庭,但是他却不同于一般的富家子弟,年轻的周冲同样在学校里接触到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他单纯天真,爱幻想,在第三幕中,周冲对四凤表白:“我想,……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可以看出,他的世界是理想化的纯净世界。同样周冲的内心是纯洁善良的,有着平等、博爱的进步观念,他给鲁家送钱,叫鲁大海为“鲁先生”,对父亲矿上的工人他没有任何的阶级歧视,即使在遭受“偏见”“嘲讽”和“误解”后他依然要和鲁大海做“朋友”,并请求和鲁大海“拉拉手”,这足以反映出周冲这一人物形象内心的善良和良好的修养。

所不同的是,哈姆雷特是一个时代的宠儿,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化身,肩负着一个时代的使命。而周冲则是旧中国封建大家庭里成长出的一朵脱俗的花朵,一股清流,一个另类,给人以清新、美好和希望。

二、抗争精神

抗争是哈姆雷特和周冲身上最为耀眼的光彩,也是体现这两个形象艺术价值之所在。

抗争是《哈姆雷特》剧情的主要冲突,更是哈姆雷特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面对杀父夺母的深仇大恨,丹麦国家的乌烟瘴气,这位勇敢的王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重整乾坤的使命。在国仇与家恨面前,哈姆雷特并没有急于行动,他意识到斗争局势的错综复杂,于是他巧设计谋,借助演戏迫使叔父露出真实面目,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之后,面对过于强大的敌对势力,这位王子毫不畏惧,保持着头脑的清醒,理性地去思考,与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哈姆雷特式抗争是英雄式的抗争,哈姆雷特式的行动是理性的行动,如其所言:“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他是一个伟大的斗士,他的抗争行为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命的活力与智慧,彰显了其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周冲虽出生于封建资本家大家庭,却与整个家族背道而驰,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在他身上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封建大家庭虽然生养了他,但他却对他所处的那个阶层、那个社会无比厌恶,他说:“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我恨只讲强权的人,我讨厌我的父亲,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所以当他的父亲周朴园要开除鲁大海时,他替魯大海求情:“代表罢工的工人并不见得就该开除。”他同情工人,主张给矿上受伤的工人发放抚恤金,对工人的劳动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并且我们这样享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周冲的言语和行为处处体现出反抗精神,他是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儿,是旧社会的抗争者。

不难发现,哈姆雷特的抗争首先是建立在个体意识的觉醒的基础之上,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自我信心的体现,因此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其次其抗争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抗争,他所肩负的使命是家国层面的双重责任。而周冲的抗争既有对封建大家庭的反抗,也有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但“反抗”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具体的斗争形式,也没有实际的结果。但是在腐朽透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之下,能够做出如此的反抗,已经难能可贵。

三、悲剧意义

哈姆雷特和周冲都是以悲剧作结局,二人都是在抗争中死去,这两个形象的艺术价值正是通过与不可抗争的现实以死抗争得到完全展现。

西方古典悲剧多为命运悲剧,结局是个体在同命运的抗争中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哈姆雷特肩负着复仇的使命,他一直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两难抉择,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他的复仇将以悲剧作结局。哈姆雷特是孤独的,他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所面对的以叔父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尽管他作了种种努力,但是以一己之力很难战胜一个强大的封建势力集团。加之他做事犹豫,缺乏果断的行动,这样的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剧结局的另一大原因。哈姆雷特的悲剧首先让读者反思人性的弱点,这与当时兴起的人文主义主张关注自我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哈姆雷特虽然倒下了,他的对手克劳狄斯同样也失去了生命,他的抗争比起《雷雨》中周冲的抗争更有效,他的死能够让人们看到抗争的价值,呼唤人们更加勇敢地去斗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为人类在追求自由与解放的征途中树立了一面大旗,引领人们奋然前行,这便是其悲剧的价值之所在。

周冲是他那个时代的叛逆儿,正如《雷雨·序》中的评价:“在《雷雨》郁热的氛围里,周冲是个不调和的谐音。”他善良纯净,对未来怀有美好,他对四凤描绘了自己的理想王国:“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正是因为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周冲的存在说明,在腐朽透顶,充满罪恶的封建大家庭里,反动势力阻止不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公平的追求,对快乐的憧憬。但是他同样是以个人单薄的力量对抗一个封建大家庭,以单纯和善良对抗一个时代的黑暗,所以失败不可避免。周冲的死亡说明,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人,在强大的封建资本恶势力面前,不仅美好的理想不能够实现,而且连生存也难以为继,最终只能走向灭亡。周冲的死提醒人们,封建邪恶势力依然强大,正义战胜邪恶的道路还很漫长。因此,周冲这一形象以悲剧作结局,加重了整部《雷雨》的悲剧色彩,对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对深化小说的主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与《雷雨》作为中西方悲剧代表性剧作,虽然时代不同,作家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二者在背景、主题与形象塑造等方面仍有着可比之处,我们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精神品格和悲剧结局的比较研究,能够加深对两部作品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鉴赏这两部作品的时代意义与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曹禺著.雷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任洁敏.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J].文教资料,2014(10).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大家庭抗争
名师新题:抗争
SilentEpidemic
Enabling the Movement
你好,你好!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LOVEIN AN OLDCLIMATE
开学啦
秀秀台
哈姆雷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