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与伤痛
2021-12-09廖冉
廖冉
在一间温馨雅致的心理咨询室里,苏苏的妈妈泪流满面地对咨询师说:“请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女儿,我就这一个宝贝女儿,她要是出什么事,我也活不下去了……”旁边一位穿着蓝白条纹长袖裙子的少女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妈妈把苏苏的长袖往上一拉,白皙纤细的手臂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疤痕,有些是浅浅的白色痕迹,似乎有些年头了,有些是凸起的暗红色增生,应该是不久前割的,甚至还有些刚刚结痂的鲜红伤口。
少女的美丽和伤痕的丑陋对比鲜明,让人感到恐怖又心疼。心理咨询师说:“这些伤痕看上去有新有旧,似乎持续一段时间了。”苏苏妈妈哽咽着回答:“是啊,她从初中起就开始划手腕……”咨询师问苏苏:“妈妈说的情况是真的吗?”苏苏很平淡地回答:“差不多吧。其实没那么严重,我都会给刀片消毒,随身也有绷带,不会死的。”苏苏妈妈一听,哭得更厉害了……
活在“孤岛”上的花季少女
可能一般人很难理解苏苏为什么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从客观条件上来看,她是独生女,虽然父母离婚了,但母亲经济条件优越,在物质上对她是有求必应,非常慷慨。苏苏本人相貌清秀,成绩也不错,在班上担任学生干部,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但从苏苏自己的角度来看,从很小开始,妈妈就忙着工作赚钱,根本没有时间陪伴自己,偶尔见面也只是用昂贵的礼物来弥补自己的缺席,家里的保姆经常换,她们只管做饭和打扫卫生,跟苏苏也没有交流。
长期以来苏苏与同学的小龃龉、少女朦胧又敏感的心事无人倾诉。虽然衣食无忧,但苏苏觉得自己好像活在一个孤岛上,没人在意,无人理解。在极端的孤独情绪下,自伤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每当情绪低落或遇到挫折时,苏苏内心就会升腾起强烈的自伤欲望。当刀片割下去,鲜血涌出来的时候,与肉体上的疼痛一同到来的是心理上的满足。正如苏苏在日记里所写的:“我被某种情绪席卷了,它来得非常突然,以至于我一度怀疑它只是种小脾气。直到某一天凌晨,我手里紧握着裁纸刀,开始不受控制地向身上划……”“每个没有刀的晚自习都令我窒息,我抓着刀跑进厕所,往小臂狠狠划了几下后才安心下来。我自知我已自伤成瘾……”
自伤成瘾为哪般
像苏苏这样的案例近年来日渐增多,学术上将这种行为界定为青少年人群中高发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就是在无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故意、重复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常见的形式包括刀割、烟头烫、拔毛发、撞墙、在身体上穿孔等,具有反复性、故意性和自我隐蔽性。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往往一开始会瞒着父母或监护人,但长期反复的受伤很难用合理的理由搪塞过去,家长们一开始会震惊于孩子的行为,尝试通过劝说、威逼利诱、甚至贴身监控来阻止孩子自伤,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拉锯战,家长通常会败下阵来,甚至放弃管教孩子,任他们自生自灭。事实上,不仅对于普通家长来说,阻止自伤行为困难重重,即使对于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来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难度也非常高,往往需要整合药物治疗、个体咨询和家庭治疗等多种方法。
从自伤行为的根源来看,现有研究发现,儿童期的忽视和虐待与自伤行为有紧密关系,父母严厉的惩罚和过度干涉都易诱发青少年自伤。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子女的身体源自父母,所有权和处置权都不属于自己,对自己身体的任何损毁,都是对父母的违抗。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反映出来的信息可能包括两类:
第一种,想要引起重要他人的关注。在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席(这里的缺席不是指物理学意义上的不在场,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无联结)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故意为之,即利用问题行为来引发父母的担忧甚至惩罚(请注意,担忧和惩罚也是关注的一种形式,而负性的关注也胜过无关注)。这种方法通常能有效地吸引家长的注意力,亲子关系也由于对问题行为的共同关注而在短期内升温,在父母的关心和积极干预下,孩子的问题行为减少或消失,家长也从自己对孩子积极而有力的影响中获得满足。孩子从这种模式中尝到了甜头,导致他们往往会重复这种引发负性关注的模式。
第二种,隐晦地表达对父母的攻击。在父母对孩子非常严苛的家庭中,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批评、讽刺和惩罚,这些负性的评价和反馈内化为孩子的低自尊,让他们在跟其他人的互动中更消极被动,也就更容易诱发新的拒绝和嘲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父母和他人的消极反馈中,这些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他们将攻击指向自身,通过伤害自己来隐晦地表达对父母的控诉和反抗。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
1自伤行为的预防,人际因素非常关键
研究表明,80%的自伤者选择在独自一人时伤害自己。这也意味着他人在场能有效降低自伤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住在集体宿舍的青少年来说,室友发现自伤行为并及时干预能大大降低自伤自杀风险。这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的自伤自杀行为识别与干预方面的培训,而不仅仅限于有较高自伤风险的青少年。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自伤者往往对自伤行为有较强的羞耻感,不愿意向他人透露,有研究表明仅有1.8%的自伤者曾就此求助于心理专业人员。这也提示我们,对自伤行为的心理教育和宣传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在遇到困惑时,积极向亲人、老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当怀疑青少年有自伤风险时,应尽可能减少其独处的机会,帮助他(她)建立积极的人际联结,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集体活动。
3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療方式
“正念减压”创始人乔恩·卡巴特-津恩说过“你无法阻挡海浪,但你可以学会冲浪。”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有自杀或自伤的意念很正常。因此,当这种想法出现时,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找值得信赖的人倾诉或其他的方式与这些想法共存,而不是一定要付诸行动。当自伤想法频繁出现,无法自控的时候,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在面对自己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时,主动求助是强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