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拥有情绪的“盔甲”

2021-12-09李月凤

心理与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盔甲事情情绪

李月凤

前几天突然接到一位外地朋友的电话,她说:“我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前两天学校要求做手工,然后老师会挑出一部分比较好的作品参加校园活动,我工作忙没时间管,她自己研究做了大半天拿到学校没被选上。后来她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同学扔进垃圾桶,她问同学,同学说:‘老师说那些没被选上的就没用了,都扔掉。放学回家后,我女儿就很失落,老师这样对待她的作品让她很伤心。我安慰她也跟她分析过,以为这事就过去了,结果昨天晚上她还跟她爸提起这事儿,感觉她还很在意,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如何让孩子在情绪上有自己的“盔甲”?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受到伤害,但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看不见的伤害。那么,当孩子遇到问题,同时也愿意倾诉,家长要怎么处理才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并能从中得到一些經验呢?

1做朋友,一起“吐槽”

就像开篇中的那位妈妈,她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她来说,难的不是安慰与分析,而是如何在这件事情上,既让孩子得到安慰,又能让孩子对老师不带有情绪,既能继续尊重老师又不在这次事件中受伤。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大人一般听完很容易做出理性分析,然后给出结果。这本身也没错,因为我们大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短、平、快”。但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用在工作上,如果用在小一点的孩子身上,他可能听不懂;用在大一点孩子的身上,他又可能会排斥。特别是在问题刚发生,孩子有满满的情绪时,讲道理是没用的,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发泄,讲再多的道理就算他想听也听得懂,最后的作用也不大。

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

● 让孩子说,而且尽可能地引导他把想说的事情说清楚。

● 去感受孩子的心情。

大人更多会活在理性世界,而且会用成年人思维去看待孩子的问题。会认为“你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老师可能太忙了,没注意那么多。”但在孩子有限的认知与丰富的情感中,这就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大人不仅要了解清楚、听得懂、听明白以外,特别需要的是能以孩子的感受或角度去理解他在这件事情当中是如何被“伤害”的。

在沟通中如果父母能体会到孩子真实的感受,甚至能给予反馈,比如语言上:“妈妈听完之后,跟你一样很难受也很气愤!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跟你一样觉得有一种不被尊重、不被在意的感觉,而且那是你辛辛苦苦做的花灯,扔掉真的太可惜了!”

在行为上家长可以拥抱、抚摸孩子的头或拉着孩子的手等等。类似的方式能让孩子觉得,在外面受到挫折回到家里有最信任的人可以倾诉,能被理解与共情,这能给孩子很大的安全感。

2用分享打开孩子的视野

跟孩子做分享对于有些家长来说是很难的事情,他们觉得暴露个人隐私或像朋友一样,孩子以后会不会“爬”到自己头上,变得更加难于管教或担心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等等。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的。能做分享意味着你能把孩子当朋友,有尊重的成分在里面,这样一来,孩子往往会更喜欢父母。

对于这点,我曾经特意问过好多个小朋友与大朋友。同时我也是从我母亲曾经多次的分享中有很大收获,现在在合适的情况下,我也会跟我儿子做分享。

比如:我儿子在上三年级时,送给同学一个他自己觉得很好看的橡皮擦,结果人家不要,回来很不开心地跟我吐槽。

我说:“你是觉得好意把东西送给他,他不要,让你觉得有点没面子,心里有一种‘我表达对你的喜欢,你竟然不喜欢我的感觉吗?”

小小崔:“嗯,好像是!”

我:“那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比如,他是不敢要,怕回去被他妈妈骂呢?或觉得他不需要所以没拿?他觉得橡皮不好看,但这只是他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你的橡皮擦真的不好。”

小小崔:“我觉得应该是第一种,他怕拿回去被他妈妈骂。”

我:“那就对了,那就说明,他拒绝你不是不喜欢你,也不是嫌弃你的橡皮擦不好,而是他在保护自己。”

小小崔:“那你小时候会有同学不喜欢你吗?”

我:“嗯……,我想想,应该也有,但我没有明确的事件,等我想出来以后跟你说。但有一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也是上小学,以前教师节很流行送老师明信片,记得有一次我送给一位男老师一张女明星海报,后来我发现,那张海报贴在了我们村另外一个老师家里,这件事情让我难受了很久。”

小小崔:“为什么会难受?”

我:“因为,那张海报是我用自己零花钱买的,我还特意大中午骑自行车来回十公里到镇上买的,而且以前的路都是土加沙子灰尘很多,路也不是特别好走,为了那张海报我还挑了很久……”

小小崔:“那你后来为什么不难受了?”

我:“后来我就觉得,可能是那个女明星太漂亮了,那个男老师还是单身,他不好意思带回家,哈哈哈。或者说他觉得自己家里不用贴海报,刚好另外一个老师也喜欢就送给对方了,也或许是另外那个老师主动向他要,他不好意思拒绝就送了。但说实话,虽然我当时读小学五六年级了,我可以做出很多种解释,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不舒服,所以,就带着不舒服长大了,因为事情发生就发生了,我们可以多去理解,但如果理解不了,可以先放一放,说不定哪天就理解了呢。就像现在我跟你分享这件事情,只是把它当成一件很小又有趣还值得回味的事情,我觉得也很好,这件事情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在当下会觉得很严重!但过个几年,十年或二十年你回头去看,可能觉得很有意思或只是一个笑话而已……”

小小崔:“为什么?”

我:“因为当下你看到、接触、经历的事情,你的心里只能承受这么一点点,你的心就像一只小碗那么大而已,所以只能装下那么多东西。但如果你长大以后,你看到的、接触到的人或事情越来越多,你内心可能比一个锅还要大,你能装下的东西就会更多或今后遇到的问题比这个还重要,就会觉得当时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

小小崔:“哦,那我知道了,那我就把这件事情当作让自己的心变大的过程,而且就像你说的,我送同学东西是我的事,他有权利不接受,但并不代表他不喜欢我啦!”

我:“对啦,对啦!哈哈哈……”

分享有时具有很大的“魔力”,它能拓宽孩子的认知,让他觉得:哦,原来也有人跟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能先以朋友的角度去倾听,去理解与共情,甚至能一起吐槽,能让孩子的情绪有个安全的地方宣泄,这本身就具有“治疗”的作用。让孩子与父母有一种同在感,负面情绪减少,内在的情感联结增强,这本身就像是给孩子的情绪穿上一件安全的盔甲,不仅保护了这次的伤害,同时也为以后类似的伤害做了很好的预防。

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拜昂曾提出容器理论。拜昂认为,容纳是母亲和婴儿最早的沟通方式。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人倾听,理解、支持、容纳内心所有好的风景与坏的风雨。而这个人更多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更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做孩子的心理容器。当这个容器足够好,足够温暖与足够强大地去帮孩子转化寒风冷雨,那么,这样的孩子情绪上的盔甲也不会太差!

猜你喜欢

盔甲事情情绪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盔甲的秘密
盔甲的秘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把事情写具体
天外来客
情绪认同
一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