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响再续

2021-12-09沈毅敏

航海 2021年6期
关键词:展示馆船模风帆

沈毅敏

两年前,笔者曾在《航海》为江南造船厂科技委主任、前总工程师胡可一先生的著作《中国第一批万吨轮揭秘》发表书评。日前,胡可一先生又寄来了他的新书文稿《“海安”号巡航舰复原记》。我因为从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项目,所以饶有兴趣一口气通读了一遍。因为这本书披露了在中国造船史上一艘从来没有被完整介绍过的风帆军舰,当然也就更没有人制作过这艘舰船的模型。这就是江南制造局建造的第五艘军舰——全帆装蒸汽动力木壳巡航舰“海安”号。书中叙述了为复原这艘船而进行的考证和模型制作的全过程。笔者愿在这里撩开其神秘的面纱,披露一二,以飨读者。

一.江南造船展示馆的镇馆之宝

事情还得从江南造船展示馆说起。

江南造船大厦邻近卢浦大桥,位于中山南路鲁班路,内设江南造船博物馆,很多读者曾前往参观。那里展示了20多艘船模、几十项实物展品、大量的图文史料、观众可以动手操作的潜艇指挥舱模型和万吨水压机电动模型等反映造船科技发展的装置。这个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中国民族工业和造船技术的发展,而且还是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江南造船厂是百年老厂,它于1867年从虹口搬迁到南市的黄浦江畔,在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许多工业方面“中国第一”的奇迹。为了给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腾地方,并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江南造船厂又于2008年搬迁到长江口的长兴岛。在长兴岛的厂区内,为了配合生产经营又建了一个江南造船展示馆。在迁厂十周年时,领导决定把上述两个展览馆合并,组建江南造船展示馆新馆。

新改建的江南造船展示馆位于新厂区主楼侧翼裙楼里。在上下两层展厅里,展品琳琅满目,展现了江南造船跨越3个世纪的历史风貌。在改建新馆时,一个难题呈现出来——选择什么展品作为序馆主体内容,即所谓的镇馆之宝。这里的房屋结构是不容许放置超大超重的展品,那些退役的军舰和万吨水压机更是没有可能。斟酌再三,决定选择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代表作,清代制造的最大蒸汽动力风帆军舰“海安”号,制作模型展示。这艘船由江南制造局建造并于1872年下水、排水量高达2 800 t。这个国产军舰的最大吨位纪录一直保持到1970年,才被舷号105的“济南”号051型导弹驱逐舰打破。

“海安”号模型这个项目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科学地进行考证和复原了。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写过:“人们经常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有碎片。研究历史的学者所能做的就是用这些碎片进行拼图,从而努力接近真相。确实,在船史研究领域里,我们所能找到的资料必定是残缺不全的,看到的出土古船也必定是不完整且严重变形的残骸。但是,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完整不全面,船史学家才有了活动的余地,学术交流才有‘百放齐放、百家争鸣的空间。”(见“船舶模型的价值”,刊《航海》杂志2018年第5期)

在《“海安”号巡航舰复原记》书稿中,作者就是以“海安”号复原模型为主线,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于同时代蒸汽动力风帆战舰的共性进行分析,从一个经验丰富的船舶设计大师的角度,利用这些碎片来进行拼图。本书记录了这个分析甄别考证的经过,以及把这些考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模型(见图1、图2)制作来完美体现的全过程。

二.书稿内容简介

全书由海军史研究专家陈悦先生作序。关心这个领域的爱好者都知道,多少年来,陈悦先生从甲午海战和北洋水师入手,通过一系列著作对于中国海军近代史的方方面面作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扫描。由这样一位中国海军史研究大师来对这样一本涉及中国近代最大国造风帆军舰作序,真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的。

陈悦先生在“序”中,对于这本著作给予高度评价:“胡可一先生以船舶设计大师的专业视角,用广泛的技术援引对比和缜密的技术分析,克服了‘海安舰直接档案不足的困难,从史料挖掘、船型特征、总体结构、舾装设备、动力机械、帆装配置、武备配置等七个方面,逐章对‘海安舰的舰史和技术进行了细节而微的辨析、阐释,同时结合江南造船展示馆‘海安舰模型制作的实例,加以生动、直观的说明和佐证,破解了诸多笼罩‘海安舰的历史谜题,为中国舰船史的研究,特别是近现代舰船史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学术样板范式,也为江南制造局历史的研究补充了宝贵的细节。”

在“前言”中,作者概要介绍了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展示馆的历史,以及江南造船展示馆镇馆之宝的选择过程,从而起到了全书的“引子”作用,引导大家开始了“海安”号的探索之旅。

在第一章“史料发掘”里,作者回顾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引进西方造船技术和设备,在短短几年中建造了一些装备有蒸汽机的风帆军舰,以及启动建造“海安”号巡航舰的历史过程。

这是江南机器制造局建造的第五号轮船,是一种蒸汽动力、螺旋桨推进、全帆装木质船体巡航舰。该舰下水时被命名为“镇安”号,后改名为“海安”号(以下统称为“海安”号)。

“海安”号舰身长80 m,宽13.4 m,型深8.96 m,平均吃水6 m;排水量2 800 t,配置1 800马力双气缸蒸汽机一台和锅炉4座,航速约 10 kn。装备有从德国进口的90磅克虏伯主炮2门,42磅克虏伯炮24门。配置乘员360人。“海安”号舰的涂装是采用维多利亚式,即黑白条纹相间的式样。 “海安”号的下水,轰动了当时的上海,下水仪式时足足有上万人围观,当时的《申报》(1872年5月29日)记录了这一幕的情景。第二年,姊妹舰“驭远”号随之下水,再一次轰动上海滩。

2 800 t的“海安”号是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的大型军舰,但当时中国的海防战略是近岸防御,即只要守住家门口,不让敌人进入内河和登陆的保守战略。“海安”号这种吃水深的大型军舰,明显不适合此类战略目标,这种大型军舰反而成了“吃粮大户”和“烫手山芋”。也不知道当局是怎样作出建造这种大舰决策的?

“海安”号和“驭远”号这对姊妹舰由于决策者的失误,尽管当时保持国产军舰最大吨位纪录,她们在中国海军史上却没有辉煌可言,都以非常不幸的结局走完了一生。但她们是中国造船业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努力建设强大海军的一段缩影,其历史地位不能也不应该被忽视。

作者在考证时拿“海安”号和福建船政的“扬武”号作比较,纠正了某些书籍上对于一张历史照片的误读,拨乱反正地指出那张照片显示的正是“海安”号的历史倩影,从而使得“海安”号的复原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作者被“中国造船史上一艘尚未被真实展现过的船型”的神秘感吸引,更重要的是从事近40年的船舶设计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对风帆船的浓厚兴趣给了足够的底气和勇气去尝试复原这艘风帆战舰,并规划了复原的技术路线和策略:从整体上来说,“海安”号舰是一艘典型的西洋式蒸汽动力的木造风帆战舰,应该具有同时代西洋式木造风帆战舰的一些共性特征。同时,要考虑“海安”号的母型船特征在“海安”号上的体现;兼顾江南制造局技术人员当时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江南制造局制造产品的加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第二章“船型特征”里,首先从仅有的那张照片出发,确定了“海安”号是一艘蒸汽动力全帆装的飞剪式三桅风帆战舰。它具有连续的上甲板,火炮甲板的船体两舷都开有18个炮门,外表是黑白色条相间的维多利亚涂装。“海安”号的两舷用铁质吊艇架挂着多艘小艇。

为了进一步深化“海安”号复原船的设计,不仅把当时的母型船——法国护航舰“阿莫列克”号和“海安”号的技术参数一一进行了比较,而且找到了当时英国劳氏等船级社的规范来作为设计复原船的依据。

在第三章“总体结构”里,确定了“海安”号的主尺度和总体布置,还包括帆装形式和船体线型与结构等要素。有趣的是,当时《申报》对于“海安”号的报道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其船体内部各层甲板布置的详细情况。

在第四章“舾装设备”里,根据历史上的有关规范确定了“海安”号复原船所载小艇的种类数量,锚具、锚机、吊艇架、操舵装置以及抽水泵的式样和数量,见图3、图4、图5。

在第四章里,还讨论了木制船体水下部分被海洋生物附着而导致阻力增大的预防措施——在船体水下部分表面敷设铜板,介绍了铜板的尺寸大小、厚度与敷设工艺。但遗憾的是对于铜板的材质在书稿中没有阐述,而在西洋帆船模型爱好者中间,常常为铜板到底是紫铜还是黄铜争论不休。实际上,在18世纪都是采用紫铜;而到了19世纪,有一部分帆船改用黄铜,因为其价格稍微便宜一点。

虽然“海安”号复原模型是外观模型,看不到里面的机器设备。但在第五章“动力机械”里,还是对锅炉和蒸汽机作了一番讨论。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蒸汽动力风帆战舰所特有的装置——“可提升螺旋桨”。这是因为在用风帆航行时,为减少阻力,就把螺旋桨从尾轴联轴节上脱开升高脱离水面。

在第六章“帆装配置”里,在介绍了多桅帆船常见的帆装形式——全帆装、巴克、巴肯廷和斯库纳等,还介绍了各种帆的名称、位置等帆装知识之后,对于“海安”号的桅杆与帆桁尺寸进行了列表说明。在这一章里,还讨论了早期的蒸汽机船为什么还会保留全套风帆装置的必要性。

图5 “海安”号的后飞桥特写

(磁罗经、车钟、声力话筒和木制风浪扶手)

关于“海安”号的武器配置,不同的资料说法略有差别。在第七章“武备配置”里,作者在分析了这些说法的区别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确定了火炮的数量和规格,即在船首尾的上甲板各布置一门90磅的前装线膛炮,而在炮甲板的左右两舷分别布置13门42磅前膛炮,见图6。为了充分发挥90磅主炮的威慑力,在船首尾的上甲板表面还布置了黄铜板做的轨道。

图6 “海安”号船艏的90磅前膛炮

在第八章“模型制作”里,讨论了制作“海安”号复原船模的材料和工艺。船模的比例选择为1:36,做成的船模主体总长约2.2 m,加上首斜桅和船艉的吊艇架约3.2 m。

船模图纸的绘制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因为船模的设计和真船的设计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怎样把参考资料里面的東西化为船模图纸上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把一些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应用,见图7。

图7 “海安”号复原模型的二视图

在第九章“江南制造局造的船”和“追记”里,作者还讨论了江南制造局所制造的“惠吉”号(原名“恬吉”号)、“金瓯”号、“保民”号,以及原先徐寿主持研制的“黄鹄”号。作者总结了前些年在书刊、博物馆和国家发行的纪念币等多种场合出现的种种方案的得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船史学界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在“跋”里,作者首先介绍了自己参与“海安”号复原船模这个项目的心路历程。他作为从事近40年船舶设计工作的设计师,并不甘心于将“海安”号船模定位为一艘外观船模,而是想将她做成一艘比例复制船,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因此,作者在做复原工作前,阅读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最后,在708所下属的海迅机电公司的合作努力下,一艘堪称精品的复原船模诞生了。

就“海安”号复制模型的完美收官和本书的写就,作者向每一位帮助过他的朋友表示感谢。

在“附录一”里,选取了“海安”号复原船模的完工照片28张,全面地展示了船模的全貌和各部分的细节处理和灯光布置。

在“附录二”里,作者列举了参考引用的中外文书籍文献、网站,特别是那些海事及海军博物馆的网站。

三、几点感想

笔者在这个项目开始之初就知晓此事并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和建议。与此同时,也为“海安”号复原模型能够再现“中国造船史上一艘尚未真实展示过的船型”,演绎江南造船这个百年老厂的历史而感到欣慰。时至今日,笔者有幸成为这本书稿的第一位读者,在看完书稿后不免要发表一些感想。

专业的事情还得专业人士来做。近年来,涉海涉船的博物馆越来越多,这对于传播航海文化来说是令人高兴的好事。高兴之余,也不免会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不足之处。例如:东南沿海某地为纪念解放某岛屿而设立的纪念馆里,在沙盘模型中理应是当地帆船模型的地方放着西洋帆船模型。这种因为缺乏常识而进行时空穿越的笑话坚持了几十年,也不知道是怎样通过专家和领导审查的?

前文已经说过,仅凭有限的材料来进行历史船模的复原,这是用碎片来进行拼图,有时候也是极其无奈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谨慎再谨慎。但是只要我们像本书的作者那样,以科学的态度在寻找和掌握尽可能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把复原船模当作真船那样地进行设计,那就可能做到八九不离十,尽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

好的构思也要有好的工匠来实现,一个项目的成功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方得成功。这次“海安”号复原模型的制作成功离不开制作者勤奋好学、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细节决定成败。在缺乏原始档案资料的条件下,如果要取得一艘复原船模的成功,首先是整体设计思路的正确,其次也需要细节来充实。缺乏细节的船模在甲板上空荡荡的,看上去就没有真实感。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相关年代相关地区同类型的大量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路径,这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地还原历史。

猜你喜欢

展示馆船模风帆
妹是风帆哥是船
基于模糊PID的船模航向控制研究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鄞州区非遗展示馆
让折桅的船儿重扬风帆
扬州特色农业展示馆
船模静水横摇试验的不确定度分析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
静静的渔港 远航的风帆
基于VDMS系统的通航船模操纵性率定研究